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视频观后感

韩朵朵二代的全球讲话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讲话中的信息传递得很明确,这归功于台词,而情绪的配合与信息的传递相得益彰,这归功于演技的训练。这个演员的演技是我不需要过高评价的,但业界或历史更不可能给出公允的评价,因为业界是追求利润,而历史是有主观的立场。
 
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母题:火球、火石或者火种,都是一个对于西方叙事的反讽。在西方叙事中,火是破坏性的而且是偷窃而来的,这也是很多网络上的所谓五毛喷西方文化的一个罪过,即西方文化根植于偷盗、谎言(亚当夏娃)、背叛(该隐杀了哥哥等故事),而中国文化根植于集体在坚毅的圣者的领导下改变世界。但我不想在这里阐述太多,火石和后来的火种,都暗喻了下文的引燃,全剧可以说是围绕着点火这个主旨。
 
毛泽东曾经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画面中的行星发动机的小亮点也是星星之火,每一个参与救援的人、包括刘培强,都是一颗小星星,这是借刘启的话明白说出来的。毛泽东的人定胜天的光辉,与中华民族先民的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的最直接、最彻底、最真实的继承与发扬。而在刘慈欣的作品里,也借由小星老师的口吻,阐述了这一概念。(可见《流浪地球》相关章节)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这句如果不合时宜,可以考虑删去,但我不会删去。)这也是很多人都提到的该片与好莱坞英雄片的本质区别。
 
刘培强,培者养也,孟子曰养浩然之气,强者有力也。刘启,启者,始也,初也。一说:启生于行星发动机启动之年,因名启也。或成一说,志之备考。
 
片头的课堂学习《春》,兼有三层含义,一者春节,二者当时无春而习春,三以带出希望,所谓计于春也。计者预也,预者盼也。班长浮夸的表达希望,或许人们、同学们以为是言不由衷,然而正是利益所在,也是暗示着当时的社会舆论中,对于希望的解读,可能存在两层。一层是地球派,一层是民科派(即片尾呼吁还我地球还我阳光那些人)。但是大多数是韩朵朵二代代表的那些,吃泡泡糖的,过一天算一天并不对希望有什么理解的。
 
这一部的内容完全游离于原著之外。期待后续能有更贴合原著的在创作。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480 浏览
  • 章国 提出于 2019-07-17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