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肥”这件事,真的普遍存在 (转)
我有一个小叔,从前脸型刚毅,身材精瘦。但婚后一年,他变得双下巴肉隐肉现,游泳圈肉眼可见,保守估计长胖二十斤。而且,已经不止一次,身边的朋友一边向我抱怨“脱单以后变胖了,体重一直在涨”,一边和对象腻歪着商量宵夜后的甜点吃什么。嗯,你们去吃甜点吧,我吃点狗粮就好。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幸福肥”,而且,这事儿真的普遍存在。
“幸福”了以后,真的就肥了?
“幸福肥”或者“幸福胖”只是通俗的表达,不是科学术语,所以几乎找不到对应的精确定义。在这里,我们只能自己把它模糊地定义为:进入浪漫伴侣关系的双方中,至少一方体重增加的现象。浪漫伴侣关系一般包括恋爱未同居、同居未结婚,以及结婚;而下面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围绕同居和结婚 。成年人身高变化很小,所以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增加可以直接反映体重增加,下面的描述主要围绕BMI展开。
澳洲一项研究[1]分析了15000成年人的资料,调整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居住地、种族等因素以后,发现有伴侣者超重的风险是单身者的1.25倍。但这个数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幸福肥”这种现象,因为这样的比较是横断面的,没有先后顺序,我们无法知道是婚恋状态影响体重(脱单以后超重风险增加),还是体重影响婚恋状态(超重者更容易脱单)。
要想知道婚恋状态和体重变化的先后顺序,需要队列研究。美国的这样一项研究[2]追踪了3889对夫妇随访25年的资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一开始不胖的男性,如果妻子一直是肥胖的,那么他们变胖的风险是妻子一直不胖者的1.78倍;女性的情况与之相似,这个数据是1.89倍。多么感人,我爱你,就会和你一起承担肥胖的风险,(大)手牵(大)手,(宽)肩并(宽)肩。这个研究还发现,妻子的BMI每升高1个单位,丈夫的BMI平均升高0.1个单位;而丈夫的BMI每升高1个单位,妻子的BMI平均升高0.15个单位。从这一点上,妻子追随丈夫的脚步更快。
但其实,说明“幸福肥”最好的数据来源应该是这样的:有两群相似且单身的人,后来一群脱单,一群坚持单身,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群人的BMI。美国的另一项研究[3]就是这么做的。这项样本达到数千人的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男性结婚后变肥胖的风险是保持单身者的2.07倍,女性结婚后变肥胖的风险是保持单身者的2.27倍。脱单男性变肥胖的风险在第二年达到峰值,脱单女性变肥胖的风险则逐年升高。
由此可见,“幸福肥”真的存在,而且在女性中的效应更明显。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证据都是基于抽样人群的推断,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千万不要理解为“脱单了就一定会胖”。
为什么有了对象就容易变胖?
撇开遗传和疾病状态,体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这很符合经验。想想看,你谈了恋爱以后,多吃了多少宵夜和甜点,又是怎样从饭桌转移到沙发然后在家待一整天的。
科学证据也支持人在有伴侣以后体力活动会变少。还是前面那项研究[3]发现,人们同居后发生静坐生活方式(视屏时间>14小时每周)的概率是单身时的2倍,婚后体力活动不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频率<2次每周)的概率也是单身时的2倍 ,而且两个人一起静坐不动比一个人静坐不动的概率更高。德国人群的一项研究[4]发现,与单身男性相比,恋爱、同居、已婚男性每周至少运动一次的概率分别减少33%,63%和79%;而相对于单身女性,已婚女性每周至少运动一次的概率减少了59%。有意思的是,已婚男性这种体力活动减少的程度随时间而减少,(理论推算)到大概53岁时,已婚男性的体力活动水平开始高于同年龄的单身男性。
至于亲密关系对饮食习惯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大型队列研究的随访数据,只有横断面研究。一项研究[5]发现,相对于单身女性,已婚女性更有可能规律早餐,而伴侣关系状态对蔬菜水果、甜味饮料、快餐的摄入量没有影响。前面说过,横断面设计的缺陷在于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不明,所以对这些结果要持谨慎的态度。
所以,进入亲密关系以后,体力活动是减少了,但是饮食习惯的变化还需要更多研究。
