谢邀,有点对不起题主因为一直看到了然而忘记回答,转眼已经4月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帮上忙。
跟另一个答主同样的感觉,H2 CLL的考纲似乎一直在变,前年我们就改了几篇文章,印象深刻的比如说《雪山飞狐》改成了《天龙八部》,戏剧部分多年被《茶馆》垄断突然增加了本地剧作家郭宝崑的两部戏剧。我本人是挺喜欢郭宝崑的作品的,尤其是之前在Bugis顶楼的小剧场现场观看过他的《灵戏》印象特别深刻。然而由于我们学校老师的保守觉得郭宝崑的戏剧第一年出来不知道题型和答法怎么把握,所以既然SEAB十分清楚地说了老舍和郭宝崑的戏剧都会各有两题,所以NJ就只教了《茶馆》。
要想确保拿分,作文部分一定要注意稳妥,而且这种稳妥一定要比国内更加稳妥。能不写记叙文尽量不写记叙文,因为主观看法对记叙文评分的影响很大,早在O水准考高华的时候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这边的老师不想看到千篇一律的故事,但也不喜欢太过猎奇太有小说风格的作文。相对来说写议论文比较保险,因为老师能够具体地根据你的论点和论证过程来衡量你的文章,风险比记叙文小,在议论文的框架内不时用修辞什么的来画龙点睛一下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
阅读的部分不知道题主有没有上过O水准的高华,但是答题方式其实是一样的。选词填空偶尔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词但是只有5分即使错一两个不会太糟糕。阅读部分基本上也是从文章中间找相关句子,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写出来,需要注意的就是一个问题有可能针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一段话问,也有可能需要你在全篇里面找答案。而且题目的顺序并没有按照难度或者答题范围递进的套路,所以需要小心。然而一般情况下阅读时间都是充裕的,平均下来我会花两个小时写作文一个小时做阅读,不过去年开始似乎有一个机考的部分就不知道是什么状况了。
卷二我始终奉行一个观点是不要死记硬背。据我所知很多学校O水准中华文学都要求学生照着导读一字一句地背,不一样就扣分。虽然可以理解这一定程度上是老师针对对主观阅卷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无奈之举,然而实在是觉得这样背出来跟文学也没啥关系了,更加无奈的是所以大多数在Sec School学过中华文学的朋友基本上都在JC对它敬而远之。幸好我遇到的老师十分讲理,从Sec到JC几乎没有死记过,甚至中三前几次测验死记考得更糟糕,于是我就坚持下来用自己的理解配合记忆少数关键字从来没失败过。答题的套路大部分是很固定的,因为要出25分的题不太可能考细枝末节的东西,当然即使考到大部分情况下也可以靠分(xia)析(bai)联系到基本套路上面去。
文学作品要求分析的大框架不外乎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结构安排(有时可以算作艺术特色的一部分)这几部分,有人物出现的了解一下人物的形象,根据需要稍微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们对他的评价和定位,有些文章可能要单独分析某一重点手法。但其实开卷考试很多时候即使不完全记得住都可以现场翻书做阅读理解提炼出来,所以感觉难度并不会比O水准高到哪里去。古文一般比较直接,《岳阳楼记》《出师表》《六国论》多注意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邹忌》《岳飞》《柳敬亭》要注意人物形象,NJ老师把《岳飞》和儒将所需要的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形象联系起来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其中《邹忌》由于其详略安排和人物美化带来的浪漫主义思想需要特别注意。诗词中结构和艺术手法是绝对的重点,大部分情况逐词依序解释、每句汇总一下,这样由字词到句到片(如果是词)或者节(如果是新诗)再到全篇层层递进的解释就非常完整,(当然新诗不需要这么细致)。但是也要看题的要求,有的题目只要求考虑某一项艺术特色,比如《雨霖铃》的虚实结合,有的只考虑意象的使用,要是一股脑把不需要的东西也写了就不好了。新诗相对背景比较重要,然而我最喜欢的《来生你若再为芙蕖》的背景由于不可描述的原因不能写得太细所以按照情诗加文化乡愁的路线答比较好。小说没什么太多说的,东西比较多要多理解和比较,人物形象是重点。戏剧的话话说我刚去SEAB官网逛了一圈发现今年是《茶馆》的最后一年了,看来果然是要走本地化路线。《茶馆》是经典老物了,可以分析的人物、情节、意义什么的很多,当时NJ老师发的资料就有大概一百多页?(笑)然而懂了的话很多东西还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反正开卷考试也可以现场分析。(当然最好还是能平时就理解记忆一下否则考试可能时间不够)郭宝崑的没有学过不清楚,NYJC从第一年开始就学的郭宝崑,那边的资料应该是比较不错的。
除此之外由于CLL做了这么多年了,很多题都考过了,所以偶尔喜欢把两部作品拿来对比艺术手法或者人物形象什么的,这种时候可以各自分析一遍来汇总,也可以按照可以直接对比的部分以对比为单位一个一个做,由于时间太久远暂时举不出例子,但是我个人推荐第一种。只要有好的开头和总结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第二种方法容易给人一种在两篇文章里跳来跳去的割裂感,反正我不喜欢。
能说的也就这么多了,祝题主好运。我曾经整理了一份相对精简的电子版notes,如果有需要可以私信找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