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电商征收销售税 亚马逊推“即日送达”服务(z)

【搜狐IT消息】北京时间9月12日消息,《纽约时报》印刷版周三发表署名戴维斯特莱特菲尔德(David Streitfeld)的报道。文章称,鉴于美国各州开始针对电商征收销售税,亚马逊为尽量降低这一税收对其业务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在美国各大城市周边兴建大量仓库,准备推出不少电商梦寐以求的“即日送达”服务。
  以下为文章全文:
  截至目前,这里还仅仅是泥土和砾石。不过,这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特森(Patterson)边缘地区、被阳光炙烤的田野将在最具雄心的零售企业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最大的在线商店亚马逊希望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使其成为所有购物者选购商品的场所。
  一个储存剃须刀、书籍、尿不湿以及狗粮等商品、面积多达100万平方英尺的仓库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这里。这里离高速公路不到一英里,将为远在85英里之外的旧金山消费者提供任何可以想象的商品。这比亚马逊在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的仓库要近上几百英里。
  一个类似的分销中心目前正在洛杉矶郊外兴建。此外,这样的分销中心的建设工作还在印第安纳州、新泽西州、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以及弗吉尼亚州等地展开。
  难以实现的“即日送达”
  亚马逊耗费数十亿美元兴建基础设施的背景是其即将失去最大的竞争优势——绝大多数消费者无须支付销售税。经过与立法者的协商,亚马逊将开始在加利福利亚州、得克萨斯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开始征收销售税。不过,亚马逊希望这些仓库能帮助其提高服务质量,颠覆以往的零售业经营模式。
  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采访中表示,其公司将很快使大部分“两日送达”实现“当日送达”。亚马逊传说中“当日送达”将在一些大都市成为可能,而这也是每家电商一直难以实现的愿望。
  贝索斯说:“我们需要快速的投递。至少,我们能实现次日送达。”
  这是一次巨大的赌注,即使亚马逊此前不断消除来自华尔街和普通消费的疑虑并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之一。亚马逊的“即日送达”目标需要更快更省地实现,以争取当地实体店的消费者。此外,亚马逊还需要考虑兴建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比,因为这些重金打造仓库本身几乎不具有产生利润的能力。
  美国投资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师苏查里塔穆尔普鲁(Sucharita Mulpuru)表示,如果亚马逊能将“即日送到”变成现实,其将成为未来十年内占主导地位的零售商。
  亚马逊将于周六开始在加利福尼亚州开始征收销售税。当地的商户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等待了十余载。虽然亚马逊同意缴纳销售税,但当地商户并未为此欢呼多久。
  在旧金山东湾(East Bay)经营三家出售书籍和杂志商店的艾米托马斯(Amy Thomas)说:“亚马逊在其他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可能处处进行压制。他们现在卖电子书。他们正成为发行商。现在又要推出‘即日送达’。他们的商业触角无处不在。”
  即使亚马逊凭借上周推出的平民化新版电子阅读器再度吸引世人的目光,但销售业绩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实体商品。亚马逊今年在美国的销售额与麦当劳、百货公司Sears以及超市运营商Safeway大致持平,不过仅相当于老牌零售商沃尔玛的12%。
  投资公司BGC Financial的分析师科林吉利斯(Colin Gillis)认为:“亚马逊正在转向一场尚未测试的计划。他们希望通过‘即日送达’来弥补其不再存在的价格优势。”
  与各州立法者的博弈
  自亚马逊创立伊始,贝索斯就牢牢抱住美国最高法院在1992年的一次裁定。在裁定中,最高法院称,从事邮购业务的商家无须在其没有实体店的州征收销售税。(消费者本应该缴纳使用税 ,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缴纳。)
  美国预算与政策优先事宜中心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梅泽罗夫(Michael Mazerov)表示,最高法院的最初免税裁定是为了让互联网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亚马逊在互联网发源地开始进行销售税的征收表明网络零售商将与传统零售商展开公平的竞争。
  亚马逊的高管坚持认为不交销售税并不是多大的优势。不过,其提交的一份监管文件却表明,征收销售税将削弱公司的竞争力。
  加 州的零售商,尤其是现存不多的独立书店乐于看到征收销售税给亚马逊带来的冲击。北加州独立书商联合会主席迈克尔伯纳德(Michael Barnard)说:“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曾说过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不过亚马逊并不愿意为此支付。“
  书商也承认,亚马逊就算征收销售税,其商品的价格可能会更加便宜。伯纳德只能指望随着“即日送达“服务的推出,其利润率将进一步收窄。伯纳德说:“‘即日送达’的成本太高了。”
  2008年,纽约通过一项法律迫使亚马逊征收销售税,随后美国各州纷纷响应。亚马逊虽然目前仍在挑战这项法律,但现阶段还是乖乖地征收相应的销售税。
  直至去年夏天,随着加州州长杰瑞布朗(Jerry Brown)签订一项法规,扩大了实体经营的定义,将营销分支机构也纳入了实体经营的范围。亚马逊与政府的斗争进入最高潮。亚马逊起初准备通过民众投票的 方式决定这条法规的合理性,最后同意与加州政府达成协议,答应在加州兴建两处仓库以换取在该州一年免销售税的待遇。
  亚马逊已经于今夏在得 克萨斯州开始征收销售税,9月1日在宾夕法尼亚州征收销售税,并将于明年夏天在新泽西州征收销售税,以及在未来两年在其他几个州扩展开来。不过,有关征收 销售税问题上,亚马逊似乎在具有兴建新仓库潜力的州更容易妥协。亚马逊官方称,他们希望美国国家层面出台一部有关销售税的法律,以代替各州的相关法律。
  亚马逊这家位于帕特森的仓库预计将于2013年年中开始运行,并可提供大约1000个就业岗位。这对一个失业率高达15%的城镇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当地市政官员罗德巴特勒(Rod Butler)表示: “居民会有更多期待。他们可以先网上下订单,然后驱车前往库房自取。与其他地方一样,购物者盼望当天就能拿到商品。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9 个回答

堵雯

腾讯试水O2O 借便利店进军香港网购市场(z)
新快报记者 洪文锋
  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正成为互联网巨头往线下生活渗透的法宝。腾讯日前宣布其QQ网购以O2O的方式进军香港市场,当地消费者可以在线上下单,然后在遍布全港的便利店提货。同时,腾讯目前正炙手可热的微信业务,也尝试以O2O的方式发展线下商户会员。
  自9月6日起,QQ网购与香港本地的7-11、OK便利店合作进军香港市场,借助遍布全港的便利店网络为本地网民提供配送服务。腾讯希望这种便利的购物模式,可以为内地市场所借鉴。腾讯QQ网购副总经理侯艳平介绍,香港网民在QQ网购上下单购物后,可选择通过物流服务商把商品送到香港,并可选择在就近的7-11便利店、OK便利店提货。这也是QQ网购在O2O模式上的一次新尝试。
  据介绍,全香港遍布超过1200家的7-11便利店和OK便利店网络,高密度的便利店网络节省了快递员的反复送货成本。而且这些便利店都是24小时营业的,消费者可以很自由地选择就近的便利店提货。O2O模式被视为电子商务未来的新突破点,这种模式既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也要与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对接。侯艳平表示,香港市场一直以极其便利的线下购物为核心,网上购物并不十分发达,未形成非常强势的本地电商平台,这对于与香港一江之隔的腾讯电商来说,具有地利上的先机;而且,香港的用户时尚、热爱消费,用户的活跃度和购买能力比较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希望可以通过便利的O2O模式激活香港网民的网上消费力。根据TheNielsen Company调查显示,去年香港整体网上购物市场规模为148亿港元。
  与此同时,腾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手机应用微信也开始试水O2O模式。腾讯电商生活服务电商部总经理戴志康日前透露,腾讯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微信会员卡”,在SNS服务中实现O2O模式。
  戴志康介绍,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商家的独有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可享受商家提供的会员折扣和服务。商家还可通过微信对会员用户推送相关的促销信息。由于微信所沉淀的用户关系网主要以熟人为主,戴志康认为在熟人群体中传播会员卡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不会让人有收到垃圾广告的厌恶感。据介绍,目前微信会员卡已联合北京朝阳大悦城、APM商场、深圳海岸城商场、成都万达广场等展开主题活动。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网络业鹤蚌相争,谁是渔翁?(z)
赵勇

看新闻说分众要在北上广提价10%,在想想前两年江南春的落魄劲儿,不禁感慨啊,虽然网络视频啊电子商务网站团购网站啊神马的没怎么赚钱,但大笔的营销费用却让分众这样本应该关门的企业起死回生——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也不体谅大客户们的不赚钱的难题,直接就想着涨价,建议电商团购和视频网站们好好算算投入产出比,然后琢磨琢磨干脆从费用上封杀分众的了~