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是“幸福肥”的直接原因,那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目前比较被认同的理论是“婚配市场模型”[6]。其主要观点是,身处于婚配市场中的单身者需要提高吸引力以增加婚配的机会,而维持体型就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已婚者(脱单者)已经退出婚配市场,所以就放飞自我,舒舒服服,少动多食坐等长胖。该模型也认为,这种效应在女性中甚于男性[7]。另一方面是时间限制[4]。已婚者,有时尤其是女性,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处理家庭事务,所以用于体力活动的时间就减少了。这大概也是女性婚后肥胖风险更高的原因之一。
前面提到的,亲密关系中一方肥胖,另一方变肥胖的风险大大增高的现象,叫做“汇聚”(convergence),这是双方共享生活资源、环境、经历、习惯,随时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个过程同时也受双方亲密度和关系满意度的影响[8]。汇聚理论不仅适用于肥胖,也适用于其他健康行为和结果,比如睡眠。一起变好,一起变坏,都是可能的。
努力追求幸福,肥就免了吧
尽管有对象的人可能发生“幸福肥”,但研究发现,已婚者的死亡率低于未婚者。这可能是因为已婚者有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健康危险行为的比例更低[9]。
但是,肥胖本身毕竟也是一个健康危险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风险,而且肥胖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汇聚理论提示我们,双方一起控制体重,相互影响,更容易成功,把happy fat变成happy health,岂不是更好?别老是看着别人也肥了来自我安慰,你也该去看看多少情侣一起健身塑形的。
要强调的是,减肥的目的不是降低体重,而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养成习惯是困难的,但是想想两个人一起做营养餐,一起运动,相互支持,何尝不是更幸福。爱你,就是和你一起变得更好。
“幸福肥”这件事,真的普遍存在
erma
2018-05-20
找到对象以后就发福了?很多人都跟你一样。但这并不是必然结局。
我有一个小叔,从前脸型刚毅,身材精瘦。但婚后一年,他变得双下巴肉隐肉现,游泳圈肉眼可见,保守估计长胖二十斤。而且,已经不止一次,身边的朋友一边向我抱怨“脱单以后变胖了,体重一直在涨”,一边和对象腻歪着商量宵夜后的甜点吃什么。嗯,你们去吃甜点吧,我吃点狗粮就好。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幸福肥”,而且,这事儿真的普遍存在。
如果莫妮卡一直保持肥胖,那么钱德勒和她结婚后肥胖的风险也会变高。图片来源:美剧《老友记》
“幸福”了以后,真的就肥了?
“幸福肥”或者“幸福胖”只是通俗的表达,不是科学术语,所以几乎找不到对应的精确定义。在这里,我们只能自己把它模糊地定义为:进入浪漫伴侣关系的双方中,至少一方体重增加的现象。浪漫伴侣关系一般包括恋爱未同居、同居未结婚,以及结婚;而下面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围绕同居和结婚 。成年人身高变化很小,所以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增加可以直接反映体重增加,下面的描述主要围绕BMI展开。
澳洲一项研究[1]分析了15000成年人的资料,调整年龄、性别、教育、职业、居住地、种族等因素以后,发现有伴侣者超重的风险是单身者的1.25倍。但这个数据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幸福肥”这种现象,因为这样的比较是横断面的,没有先后顺序,我们无法知道是婚恋状态影响体重(脱单以后超重风险增加),还是体重影响婚恋状态(超重者更容易脱单)。
要想知道婚恋状态和体重变化的先后顺序,需要队列研究。美国的这样一项研究[2]追踪了3889对夫妇随访25年的资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一开始不胖的男性,如果妻子一直是肥胖的,那么他们变胖的风险是妻子一直不胖者的1.78倍;女性的情况与之相似,这个数据是1.89倍。多么感人,我爱你,就会和你一起承担肥胖的风险,(大)手牵(大)手,(宽)肩并(宽)肩。这个研究还发现,妻子的BMI每升高1个单位,丈夫的BMI平均升高0.1个单位;而丈夫的BMI每升高1个单位,妻子的BMI平均升高0.15个单位。从这一点上,妻子追随丈夫的脚步更快。
但其实,说明“幸福肥”最好的数据来源应该是这样的:有两群相似且单身的人,后来一群脱单,一群坚持单身,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群人的BMI。美国的另一项研究[3]就是这么做的。这项样本达到数千人的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男性结婚后变肥胖的风险是保持单身者的2.07倍,女性结婚后变肥胖的风险是保持单身者的2.27倍。脱单男性变肥胖的风险在第二年达到峰值,脱单女性变肥胖的风险则逐年升高。
由此可见,“幸福肥”真的存在,而且在女性中的效应更明显。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证据都是基于抽样人群的推断,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上,千万不要理解为“脱单了就一定会胖”。
为什么有了对象就容易变胖?
