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月二号到十七号的强劲调整中, 一个又一个的技术位被穿越, 一个又一个的预测中的底被击破, 不仅让许多股评人士失尽了面子, 也让许多新手产生了疑虑, 到底技术分析还有没有用?
我们说证券交易是由无数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有买就有卖, 大家不可能有共同一致的预期, 也不可能产生绝对准确有效地预测理论, 否则, 都看涨, 谁去卖? 都看跌, 谁去买?
林林总总的各种理论, 只能提供一种指导, 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一种概率, 就是说根据已有的走势判断下一步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也就是说从概率上看涨跌的可能性, 大家可以根据这一点指导,进行操作, 总比盲人瞎马要好吧,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各种技术分析才能长盛不衰.
但是既然是概率, 就不能是绝对的, 百试百灵的, 即使是十拿九稳的事, 也还是会出现, 剩下的那十分之一的意外. 所以, 出现极端情况时, 理论分析会失灵, 一点都不奇怪.
所以才有以下几句名言: "牛市不言顶, 熊市不言底", "异常情况出现时, 聪明人知道及时闭嘴"
这一次的次贷风暴是十年不遇的, 可以与八七年的黑色星期一, 九七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 自然非同小可, 超出许多技术分析并不奇怪.
许多分析都是根据价值分析, 结合大众心理来制定的, 但是次贷一来, 首先就打破了所谓的价值理论, 也超出了大众心理.
大家可以看到, 那些深具投资价值的大兰筹, 通常都是大基金的镇宫之宝, 轻易不舍得抛出来的, 可是在危机关头, 一个比一个跌得深, 已经都低得难以想象了, 依然跌跌不休.
问题出在哪儿? 难道他们真的一夜之间就没有价值了么? 那么好的银行, 房产, 石油股, 半个月前还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千金之体啊.
如今回头再看, 当时的非理性其实并非全无道理的.
我们个人, 除了关注自身非发展之外, 对个人安危也非常重视, 危机关头, 会不惜一切代价求生. 金融机构同样如此, 一旦金融市场动荡, 有机构倒闭, 其他机构也会, 迅速采取应急措施, 防止事态恶化, 最简单的策略就是回笼资金, 减少借贷. 如果危机加深, 需要更多备兑金应付挤兑和赎回时, 就会不惜血本, 尽力脱售资产, 此时, 根本不考虑, 是否有投资价值, 只考虑哪一项资产还能卖掉, 好用于保命, 防止破产.
此时通常散户承接力有限, 小股稍稍一抛, 就会跌得稀里哗啦, 只有那些好股, 那些大兰筹还有吸引力, 还有个人和机构愿意接手, 那么好吧, 就倾销兰筹吧, 结果兰筹也顶不住了, 于是大盘就飞流之下了.
回笼这么多资金要到哪儿? 自然是回返美国救难了, 那么多资金想蜂拥回美, 那么容易么? 于是, 美元价格应声而起, 当然与此同时, 大批息差资金回返日本, 也造成日元对美元的急升, 于是形成了一个链条, 资金从亚洲欧洲, 流向美国, 再流向日本, 而日元相对美元升值, 美元又相对欧元, 和亚洲货币(除日元)升值, 同时, 各金融机构迅速收紧信贷, 市场上出现了资金短缺, 流动性不足.
于是, 各国央行纷纷注资, 美联储也降低了临时拆借利率, 市场出现了逆转, 那些不惜血本返回美国救命的资金, 发现母公司已经转危为安了, 此时才发现自己反应过度了, 又开始怀念自己在欧洲和亚洲廉价抛下的资产, 于是开始回流欧亚, 美元又相对欧元, 和亚洲货币(除日元)开始贬值.
打个比方, 一个在远方拼搏的孝子, 听说家乡发生了灾难, 亲人命悬一线, 当然会不顾一切, 抛掉房屋财产, 购买高价的机票, 立即返回家园, 回到家后, 发现危机已经逐步平复, 他自然想到的是回返他拼搏的远方.
如今, 资金已经返回亚洲了, 香港已经创了新高, 新加坡距离前高点, 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许多人已经扭亏为盈了, 可是为什么有些朋友手中的票票依然亏损严重, 似乎并没有从资金回流中充分受益?
答案就在这里: 回流的资金最先追逐的是什么? 又是什么金融产品, 对这种回流最敏感?
今天太晚了, 先写到这儿, 明天再续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