这就是典型的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案例,其实视频网站和电商们拯救的不仅仅是分众,还有诸多有点儿流量的网站们,比如百度和百度联盟和导航网站们等等也是这股风潮的受益者;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互联网为渔翁,比如电商们也很喜欢把预算投放到视频网站上去。

恩,谁不想做渔翁,做那个总是赚钱的,比冲在第一线厮杀做鹤蚌要好的多。



做渔翁的,往往就是那个平台做的好,也就是俗话说的入口;抢了入口,自然就可以尝尝渔翁的滋味。



比如说看了则新闻说移动互联网浏览器的大战,苹果、Google、微软、雅虎都被卷入其中,其中最需要重视的是facebook和亚马逊。恩,做浏览器是一招不算的抢占入口的招儿,国内典型的就是360,借浏览器推导航网站,并且随后依靠这招完善了其商业模式,也使其成为中文互联网江湖第四强的有力竞争者。

又比如说,近期的网络业巨头们的手机制造热,这些网络业巨头们其实并不是真想转型做硬件,而是不想被对手们抢占们内置应用的机会,虽然这想法儿挺不靠谱,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成为入口的渔翁们至关重要。



做渔翁还是做鹤蚌,有时候还要看大势和运气。

比如视频网站,刚兴起的时候,纯粹就是砸钱,慢慢的视频应用成了主流应用,也就成了有价值的广告平台,也就有了做渔翁的资本;也有想做渔翁未遂的,比如说开心网和街旁网,一度有成为有价值的平台的潜质,可惜生不逢时,只有继续做鹤蚌拼杀。



当然,国内互联业最知名的两个渔翁是百度和腾讯。

比如说百度,好像是无论做什么生意都绕不开丫,因为丫流量大,没办法;不论是做游戏还是做应用,找流量都是最紧要的事儿。

比如说腾讯,因为它有用户,只要它想明白了鹤蚌们就很难绕开它。比如QQ空间的看视频应用,就整合其他视频网站的诸多资源,腾讯的一站式服务现在逐渐的也开放了,那么鹤蚌们无论怎么折腾,它都能来分一杯羹了。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伙儿都拼命想做平台当渔翁的原因吧,比如悲催的盛大,虽然是最肥的蚌了,但是无论是做什么产品,都需要给各个渔翁缴买路钱;平台,就成了盛大唯一的念想,连网易都有邮箱可以整合资源,哎,陈天桥这么多年的布局终究还是没有真正的捞到个渔翁当当~

网游、网络文学又或者是LBS以及云等等,其实都没有成为渔翁的产品特性,没有凝聚人的产品怎么可能成就平台?



新浪微博也蛮有潜质的,可惜最像facebook的还是QQ空间,新浪微博无论从产品还是运营,都难以看出超越的趋势,尚待观察吧。



随着网络业的兴盛,提供基础服务的渔翁们的日子很是滋润,比如搞机房卖带宽的运营商,比如帮电子商务送货的物流快递公司们,比如各种投资机构和帮他们融资上市的机构们等等都随着网络业的红火水涨前高。

当然,更大的渔翁来自于管理部门,工商税务、消防文化、版署公安,都有机会分点儿红利,且一本儿万利;但这网络,并不会仅仅局限于虚拟,终究有一天会汇聚成江河大海,改变它并将改变的,比如我们的社会——谁是渔翁,犹未可知。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优势与问题并存!亚马逊未来能否再辉煌十年?(Z)
不到20年的时间亚马逊已经取得非常惊人的成就,现在它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也是物流公司、云计算服务商和数字内容提供商。这个网络巨人是从销售书籍和媒体产品起家的,现在已经涉及到众多关键领域。他的未来又是怎样的呢?来读读下面的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作为背景介绍,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亚马逊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它是通过出售书籍和其他媒体起家的。随后它为零售店铺和个人提供在线买卖市场服务,并同时销售和家居、办公、汽车等领域相关的实体商品。在向在线零售商店转型的期间,亚马逊利用网络数据优化价格,利用定位仓库来优化物流,并向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的支付方式。后面接下来的十年里,亚马逊在保持原有的业务基础上,逐步进军数字媒体、云计算服务和这两年刚发展起来的移动电子设备。数量众多和繁杂的业务使得这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亚马逊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保存到相册

  我们都知道亚马逊是一家非常出色的公司,而他的辉煌过去大家有目共睹。如果这家公司的总部在硅谷的话,说不定还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因为很多崇拜亚马逊CEO的创业公司表示愿意被其收购。有这个来之不易的势头,我们非常想知道这家公司又会凭着什么而继续辉煌接下来的十年呢?他们将会进入什么样的市场,如何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打造成跟苹果一样强大的公司?
  亚马逊以出售和交付实体商品而家喻户晓,他积累了数量巨大的用户,对于传统的零售市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鉴于亚马所提供的服务,他无疑跟Staples和CPG这类的大型公司展开竞争。亚马逊的网站访问流量大的足以吸引买卖双方通过它的平台来完成交易。另外这家公司也在收购一些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和移动公司,以增加它的投资组合。
  另外,亚马逊在数字产品方面也是做得很好的。他向内容创造者提供了展示和销售自己作品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内容作者的作品可以快速的推向大众,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的版权保障。
  在设备上,Kindle对于亚马逊来说就好比iPod对于苹果的意义。虽然很多用户都是通过Kindle上的应用来阅读书籍的,但是CEO Bezos并不希望这些设备的功能仅仅是阅读,因为他们有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的潜能。他们要打造一个移动应用生态,并利用这些设备为亚马逊开拓一个销售数字内容和实体商品的渠道。另外,如果亚马逊真的要收购Roku的话,我们未来很有可能会在自家的电视上看到他们的投递内容。随着设备产品的增加,我们自然能够猜测到这家公司会利用自家的生态建立起对应的广告网络。
  亚马逊想做的事,就是用户可以通过Kindle设备而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操作起来像苹果设备那么简单。苹果在自家的应用市场上提供了令人惊叹的服务和支付方式,作为支付先锋和专家的亚马逊也向用户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说“Prime”和“Subscriptions”。在“Prime”的服务下,用户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购买48小时送货上门的特权。不过48小时依然不够快,亚马逊还增加了当天送货的选项,同时还推出了将货物制定派送到特定地点的Lockers服务。Lockers服务除了能节省公司的费用外,也用偏远地区的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鉴于亚马逊的能力,我们将来也许能看到这家公司的无人飞机空投货物的一幕。

保存到相册

  另外,我们也期待亚马逊在支付方式上有所创新。这家公司已经记录了很多用户的信用卡信息,现在他们想通过网站和移动设备来增加销售业绩。这家公司也在寻找可替代的支付方案,希望藉此来节省每年向信用卡公司支付的费用。那些替代方案也会跟我们现在所见的“一键式支付”差别并不大,他们也有可能通过收购第三方的产品来达到目的。这对于一些支付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机会。
  亚马逊还为消费者和开发者带来了特殊的权利。不管是众包服务Mechanical Turk还是网络计算服务AWS,都是亚马逊非常擅长的领域。亚马逊已经花费了10亿美元来打造一个廉价而高效的云计算服务,但是他也要面临微软的Azure和Google相应产品的竞争。随着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深,这个领域的利润自然会有所下降。不过它们的价值在于跟企业的产品很好的结合起来,并成为大公司混合云模型的一部分。在建设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上,亚马逊可以把AWS服务很好的结合起来,将来的还有可能把支付业务也融入到里面去。
  由于亚马逊的服务非常清楚客户的真正需求,因此用户都将之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购物网站,并在无声中帮助亚马逊建立起一个自己专属的移动生态。现在这家公司正在打造自己的设备,并向消费者提供一组支付方案亿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当然,亚马逊也面临这潜在的挑战和问题。他们的A9实验室还能为公司带来更好的科学技术和实验产品吗?在企业转向混合云管理模型的时候,AWS服务还能为公司带来利润吗?这家公司还能很好的驾驭各种类型的业务吗?他们应该收购什么类型的公司?使用Android会使得他们更加依赖Google,他们有相应对策了吗?在移动市场上,Google和苹果已经占尽先机,他们能继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蛋糕吗?
  亚马逊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依然能在众多领域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加上在富有远见的创始人的领导下,他们在下一个十年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优势,并对其他对手造成深远的影响。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李开复 - 中国光棍节大败美国黑色星期五
【中国光棍节大败美国黑色星期五】美国最大的网购日是感恩节后的周五,而中国是光棍节。今年,中国光棍节网上消费超过40亿美元,而美国黑色星期五仅10亿美元。对于这个现象,我写了一篇英文短文,让美国人知道中国强大的网上消费能力:http://t.itc.cn/tC4cs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马蔚华在淘宝“双11”之后悟到了什么?(Z)
如果说支付是双11最大的隐患,那么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商业银行能否应对大规模高并发的交易量。有数据显示,在11月11日凌晨的第一个小时内,支付宝在一秒内收到的交易创建需求最高达到44万笔,一分钟内最高完成的交易笔数达到20.5万笔。