撇开遗传和疾病状态,体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这很符合经验。想想看,你谈了恋爱以后,多吃了多少宵夜和甜点,又是怎样从饭桌转移到沙发然后在家待一整天的。
科学证据也支持人在有伴侣以后体力活动会变少。还是前面那项研究[3]发现,人们同居后发生静坐生活方式(视屏时间>14小时每周)的概率是单身时的2倍,婚后体力活动不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频率<2次每周)的概率也是单身时的2倍 ,而且两个人一起静坐不动比一个人静坐不动的概率更高。德国人群的一项研究[4]发现,与单身男性相比,恋爱、同居、已婚男性每周至少运动一次的概率分别减少33%,63%和79%;而相对于单身女性,已婚女性每周至少运动一次的概率减少了59%。有意思的是,已婚男性这种体力活动减少的程度随时间而减少,(理论推算)到大概53岁时,已婚男性的体力活动水平开始高于同年龄的单身男性。
这里的OR值可以近似理解为已婚男性每周运动少于1次的概率是同年龄单身男性的多少倍。可以看到,这个倍数随时间而增加,理论上,53岁之后,已婚男性开始比同龄单身男性运动得多。作者制图。数据来源:文献[4]
至于亲密关系对饮食习惯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大型队列研究的随访数据,只有横断面研究。一项研究[5]发现,相对于单身女性,已婚女性更有可能规律早餐,而伴侣关系状态对蔬菜水果、甜味饮料、快餐的摄入量没有影响。前面说过,横断面设计的缺陷在于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不明,所以对这些结果要持谨慎的态度。
所以,进入亲密关系以后,体力活动是减少了,但是饮食习惯的变化还需要更多研究。
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是“幸福肥”的直接原因,那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目前比较被认同的理论是“婚配市场模型”[6]。其主要观点是,身处于婚配市场中的单身者需要提高吸引力以增加婚配的机会,而维持体型就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已婚者(脱单者)已经退出婚配市场,所以就放飞自我,舒舒服服,少动多食坐等长胖。该模型也认为,这种效应在女性中甚于男性[7]。另一方面是时间限制[4]。已婚者,有时尤其是女性,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处理家庭事务,所以用于体力活动的时间就减少了。这大概也是女性婚后肥胖风险更高的原因之一。
前面提到的,亲密关系中一方肥胖,另一方变肥胖的风险大大增高的现象,叫做“汇聚”(convergence),这是双方共享生活资源、环境、经历、习惯,随时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个过程同时也受双方亲密度和关系满意度的影响[8]。汇聚理论不仅适用于肥胖,也适用于其他健康行为和结果,比如睡眠。一起变好,一起变坏,都是可能的。
努力追求幸福,肥就免了吧
尽管有对象的人可能发生“幸福肥”,但研究发现,已婚者的死亡率低于未婚者。这可能是因为已婚者有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健康危险行为的比例更低[9]。
但是,肥胖本身毕竟也是一个健康危险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风险,而且肥胖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汇聚理论提示我们,双方一起控制体重,相互影响,更容易成功,把happy fat变成happy health,岂不是更好?别老是看着别人也肥了来自我安慰,你也该去看看多少情侣一起健身塑形的。
要强调的是,减肥的目的不是降低体重,而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养成习惯是困难的,但是想想两个人一起做营养餐,一起运动,相互支持,何尝不是更幸福。爱你,就是和你一起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Schoeppe S, Vandelanotte C, Rebar AL, et al. Do singles or couples libe healthier lifestyles? Trends in Queensland between 2005-2014. PLoS ONE 2018;13(2):e0192548.
Cobb LK, McAdams-DeMarco MA, Gudzune KA, et al. Changes in body mass index and obesity risk in married couples over 25 years: the ARIC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6;183(5):435-43.
The N, Gordon-Larsen P. Entry into romantic partnership i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09;17(7):1441-7.
Rapp I, Schneider B. The impacts od marriage, cohabitation and dating relationships on weekly self-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in Germany: a 19-year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3;98:197-203.
Berge JM, Bauer KW, MacLehose R,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day-to-day health behaviors and weight among diverse young adults. Family Systematic Health 2014;32(1):67-77.
Averett SL, Sikora A, Argys LM. For better or worse: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body mass index. 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 2008;6:330-49.
Teachman J. Body weight, marital status, and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16;37(1):74-96.
Kiecolt-Glaser JK, Wilson SJ. Lovesick: how couples’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health.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7;13:421-43.
Umberson D, Robert C, Reczek C.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behavior across life cours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10;36:139-57.
戴安娇
好长
觉的另一个因素是有着落了,放松自我管理,怎样舒服怎样来。所谓心宽体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