  支付宝究竟是如何应对的?据《天下网商》的报道称,11.11当天支付宝快捷支付交易笔数占到所有交易笔数的约45.8%,鼓励用户提前充值带来的余额支付占到31%,而传统的网银支付,所有银行渠道相加也只占到23.2%。这是导致支付宝在当日成功实现过亿笔交易还游刃有余,且并没有拖垮大量银行网银系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银行业所有网银渠道相加,一分钟的交易承载量不过3万多笔,远远不能满足双11的峰值要求。

  银行业究竟如何看待"双11"的变化?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财富》峰会上表示,一个说明传统银行的支付方式,靠转帐可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新的支付方式非常兴旺;第二个就是这个时代越来越网络化。互联网对传统的银行金融业有革命性的意义。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也是IT属性的企业,因为许多业务线索都是IT。

  他认为,移动支付的环境已经成熟近场支付传输技术和智能终端问题已解决,尽管依然需要以刷卡方式进行散付,但银联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将近100万家刷卡网点,整体支付环境在向前发展。银行接下来可以跟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银联多方合作,推动移动支付。

  他甚至认为互联网正在动摇银行业的“根基”“脱媒”。过去银行在融资领域是间接融资,现在越来越多的直接融资,包括股票、债券、信托等都是对银行的‘脱媒’。淘宝光棍节近200亿的销售额,对银行是非常大的触动,现在分工越来越细,对于小的便捷的业务银行做不了,对银行来说也是一种“脱媒”。过去中国银行利润很好,那时候是受保护的,今年银行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利率市场化和脱媒结合起来资金成本上来了。那么还能不能保持那么高的利差,利差缩小的时候能不能保持市场?

.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comScore:美国黑色星期五在线销售破10亿美元(Z)
【搜狐IT消息】11月26日消息,comScore本周日表示,黑色星期五美国在线销售突破10亿美元,这是今年来第一次,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线购物。

  黑色星期五,美国在线销售至少增长22%,去年同期为8.16亿美元,今年突破10亿美元。

  电子商务占美国消费者开支不到10%。不过,它的增长速度快过实体零售,主要是消费者受低价、便利、快速到货、选择面广的吸引。

  ShopperTrak主要追踪实体零售店的人流,它估计黑色星期五销售达112亿美元,同比下降1.8%。

  线上零售顾问公司ChannelAdvisor执行长文葛(Scot Wingo)指出:“在线销售曾经占了总假日销售的9%左右,今年第一次达10%。”

  comScore预计在线零售开支在整个假日销售旺季里达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高于去年同期同比增长的15%,也高于今年整个零售产业预期开支增长4.1%的速度。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淘宝造节术:11.11成就一顿191亿的电商盛宴(Z)
“双十一”的前夕,茵曼总经理方建华和他的下属玩了一场对赌游戏,下赌的对象是2012年11月11日“光棍节”茵曼的日销量。方建华给团队定的目标是“保4500万冲5500万”,但他的团队认为这个“目标太低了”,要冲8000万。

  同持保守态度的还有天猫总裁张勇。这位C F O出身的总裁,原以为天猫“光棍节”挑战10 0亿是有难度的,却被下属提醒“要往上乘一个系数”,别让赌注落空。

  最终,茵曼完成了7000万的日销量,天猫在24小时内卖出132亿,而在其背后的“阿里系”合共完成了191亿的销售。

  这种“落差”,在每一年的“双十一”都会出现。11月11日已经成为阿里巴巴乃至整个中国电商界的狂欢日。通过5折大促销,“双十一”也同样是一场年度试验,不断地挑战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底线”。

  为什么选了11.11

  时间倒流回4年前,天猫还叫“淘宝商城”,京东还没崛起,苏宁国美还专注于传统渠道。“B 2C”这个概念,远不如今天如此被消费者熟悉。

  用张勇的话说,“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找到一个日子,是属于当时的淘宝商城,因为那时候淘宝商城还很小,我们希望能够让消费者知道和喜欢淘宝商城。”

  最终,张勇团队将这个日子定在11月11日。这是个线下零售的空当期,“之前有国庆黄金周,之后有圣诞季,传统来说11月没有什么活动。选择11日,则是因为光棍节是一个传播点,因此前两年我们叫做光棍节大促销。”

  2009年的“双十一”,淘宝商城完成了5200万的交易额。

  当时,茵曼总经理方建华觉得“双十一”只是个促销活动。“到底能卖多少,天猫没数,商家也没数,只是说搞销量。”茵曼主打棉麻服装产品。

  第一次,他准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听到参加活动的商品要打5折,“感觉就是清些货,想得很简单,”最后他挑了些“销售压力比较大”的当季款参加活动。

  “事实上他们预估的跟我们预估的相差很远,第一年认为能有100万就很不错了。我们团队制定的目标是保200万冲300万,但后来做了680万。”方建华回忆称,当时根本没办法判断超出预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第一年连天猫的高管也不知道到底能做多少。

  2009年7月,淘宝刚刚重新恢复独立运营的商城事业部。当时,C2C是电商行业的主流,天猫甚至还没有自己的独立域名。

  但到了今年,“双十一”已经从天猫的项目变成整个阿里集团的项目,包括聚划算、淘宝都参与进来。从外围来说,京东、苏宁易购、当当、优购等电商也早早开始策划,加入到“双十一”的促销中。

  一位要求匿名的品牌电商高管表示,消费者觉得那一天是所有电商都会打折的,因此即使没有大幅让利主动参战,公司业绩还是创造了一个波段的小高峰。“这是一个全民狂欢,就像我们开玩笑说,边上卖雪糕的也可能赚一大笔啊。”

  明年“双十一”或扩大至B 2B

  但对于天猫原创品牌卖家方建华来说,“双十一”在这4年的变化,已经从一个促销活动,变成了白纸黑字纳入企业年度产品规划和工作计划的“重要项目”。

  2011年的“双十一”,他们准备的时间是大半年,而今年的“双十一”,他们的准备时间已经提前到2011年的下半年,参加活动的专供款比例从40%进一步提供到70%。

  不过,今年阿里集团对“双十一”的重视,还是超过了方建华的预期,加入淘宝流量所带来的冲击更是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原本以为就是天猫的举措,大概到了10月份才知道整个阿里集团都很重视。”

  “从预热来看,以往淘宝给的资源很少。今年在10月份就给了很多的资源,这也是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我的团队认为今年会很不同,因为预热的效果是去年流量的3倍。”

  对天猫来说,整个营销端的活动从10月15日开始,预热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0月15日到10月31日,以预售和小规模发放优惠券,店铺优惠券为主。从11月1日开始,进入到传统节目“狂欢城”,以一环、二环、三环的形式,把商家品牌进行展示,同时发放了近一亿元的天猫红包。从11月8日开始大量公布了“双十一”的商品。“我们让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提前看到多样化的商品,引导大量的人能够把它放到购物车里面去,这样可以缩短那一天的购物路径,能够提升效率。”张勇表示。

  这种引导,使得“双十一”当天,第一分钟就有1000万人涌到淘宝,第二分钟已经完成1个亿的销量,午间13点18分突破100亿的销量。晚间7点,“双十一”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动当日第三个销售高峰。

  “今年的整体流量翻了3倍,变化的流量是 从 淘 宝 那 边 过 来的。”今年的光棍节恰巧赶上了周末,这让方建华觉得“双十一”愈来愈像个节日。“无论是茵曼还是天猫,想打造的都是一个行业的网购狂欢节。顾客到了这一天感觉是过新年一样的,一定要买点东西,这是最大的不同,之前只是促销,现在是好玩。”

  2012年的“双十一”促销,支付宝录得总销售额191亿元,其中天猫132亿,淘宝59亿,同去年相比增幅超过600%。

  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年国庆黄金周上海395家主要大型商业企业营业总收入64亿的3倍,是2011年美国网购星期一cyber M onday营业额78亿的2倍多。

  “今年是阿里第一次把‘双十一’变成一个集团的项目,从流量的层面上看,扩大是肯定的。比如聚划算的商家大多数是天猫的商家,所以天猫商家获得被展示被交易的机会大了很多。但是我们不光光是看到流量,我们希望今后‘双十一’变成由阿里集团为主导的一个对所有消费者回馈的节日,所以我们会这么走下去的。”

  天猫副总裁王煜磊表示,不排除明年B 2B也要参与进“双十一”,从工厂到消费端,打通电子商务的供应链。

  醉翁之意不在盈利,更重营销

  一场狂欢节,有人欢喜有人愁。

  "双十一’就是一个大家狂欢的事情,但打价格战不适合品牌。如果我们做一个平台,打价格战,说这个啤酒卖5块钱一支,亏点卖,但平台总是不亏的,该加多少进场费就加多少。但如果是品牌,要是跟他们这种事情争锋相对那就是自取灭亡。”上述匿名的互联网品牌电商高管评价称。

  根据天猫副总裁王煜磊给出的数据,天猫商家总额数约6-7万,报名参加“双十一”的差不多有50%。最终根据“双十一”的标准(商品质量、接待质量、货品宽度深度等),天猫选出了差不多1万个商家参加今年的“双十一”。

  其中,单日完成销量100万以上的共有2580家,500万以上的501家,1000万以上的227家,5000万以上的18家,1亿以上的有3家,分别是杰克琼斯、骆驼服饰、全友家具。

  一般而言,一个商家在“双十一”期间的成本构成主要分成几类:一是货物的采购成本;二是物流成本;三是营销成本;四是天猫平台规定的3%-5%销售提成。

  尽管天猫给出的“双十一”规则是,11月9日-11日不允许投放硬广,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首页主会场”、“类目分会场”以及“搜索框(“双十一”商品)”给予参与商家轮替的展示机会,但商家的广告投入未见减少。

  以Cam el骆驼为例,其总经理万金刚透露,从8月份开始,大的品牌商就以投放广告的形式,拉开了“双十一”的促销准备。骆驼“双十一”共投入600万元广告,比去年略有增加,流量转化率约为18%。这600万广告投放主要包括自然流量,含前期通过活动吸引收藏店铺、发放优惠券等,以及淘宝内淘宝外硬广、直通车、淘宝客、钻展等手段。

  而方建华直言“预期就是不会赚钱的。”商家搞5折肯定是不能赚钱的。当然也不会赔本,基本是保本的状态去做的。

  整个“双十一”期间,茵曼的广告费超过300万,其中在淘宝投入了大约180万的广告费。他们透露,大概从“双十一”的前一周开始,淘宝的竞价广告位比如钻展,就出现了2-3倍的价格上涨,广告资源很紧张。

  "双十一’更侧重于营销的手段,价值在于品牌曝光,比如我们有20万的新顾客进来了。平时我们要在淘宝网投广告转化一个新顾客最少要250元的成本,这意味着5000万价值,明年我们客户的基数也会变得不一样。”

  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透露,“双十一”当日,创维销售额突破5000万,“差不多在盈亏平衡点上,没赚钱。”

  王煜磊则认为,对于任何一种投入和产出都不能只看当天的,要看系统性的。“我举个例子,如果只看当天是不是盈利可能很多企业都不盈利,但是我获得了很多新的消费者。如果这个东西要放在一起的话,那我是不是能说明年或者是后年很多品牌电子商务的收入都是跟2012年‘双十一’这个活动相关的?”

  真假5折

  “双十一”能够成功,5折让利是最重要的营销点之一。但这个“双十一”针对消费者的利益诉求点,并非让每个消费者都满载而归。

  淘宝是暨南大学港籍学生V incent日常购物的主要平台之一。“节前”他挨个翻阅了天猫里所有的手机品牌旗舰店,三星、H T C、诺基亚等均没有相关“双十一”对折的促销预告。“只有一些小型商家会推出‘手机超低价’秒杀的活动,但当晚挂着学校的网络,根本买不到。”

  “这很正常。”国内手机商宇龙酷派品牌市场经理李旭青表示,手机产品往往很注意官方价格的管控,很难有对折的情况。“线上线下渠道的价格一般不会差别太大,除非是一些线上机型。而这部分也只会在网络店内做一些小规模的促销,没办法在这么大的活动中做这么大的折扣让利。”

  家住广州海珠区的芮小姐“双十一”期间一共花了2000多元。原以为“5折优惠”占了大便宜,结果第二天对比“双十一”的价格,总共只便宜了100元不到。

  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工作的王静蕾说,“双十一”前夕,她本没有什么特别想买的东西,但结果还是没坚持住,杀入血拼阵地。

  王静蕾笑称,11月11日中午和朋友聚会时,一桌子人都在说“双十一”购物节,“好几个人买了一家家纺品牌的床单,还在我面前说怎么便宜怎么划算,但我家里的床单每两个星期换一次,一年都不带重样的,也就听听罢了。”然而,让王静蕾哭笑不得的是,那天感觉无论走到哪听到的都是“双十一”话题。最终,当晚11点她还是忍不住打开了天猫网页,进入了上述家纺品牌的店面。

  “现在回想起来我根本没必要买那两条床单,但那种感觉很奇怪。一是页面随处可见的时间倒数,不断提醒着你时间快要到了,活动要结束了;二是选购过程中,那些商品的‘ 库存’数字不断减少。”王静蕾称,自己在最后1分钟内完成了支付。超过零点后,果真看着床单的价格回到了促销之前,心中窃喜。

  不过几天之后,她那种拣着大便宜的心情被一扫而空。“我买的床单突然又有货了,而且价格还下调了,只是没有‘双十一’时那么低,但这还是让我很不爽。”

  狂欢后的思考:越大就越好吗?

  尽管有各种不爽,各种抱怨,“双十一”诞生的数字却透露着一派欣欣向荣:2.13亿的人流,近1亿笔成交,7000多万的物流包裹。

  年复一年的高负荷工作量,挑战着商家、天猫、消费者,甚至是整个中国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底线”。尽管“双十一”已经过去16天,但大部分的商家仍在迎接新一波的工作高峰 处理售后疑问。

  是不是一定要刺激这么大的量?商家和天猫都在思索。

  今年“双十一”立项之前,天猫跟核心商家开了一次内部交流会,沟通下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5折在对消费者沟通的时候要保留下来,因为消费者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利益点,这最容易去沟通。二是推出了预售付定金的模式,因为对有些商家,5折可能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超前的商品款式可能对消费者形成很大的吸引力。”

  王煜磊说,今年“双十一”结束后内部已开始讨论,明年是不是还统一用一个活动页面。“不同的消费者,“双十一”给到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喜欢新品的就发新品的商家,喜欢5折的就找5折的商家,喜欢预售的就找预售的商家,经过这么多年的数据积累,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知道消费者对哪些品牌哪些商品有兴趣。”

  经历4年“双十一”的方建华已经习惯,用当天高负荷的工作量作为检测团队抗压底线的一个年度考验。目前,茵曼的日均销量约80万,“双十一”当天7000万,达到日均销量的87.5倍。今年第一个小时,茵曼完成了1000万的销量,1小时33分他们就破了2011年1780万的日销量,压力级别逐年提升。

  他回忆,每一年总会有一些意外的事情发生。比如去年集中在圆通、申通发货,今年他们突然对收件量进行控制,导致需要改用顺丰发了2万票,物流成本大增。

  “5折应该还是会继续做下去,一年一次还是可以的。但到底有没有必要冲这么大的量,这还是要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一个品牌的销量,一个平台的销量,不是靠一天冲多大的量,还是得靠平时的销量。一个品牌不可能一年只靠一天。”

  电商PK传统零售:战场已经摆开

  就在“双十一”的前一天,马云高调地表示:“我个人坚定不移地认为,明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就是新经济,新的商业模式对战传统商业模式,让所有制造业贸易商们知道,今天形势变了。对于传统行业来讲,这个大战可能已经展开!”

  但在Jack一家知名跨区域百货公司的高层看来,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危言耸听”。"双十一’当天恰逢公司年度购物节的第三天,客流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当天的销售业绩仍相当平稳。”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铺天盖地而来,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和淘宝集市完成191亿元的进账,这几乎是一家大型传统百货忙活一年的成果。这种“明显的差距”让电商企业欣喜若狂,但在传统百货企业看来,这些数字没有实质的可比性。

  “天猫淘宝是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网络平台,但目前除王府井、百盛之外,大部分百货公司只针对区域市场消费者,双方定位、售货范围不同,这明显不具有可比性。”Jack表示,天猫淘宝是一个购物平台,上面店铺规模林立,如果真要对线上线下店铺的业绩进行对比,应该按可比性将“双11”当天全国所有百货公司的数据相加,而不能断章取义。

  不过,在电商行业人士看来,同样的算法也适用于电商行业。的成功之处,恰恰是在于它构建了电商的集体狂欢,而不是一家的胜利。这一天各大电商平台都蜂拥而上,统计显示,当日优购网上鞋城及百丽电商销售共实收订单25.7万单,销售额达到9723万元,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240%。京东商城11月10日到11月12日3天订单总量超过450万单,交易额超过25亿元,IT系统在11月11当天的访问量较平时相比增长达200%以上。当当网双十一全天销售额超过1亿元。

  优购CM O徐雷表示“双十一”往大的方面说是互联网经济,往小的方面说是网购的胜利。“如果说天猫量大,其他都不行,那就说明是某家的胜利。但是结果是全部涨了,这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了一个程度的表现。”

  Jack认为,网购的冲击正在使实体零售企业调整以往折扣低价的单调促销方式,逐渐开始向体验式消费转型。“但正如当初大卖场、国美苏宁入市之初对传统百货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结果并没有取代百货公司,电子商务也将只是从传统零售分离出来形成新业态。”

  出身于传统服装制造业的茵曼总经理方建华表示,从长远看,线上线下谁也不能代替谁,变化的只是份额。“现在是线下占比例大,占到90%。但预计只需5年,线上就可以做到30%的份额。

  采访中,大部分的天猫卖家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双十一本身能放出量来,既有本身的原因,比如说宣传得非常好,也是因为提前将双十一前后的很多订单都集中到了这一天。

  “我不否定‘双十一’当天的价值贡献。但是线上线下的零售市场在下降,根本没有恢复,这种状态仍要持续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徐雷认为,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和传统渠道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这种激烈恰恰是反映消费者在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更关注性价比的信号。

  一位前天猫高管对此观点表示了赞同。“价格战是电子商务羞于说出口,但本身又很实在的一个东西。”

  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成本是可以进行对比的。他分析称,一是店租、佣金,天猫的佣金在3%-5%,流通性较大一点的商城基本上收20%到30%甚至更多一点;其次是人力成本,天猫没见到便宜多少,因为较大的电商也有几百个客服;第三个是营销,在淘宝上营销肯定要打广告,做流量,但在线下广告牌也不便宜。

  “其实总体看来,线下的毛利率肯定要高于线上的,毛利率不高怎么支撑成本?这个账上的关键点就是,电商的价格要比线下的低很多,但其成本算一下也不见得少很多,最终只能靠规模,用中国人的老话叫‘薄利多销’。归根结底,电子商务是个规模产业。”

  从今年的“双十一”来看,天猫正尝试用“预售”的模式来解决这个矛盾。所谓预售,就是先有销售订单,再有生产,再有运输,再有流通,最后实现销售,使生产和供应链成本降低,流动资金的周转天数加快。

  天猫总裁张勇认为,天猫原创品牌能走到今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能根据互联网消费者的需求,快速地调整它的供应链和货品供给,这才是制胜之道。

  这恰恰也是互联网经济的优势所在,即利用崭新的互联网方式来进行消费者连接,和消费者互动,从而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生产。

  但这种颠覆传统生产模式的新方式能够走多远,将会对供应链的效率提出哪些考验,现在才刚刚是个起点。

  专题统筹刘斌汪小星

  采写:南都记者谢睿田爱丽方南

  实习生李艳欧静虹王文佳 .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谁让MSN退出IM江湖(Z)


11月7日,Skype的首席执行官Tony Bates宣布,微软决定将在全球范围内停用MSN服务,Skype会全面取代MSN提供即使通讯和网络通话服务,未来MSN拥有的1亿多用户将会无缝整合到Skype中,但这一决定并不是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

Tony Bates宣布这个决定时,脸上没有艰难的表情,眼睛里闪现出一丝略带不纯的兴奋,或许身在IM江湖,Tony对新老产品的更迭早就司空见惯,他们只会盯着未来的路,却无暇怀旧,文绉绉的思念还是留给那些林黛玉们吧!MSN停用了,尽管微软特别强调会保留中国大陆的业务,但还是引发了中国一大批的白领唏嘘感叹,瞬间网络充斥着追忆文章,MSN的死去正好祭奠了这些人的青春,乍看上去,还真有种MSN影响一代人的错觉,可事实上,MSN在中国窝窝囊囊地生活了七年,还真没有留下神马人缘,白领们面对MSN退市的伤感持续了仅有27小时43分钟,随后他们就跑到QQ群里,讨论着新浪微博里一些无关紧要的国家大事儿和iPhone5持续飙升的水货价格。

自微软发布这个决定后,除却白领们思路混乱的怀念文章外,还真没有在IT界引发较大波澜,消费者只知道一款经典产品要消失了,却从未担心找不到更好的IM工具,事实上,他们早在微软的决定前就逐步放弃MSN了,中国的IM江湖再无MSN这一门派,

傲慢与偏见,MSN尴尬的本土化进程

在中国市场里,来自美利坚的事物总是有种天然的高贵感,NBA篮球、麦当劳快餐、iPhone智能手机、蜘蛛侠和奥巴马等等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虏获了大批的中国消费者,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世界误解大中华民族有崇洋媚外的习惯,但事实远非如此。

纵观能来大陆扎根,顺利完成本土化作业的企业,无不是基于优秀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强大的产品质量,他们事无巨细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企业和家庭,斯特恩推广NBA录像时曾在CCTV大楼外跟孙子一样等了三天三夜,麦当劳更是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把豆浆搬到了快餐店,而iPhone的设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相比之下,MSN就显得高傲地多,当然,这也是其七年本土化惨不忍睹,市场占有率从10%降低到5%,直至销声匿迹的不二原因,或许到鲍莫尔被干掉时,也不会知道中国消费者的IM需求。

其实,MSN带着全球最牛IM工具来华时,QQ还未有现在这般强大,加之浓重的娱乐性和一些乱七八糟的视频充斥于腾讯界面,许多企业均下令屏蔽两只企鹅,这也从侧面推动了MSN在中国的发展,曾几何时,白领总是鄙视使用QQ的年轻人,经常在办公室里谈论昨晚上和Peter或者Kevin聊到深夜;事实上,MSN的本钱并不必本土的IM工具差多少,只是七年过去了,QQ早不是纯洁的小企鹅,而MSN还是客户体验不佳的小萝莉。据相关数据统计,MSN平均每23秒就会收到一条消费者的抱怨,容易中毒,体验不佳和客服申报流程繁琐是消费者投诉MSN的TOP3,首先是病毒无法控制,经常有MSN的用户收到恶意链接的攻击,而且一不小心就把这种病毒传递给了好友,其次,MSN的界面一直是严肃有余,友好不足,在QQ空间里堆满了女网友的照片时,MSN还经常出现看不到基本信息的情况,还有就是MSN的申诉流程比中国体育大学校花的大腿还要长,没有中国区投诉电话、申报表格复杂,白领们只能无奈地看着MSN上的好友头像一个个地灰暗下去。

最后,MSN作为微软的下属公司,本土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是其败走麦城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白领的投诉发生在Windows或者office身上,微软估计早就发了至少2000个的补丁了!

外遇强敌,社交工具联合围剿MSN

如果说消费者体验不佳是MSN和微软咎由自取,属于自做孽、不可活的范畴,那么本土的社交工具的野蛮生长则是把MSN这个外来客狠揍了一顿。如前文所述,MSN提供的服务只能用糟糕来形容,诸如离线传送、截图、群组、视频、音乐等等,从未引起MSN中国团队的重视,反观一些后起之秀则在这些消费者渴求的服务上做足了文章。

自09年开始,中国的社交工具开始野蛮生长,极大地加速了MSN的衰亡,登陆QQ空间后,用户宛如走进了一个多功能社区,在这里不仅能自由地与好友聊天,更能无障碍的进行文件传输、视频/音乐的欣赏,QQ空间风靡整个90后,蔓延80后,俘获70后,连一群老头开始琢磨神马样的QQ秀最适合自己了;新浪微博内容琳琅满目,国家大事、娱乐新闻、体育花边、内心独白、局长日记应有尽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它的注册用户超过4亿,活跃用户也超过了6000万,各界名流的加入让新浪微博的高潮一波接着一波,除了这两大本土巨头外,衍生于QQ的微信、校内网、开心网等等也抢占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资源,诚然,中国还没有任何一家社交网站能够与Facebook和Twitter相抗衡,但这些本土的社交王更懂得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诉求,这是MSN永远无法比拟的优势。

未来社交网站的发展还会有比较快速的发展,这是由中国人特定心理诉求而定的,越发冷漠的现实把中国的普罗大众全部赶到网上来消费感情,浮躁的真实生活再容不下交织于利益与职位间的谎言,中国人渴望虚拟社交,甚至不在乎与自己网恋十年的可能只是一条狗,如此强劲的需求定会刺激社交网站工具的推陈出新,前景一片美好,只是MSN或许再无机会分到一杯羹了。

有网友戏称本土的社交工具联合围剿了MSN,可事实上,MSN还没有达到围剿的级别,围剿通常来修饰步履蹒跚的巨人,而MSN在在中国的IM江湖纷争中,充其量一个散兵游勇,稍不留神就被一些大将军的长矛刺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

百花争鸣,未来谁主中国IM江湖沉浮?

Google退出中国大陆后,网友纷纷担心再也搜出好东西了,感伤中带着担忧;MSN宣布离开后,白领同样感伤,却没有担忧,如前文所述,他们不会担心找不到合适的IM工具,事实上,中国有着太多优秀的IM工具,唯一要思考的是,该捧谁的场呢?

那么,谁又能主宰中国IM江湖的沉浮呢?

倘若没有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风靡,谁主中国IM江湖根本不能算个问题,连我妈都能准确地回答(她老人家的意识里还没有把因特网和渔网的性状分得特别清楚),87.8%的传统PC用户使用QQ同好友进行即时通信,这个数字之所以没有达到98%,多半是因为许多企业拒绝员工上班时间登陆QQ,据艾瑞网统计,QQ凭借3.45亿小时的月度有效时间稳坐中国IM江湖的头把交椅,事实上,腾讯的两只企鹅已经成为中国即时通信的标准,并形成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中国消费者提起IM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绝对是QQ左右晃动的企鹅图标,就好比文学作品中描述到淫荡形象时,总要把潘金莲拉出来蹂躏一番…

移动互联网的趋势让其他IM工具终于有了追赶的机会,诚然,QQ早就凭借着移动版工具占据了带头大哥的位置,但在移动互联网里,QQ的竞争者远非PC端那般不堪一击,至少,他们不会被甩开三万英尺,还能勉强着看着企鹅的屁股拼命赶路:

首先,移动飞信率先发难,这个运营商的富二代,有着天然的网络优势,而且飞信是第一款打通PC与手机的IM工具,正当马化腾庆祝QQ用户超过1亿时,飞信只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有了3亿用户,但遗憾的是,飞信没有抓住机会,反倒如MSN一般犯了傲慢的错误,背靠全球最大通信运营商的飞信,更在乎自己的战略意图,庞大笨重,完全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快节奏的发展,客户体验不佳,界面邋遢不友好让飞信用户大量流失,随着流量资费的下降,IM工具几乎革了短信的命,飞信天然优势当然无存,占有率一直下滑,现在,飞信的活跃用户仅占QQ的10%,而联通的超信,电信的天翼live只落得个胎死腹中的下场,想要运营商的IM用户再次出现增长,或许只能寄希望于第二次3Q大战了!

相比于运营商锣鼓喧天要挑战QQ,国内一些新兴的IM工具正默默地扩张自己的实力,它们不与QQ直接交火,却成为细分市场的佼佼者。国内社交网站龙头新浪微博,改版后推出私聊功能,消费者能够向QQ一样进行即时通信;阿里旺旺则背后国内最大电商阿里巴巴,主打用户商业化行动,月度覆盖人数达1.5亿位居IM软件第二名;而生于游戏世界中的YY,则占据了国内在线语音聊天市场84.2%份额,并且成功将用户转移到YY音乐上,转移、融资、上市,YY的成功来的有点冷,有点快…

中国的IM江湖血雨腥风,MSN保留大陆业务只不过落得个择日再死的尴尬,QQ在PC世界一手遮天,移动互联网却遭遇强力挑战,未来谁主中国IM江湖沉浮,各位不妨试目以待!(科幻星系/文)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高通市值赶超英特尔:羚羊与大象的赛跑(Z)
英特尔、高通来股价对比图。最近1年来,高通股价上涨近10%,英特尔则下降了近20%。


  “英特尔就像一头大象,虽然转身慢,但是一旦转过身来,就会有很强的惯性和影响力;高通像一只羚羊,奔跑速度快,灵活,但是遭遇阵地战,则很可能打不过英特尔。”
  在资本市场推动下,虽然高通的市值在上周四首次超过芯片巨头英特尔,但谈及未来的竞争格局,iSuppli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还是抛出了上述观点。
  两年前,高通市值只有英特尔市值的一半,但通过让Snapdragon芯片进入到更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并最终进入到电脑中,高通实现了在移动芯片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在资本市场上首次超越了英特尔。

  高通市值首超英特尔
  今年4月,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特尔一直希望拥有一个值得真正尊敬的对手,而高通正是这种对手。
  可能令欧德宁没想到的是,在他发表此番言论半年之后,资本市场就把高通推到了与英特尔比肩的位置上。
  上周四,因高通发布的201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预测数据超过分析师预期,其股票价格迅速上涨至62.24美元,市值约为1060亿美元,首次超过英特尔的1050亿美元。随后的几个交易日中,高通暂时坐稳在第一位置。
  一家是PC时代的芯片巨孽,另一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芯片新贵,资本市场的态度可能预示着,一个移动互联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而高通跑在了最前面。

  高通受益移动时代
  资本市场推高企业市值主要看两个关键指标:成长空间与盈利能力。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高通都要优胜于英特尔。
  增长方面,高通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相比PC市场每年出货4亿台的数据,智能手机一年的出货量在2011年已经超过PC,今年将有望达到7亿部,而平板电脑的出货量也有望达到1亿台。占据近50%移动芯片市场份额的高通,无疑将受益于这个巨大的市场。
  营收方面,高通绝大部分营收来自基带芯片(通过该芯片连接蜂窝网络)业务,该公司的客户包括了三星电子、苹果和HTC等。由于移动芯片竞争激烈,高通在基带芯片业务上的净利润相对而言并不是特别高。利用该公司手持的CDMA专利进行专利授权,才是高通获得利润的最大来源。
  高通在20多年前就开始研发CDMA技术,通过对持有的大量3G、4G相关专利进行授权,高通实现了丰厚利润。在截至去年9月的2011财年内,高通实现收入150亿美元,授权费约占38%。但在高通42.6亿美元的利润中,占比却高达80%。
  随着智能手机基带芯片未来向全模全制式(支持2G、3G、4G网络)发展,高通的专利优势将会延续下去,而这也意味着高通可以持续维持高利润率。

  英特尔身处困境
  对比高通在移动领域的春风得意,英特尔的处境则有些堪忧。虽然英特尔在PC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80%,但是在移动领域确实乏善可陈。
  6年前,英特尔曾在智能手机芯片领域有过涉足,但是由于研发投入巨大,无法实现盈利,英特尔早早放弃,专心研发PC芯片。不过,最近几年移动芯片的快速增长迫使英特尔重新回归这个市场。
  一方面,英特尔借助收购英飞凌无线业务重新进入移动芯片市场;另一方面,它领导PC厂商推出超极本以应对平板电脑的冲击,不过目前来看效果不佳。
  在超极本之外,英特尔还推出了应用于智能手机的芯片,并与联想、摩托罗拉移动、中兴等厂商达成了合作,但同样收效甚微。
  英特尔强调智能手机战略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但今年上半年0.2%的全球智能手机芯片出货量市场份额,很难与它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相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前通信领域和计算领域还算是“井水不犯河水”,但现在高通等ARM阵营也已经不满足只在移动领域,他们已经开始侵蚀英特尔具备优势的服务器和笔记本市场。
  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都在大挖个人电脑行业的墙脚,虽然个人电脑短期内不可能死去,但是增长乏力已成事实。市场研究机构IHS iSuppli估计,全球PC销量在2012年将缩水1.2%,出现11年来的首次下滑。
  现在,投资者的想法已经变得更加严苛。如果英特尔的新芯片不能在新的市场上取得更多进展,它的处境将会更加不妙。也许市值被高通超越只是一个不妙的前兆之一。

  羚羊与大象
  未来的赢家一定会属于高通吗?未必。顾文军对新浪科技表示,高通风光背后实际上也存在着软肋,比如不能控制供应链。
  由于没有芯片制造工厂,高通需要台积电等半导体代工厂商进行芯片代工,但是由于制程技术和产能问题,高通的芯片供应有时候并不能得到保证,而这会使其利润增长受到限制。
  高通CEO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今年6月曾表示,不排除未来自建芯片厂,或动用公司现金以确保重要零部件供应的可能。不过,顾文军指出,这几乎不可能。“芯片制造产业现状不可逆转,以前没有进入的企业,现在肯定也没有机会再次进入。”他说。
  而在这些方面,英特尔无疑还拥有着巨大的优势。英特尔自有工厂不但可以保证产能,在台积电等代工厂升级运转28nm工艺时,英特尔已经开始规划22nm和14nm工艺。
  “高通没有自有供应链,未来发展将缺少安全性。”顾文军举例称,三星与苹果的关系正在交恶,如果未来苹果将更多订单转向台积电,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台积电将会优先保证苹果的订单,而高通芯片则很可能出现断货风险。
  在PC占据主导的时代,英特尔的雷达扫描仪上可能还没有高通,但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一切竞争规则都已经改变了。英特尔这头大象已经觉醒,但它还在转身,羚羊高通或许还能舒服地再跑一阵。
  英特尔与微软组成的Wintel联盟曾主导整个传统PC产业30多年的发展,自从苹果公司开启移动互联时代以来,这个联盟逐渐瓦解。英特尔需要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应对产业变化。
  放眼未来,市场仍然存在很大变数。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堵雯

阿里混血:国资取代部分外资(Z)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2012年网商大会上,48岁的马云给时代做了一个注解。

  过去9个月,阿里巴巴一系列大手笔让人眼花缭乱。B2B私有化、小贷崛起、三马合作、网商大会马云的豪言壮语

但是对市场撼动最大的莫过于宣布对雅虎76亿美元的股份回购计划已全部完成。

  本次回购,雅虎将转让阿里巴巴集团40%股份的一半,获得的对价总额为76亿美元,其中包括63亿美元现金、价值8亿优先股以及价值为5.5亿美元的技术许可合同。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终于告一段落,关注者却从中找到了新的焦点。76亿美元回购资金的构成,有国资背景的国开行、中投公司、中信资本和博裕资本等;有外资背景以银团模式提供贷款的花旗、瑞信和巴克莱等;更有现股东淡马锡控股、DST及银湖通过增加投资参与此项回购计划。如此庞大而华丽的阵容背后,似乎隐含着太多意义,而阿里巴巴“国有化”的猜测也甚嚣尘上。

  不过,对于马云来说,左手牵着中投、国开行这样的中国最重量级国资公司,“嫡出”身份将一举摆脱那种令人不安的日子。另外,他那宏伟的几乎不切实际的金融帝国梦想,他自己可能觉得也越来越触手可及了。至少一个多月前,刚刚被拒绝的银行牌照申请,几乎不会让人感到打击。“我还会回来的”,有了身份,对马云来说他根本就不会走开。

  另一方面,马云右手还牵着淡马锡、DST等外资财团,这将确保阿里的正统的市场化基因。更重要的是,游刃其中,马云为首的管理团队变得愈发重要。

  “这一次回购大家期待已久,涉及自有资金、普通股、优先股、贷款等多种形式,交易的细节一定是很复杂有趣的,只不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回想2005年雅虎花费10亿美元和雅虎中国换来阿里巴巴40%股份,今天其一半股份已实现76亿美元的交易价格,足见几年间的飞速发展,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空间被无数投资者看在眼里,俨然成了“香饽饽”。

  马云自己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9月上旬,杭州网商大会闭幕式上,他关于双百万战略、B2C全面挺进C2B以及利用信息和网络重构金融体系等等豪言壮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共鸣、疑虑甚至恐慌。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给了阿里巴巴和马云极大想象和战斗空间的时代。回购股权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阿里金融也只是与阿里平台和数据并列的一个战略业务,马云的大棋局是要重构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这里不仅有业务运营,甚至还包括社会管理的重任。

  淘宝、天猫、一淘的卖家买家天天有盈有亏,但是,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一家纯粹的电子商务公司。

  120亿美元的生意

  9月20日,随着阿里巴巴集团高达76亿元美金的股权回购融资安排尘埃落定,过去12个月,马云和阿里巴巴一系列超过120亿美金的资本腾挪路径渐清—

  从2011年秋天开始的“黎明计划”,到今年上半年的B2B香港上市公司Alibaba.com的私有化,再到此次从雅虎手中回购20%的股权(阿里巴巴内部将其代号为“Long March(长征)”),马云可以说是计划周密,步步为营。

  2011年秋,马云推出代号为“黎明计划”的第一步融资方案,由银湖、DST全球、淡马锡和云峰基金出资20亿美金认购了一批阿里巴巴管理层以及员工手中的股份。当时,阿里巴巴整体估值为350亿美元,股权出让比例占5.7%,四家投资机构放弃相应的投票权,阿里巴巴称此次融资主要用于为集团早先的投资者和员工提供流动性需求。

  2012年6月,阿里巴巴宣布其旗下B2B上市公司Alibaba.com下市,这次的私有化进程花费了阿里巴巴196亿港元(约合25亿美元)用于收购其未持有的B2B公司股票。而这25亿美元中,阿里巴巴自有资金为5亿美元,剩下20亿美元全部来自银行贷款,其中,国开行贡献了一半的银行贷款。

  这次B2B业务的私有化,是阿里集团解决控制权确保问题和“One Company”整合计划,推动后续阿里集团整体上市的关键手笔。

  而在B2B公司私有化的前一个月,阿里巴巴与雅虎签署全面股份回购计划—包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雅虎分步减持阿里巴巴集团股份,计划中还包括重组两个公司关系的一系列协议。

  根据雅虎披露的SEC文件,第一阶段的回购最少2.615亿股,最多5.23亿股股份,最低价格为每股13.50美元。阿里巴巴集团将以63亿美元现金和最多8亿美元的优先股来完成交易,第一阶段回购计划的最终日期为9月20日。

  9月18日,阿里巴巴宣布交易完成,根据已经披露的融资细节,在总计20亿美元的银行贷款中,除国开行的10亿美元贷款外,另外10亿美元贷款来自八家国际性银行—花旗、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澳新银行、巴克莱银行、瑞穗实业银行、摩根士丹利。

  “这八家银行也是未来阿里巴巴整体上市潜在的承销商。”一家美资投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此外,认购普通股的机构为中投公司、国开行旗下负责股权投资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开金融),以及两家中国PE机构—中信资本和博裕资本。可转换优先股则是“由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全球投资机构成功配售”,据接近此次回购计划的人士透露,可转换优先股的配售机构包括去年入股巴里巴巴集团的淡马锡控股、DST全球及银湖,以民营资本为主的PE云峰基金跟马云有直接关系,但却与这次股权回购融资无缘。

  其中,博裕资本在这一批新老股东之中资历最新最浅。前TPG董事总经理马雪征、前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等人于2010年9月才共同发起,直至今年年中才完成博裕资本基金第一期(Boyu Capital Fund I)10亿美元的募资。

  第一阶段的回购完成之后,阿里巴巴集团的股份结构发生了变化,从雅虎回购的20%股份将消失,雅虎持有的剩余股份占比则相应提升为23%;马云及管理层、中投公司、中信资本、博裕资本及国开金融持有45.1%的股份;软银则持有31.9%的股份。

  作为普通股和优先转让股的股份配售条件,除了雅虎和软银,其他大大小小的机构几乎都放弃了在集团的投票权及董事会席位,马云带领的阿里巴巴管理层目前看来已经顺利重掌集团控制权。

  “这是一笔典型的杠杆收购。”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则认为,“包括中投、国开金融、中信资本、博裕资本,以及现有股东淡马锡控股、DST及银湖等股权资金提供者,在阿里巴巴进行的财务投资未来会退出并获得高额回报”,这或许正是其集体放弃投票权、不以强势面目出现在阿里巴巴经营发展中的原因所在。

  “国有化”假象

  在这次“群策群力”的回购行动中,国开行和中投无疑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两大机构,据上述接近回购的人士透露,今年5月份就已经有传言称中投将投资阿里巴巴,事实上并非空穴来风,中投与阿里巴巴的缘分不浅。

  外界舆论认为,这是中投公司首次投资互联网公司,且是中投五年来少见的直接投资,对于一向专注于金融、矿产资源、能源板块的中投而言,入股阿里巴巴的逻辑何在?

  2012年6月份,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达了他对科技板块的基本判断:“科技领域有很多风险。中投在科技投资方面能力不足。我们是金融投资者,在美国成立了一只小型基金,主要关注科技领域。这只基金是为日后进行风险投资成立的。”

  该消息人士称,中投早已投资俄罗斯寡头背景的知名互联网投资基金DST,有可能是其某支基金的LP,而DST则是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国内电商巨头的股东,其于2011年3月向京东商城投资5亿美元,获得了后者5%的股份。

  此外,去年传闻的黑石跟贝恩与阿里联手买雅虎未遂事件中,中投即是黑石股东,二者在多起投资案例中携手合作,可以说,中投、黑石与阿里巴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是有迹可循。

  实际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0年马云高调宣称“只要国家需要,随时把支付宝献给国家”时,背后已经有了国资金融机构的身影。据消息人士透露,2010年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就已经介入阿里巴巴从雅虎手中回购股份的计划,但当时雅虎直接否决回购,于是2011年就发生了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转移事件。马云公然将支付宝转走,所持的借口是“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不得不让人揣测究竟是谁在背后给予他这样强有力的支持。此番中国主权投资基金中投公司拿出10亿美金入股阿里巴巴更被视为“国家队进场”的信号。

  作为国家唯一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在阿里巴巴股权回购交易中作用不容小觑。另一普通股持有者中信资本虽属中信集团旗下,但几年前中投以20亿港元入股,在中信资本股份占比达31.11%,此番牵头拉入中信资本等机构,对阿里巴巴的融资道路不无裨益。

  阿里巴巴高达20亿美金的普通股认购中,国字头机构身影闪烁,中投出资10亿美金,其他国开金融、中信资本和博裕资本则分享了剩下10亿美金的大多数。此外,阿里巴巴老股东淡马锡、DST及银湖也通过增加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参与了普通股认购。

  但是,按照阿里巴巴此前回购雅虎股权的价格测算,中投、中信资本、国开行等几家中资机构持股比例最终应不会高于5.25%,同时,作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中投可能也放弃了董事会席位的投票权。如此看,外界对有关阿里巴巴“国有化”的论调或许仍存在很大变数。

  “对阿里巴巴来说,现在资金的缺口很大,中资机构中能有国资背景、又能助其完成大笔融资,还能停留在财务投资层面不干涉其经营,中投是最好的选择”,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说。

  不过,尽管楼继伟曾表示,中投今后会投资风投基金,以便在科技产业发掘机会,但他也同时还称,中投在科技领域的投资与金融、能源、资源领域相比远远不足,“在投资科技领域时,对技术本身并不感兴趣,重要的是获得回报。”

  既然与中投亦师亦友的另一只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也表现出对阿里巴巴类互联网企业青睐有加,那么中投入股阿里巴巴自然会更添一层笃定。

  分析人士认为,中投此次能不惧互联网、高科技的风险,大胆投给阿里巴巴,跟阿里巴巴已过高风险期、成为行业龙头、且仍旧体现出良好成长势头有关。

  雅虎向SEC递交的报表中显示,阿里集团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7.67%和64%;净利润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同比大增453.9%和356%。在未来几年间,阿里巴巴集团的现金流稳定增长依然可期。

  国开行的意图

  回首过去一年,阿里巴巴集团高达120亿美金的一系列并购和融资安排,国家开发银行身影多次出现,也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融资支持方。

  9月26日,国开行内部人士向《环球企业家》记者透露,国开行共计为阿里巴巴集团B2B业务私有化和股权回购提供的融资金额在25亿美金上下,而融资结构则是国开行典型的“Pre-IPO”产品,即总额高达20亿债务融资+国开金融普通股。知情人士透露,国开行为阿里巴巴B2B业务私有和股权回购分别提供了10亿美金贷款,期限3至4年,为此国开金融也换得5亿美金左右的普通股投资机会。

  事实上,早在半年前,国开行的融资方案就已初步确定,今年6月15日,国开行副行长李吉平和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彭蕾就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阿里巴巴B2B香港上市公司私有化和股权回购项目的融资合作便正式敲定。

  “这是一笔双赢的结果,与贷款所获得的固定收益相比,国开行更看重未来阿里巴巴集团上市换来的丰厚的股权投资回报。”上述人士表示。

  国开金融的股权投资+国开行的美元并购贷款,是一款典型的国开金融烙印的产品。接近国开金融的人士透露,过去几年,国开行“股权+债权”融资的形式,在国内诸多并购方案中颇为流行。除了有固定收益保障的夹层投资产品,国开金融过去几年还有一款“Pre-IPO”产品,专门制定有资本金或债务融资需求,有着良好成长性并计划在2至3年内可以上市的企业。

  “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一般为1亿至10亿元,投资方式主要是普通股+可转债,投资周期一般为1至3年。”上述人士介绍,此类产品原则上要求在3至5年内有较好的上市前景,主要投资中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行业、高科技行业中的优质项目,实现市场化收益;在退出方式上,可以选择通过二级市场退出,也可以在约定期满后,大股东可以用初始投资额加上约定的利率收购国开金融所持有的股权。

  国开金融所看重的恰是阿里巴巴的高成长性。

  根据雅虎今年5月25日提交给美国证监会SEC的文件所约定的阿里巴巴集团未来IPO的“合格标准”测算,阿里在回购雅虎持有的股权时,每股价格不低于13.50美元。目前阿里350亿美元估值,未来IPO时阿里估值需要达到735亿美元,发行价要超过28.35美元。如此计算,意味着雅虎2005年用10亿美元和雅虎中国换来的回报,将最少达到220.1亿美元。

  入股阿里巴巴,对国开金融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

  国开金融高达350亿人民币的注册资金,号称国内银行业目前唯一具有人民币投资功能的专业投资机构,旗下囊括中非、中比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绵阳产业投资基金和弘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但其投资收益并不理想。《环球企业家》记者获得的材料显示,2010国开金融资本回报率2.95%;如剔除中铝减持收益7.7亿元,资本回报率只有1.05%。

  如此低的资本回报率,就连国开金融内部人士也向记者坦言,“与市场化投资机构的业绩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入股阿里巴巴,对国开金融来说是一个可以拿得出的业绩。

  而对于整个国开行而言,以超过20亿美金的代价换来的不仅仅是投资收益,更有其长远考量。今年6月15日,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显示,阿里巴巴和国开行将携手打造“构建小微企业社会化融资服务平台,共同支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小微企业发展”。

  “我们与支付宝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展开合作了。”国开行内部人士透露,几年前,国开行规模庞大的助学贷款系统就已经引进了支付宝。

  未来双方合作的一大基点,可能是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上述人士表示,双方在小微企业金融领域有一定互补性,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拥有强大的数据库,而开行则拥有资产证券化、集合信托理财和基金等产品。

  中小企业融资已经是开行着力打造的几大板块之一,在开行内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保障房、城市开发金融等传统业务。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国开行将以金融社会化理念和先进的微贷款技术,推动阿里金融信贷技术的完善以及扩展,构建以先进微贷款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双核驱动的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服务平台。

  阿里金融蓝图

  当交易完成之后,马云代表的管理层将彻底掌控阿里巴巴。而中投和国开行的拥抱让阿里许多不可能变得市场认为可能。

  现在,几乎没有人怀疑阿里巴巴的未来之路会更加风生水起,其中关于金融业务的抱负让马云头顶的光环越来越赚人眼球。

  在网商大会上,关于如何让诚信的网商富起来,马云告诉听者,现在是需要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去支撑整个社会未来金融体系重建的时代。“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

  一系列豪言壮语让听者热血沸腾,而事实上,用信用重塑金融马云已然小试牛刀,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是目前阿里金融旗下一家专门为阿里巴巴和淘宝电商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为小微企业和网商个人创业者提供互联网化、批量化、数据化金融服务。所开发的新型微贷技术是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关键所在,而数据和网络是这套微贷技术的核心。马云宣称,“两年的试验告诉我们,我们用几百名员工,完成了15万家企业贷款,平均每家企业贷款额4.7万人民币,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对于传统银行,阿里巴巴带来的冲击及其未来可能出现的爆发式模式复制与增长不得不引起重视。不仅如此,马云在网商大会提到将大力促进从消费流通领域进入生产制造领域,然后再进入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将从B2C全面挺进C2B,必须进行柔性化定制,真正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真正的个性化制造,这将会是未来三年到五年,不管我们做与不做,都是社会的必然趋势。”

  这正是目前银行所引以为豪的供应链金融思路,淘宝及阿里巴巴的商户大多从事销售或流通领域,这是产业链中最稳定的部分,也是阿里巴巴能飞速发展的原因。但银行普遍认为阿里不可能很快通吃再往外延伸的环节。然而今天马云的构想,已经点名要开始全产业链的整合金融服务,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似乎已经成了马云的标签。

  虽然一个月前传出了阿里巴巴和平安、腾讯合作的传闻,事实上,不少人却认为从阿里巴巴与建行的合作中,就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独大”的金融野心。

  建行一位电子银行部人士表示,当时的合作主要是想通过阿里巴巴的网络方面了解企业信息,希望阿里巴巴能尽可能多的提供这些数据,并尽可能提供优质企业。但优质企业面临的第一道关是阿里巴巴要自己来筛选,“他(阿里巴巴)也有做小贷的想法,所以一下子就出问题了,归根结底是谁掌握主动权的问题。”

  在马云、阿里巴巴和许多业内人士眼里,阿里巴巴想重构金融体系的确不是空穴来风。但金融只是阿里战略的一部分,回购股份和融资,也只是马云大棋局的开始和必要条件。在金融战略露出雏形的同时,阿里的平台战略和数据战略也正处于深度重构中。平台、金融、数据,环环相扣,承载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和电子商务公司不能完成或者需要花费更大成本才能完成的任务。马云究竟有怎样的大野心、大棋局?请看下一篇文章《阿里要变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