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得起 iPhone ,你可能已经是「高收入」人群了

2019-07-18 06:02
每年各省市发布平均工资排名后,都会在网上引起不少讨论,一定会有大批网友自嘲着「又拖后腿」了,可究竟多少收入才算得上高收入,其实各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标准,难以界定。
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用 iPhone 作为判断高收入人群的标准可能更加靠谱。这项研究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 Marianne Bertrand 和 Emir Kamenica,并发表在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官网上。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这项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消费者行为和媒介消费来推断人口的统计信息,研究人员分析了由收入、教育、性别、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来区分的美国各群体间的文化差异的世俗趋势。
在衡量群体间的文化创意后,基于媒体消费、消费者行为、使用时间以及社会态度来推断个人或群体的能力,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在我们研究的各个年份数据中,没有一个品牌能比苹果的 iPhone 更好地预测高收入情况。
研究指出,以「拥有一台 iPhone」为标准的话, 能以 69.1 %的正确率预测出该用户属于「高收入」人群,这里的「高收入」人群指的是在家庭成员收入中排在前 25 %的人。

除了 iPhone ,iPad 也是判断「高收入」人群的有力指标,准确率达到 66.9%。,而 Android 手机的这一数字为 59.5 %。
据该论文介绍,这份研究的样本人数为 6394,涵盖了不同收入、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的人群,调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

随着苹果在全球的扩张,已经长期稳坐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二,其实已经有不止一个机构用 iPhone 作为某项经济数据的指标了。
前段时间瑞银发布了一份 2018 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以 iPhone X 作为衡量标准,以此统计出不同国家民众的购买力。

不过正因为全球各地的居民购买力、物价和关税等水平都有较大差异,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这份研究或许并没有普适性。
而在美国,被用来作为衡量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品也在不断变化,在 2004 年是 Land O’Lakes 牌的黄油和 Kikkoman 的酱油,而在 1992 年则是 Grey Poupon 的芥末。

▲ 图片来自:Entrepreneur
说到衡量货币价值的消费品,就不得不提「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了,这个概念在 1986 年由《经济学人》提出,用来衡量各国的货币价值。

▲2018 年巨无霸指数. 图片来自:《经济学人》
尽管「巨无霸指数」并不严谨,但随着麦当劳在世界各地逐渐普及,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在很长时间内被都当做了全球的汇率标准。
到了 2004 年,《经济学人》又推出了「中杯拿铁指数」(Tall Latte Index)来对比各国货币汇率,此后 iPod(2007 年)和宜家的比利书架(2009 年)等商品都曾被作为参考标准。

▲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而去年《华尔街日报》还推出了「星巴克指数」,用星巴克的中杯拿铁咖啡来比较不同国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Visual Capitalist
这些衡量货币和购买力的商品随着消费文化的变迁而换代,除了反映当时的消费趋势,更多的是为了让普通人更好地理解晦涩的经济学名词,正如发明「巨无霸指数」的《经济学人》所说的
「汉堡经济学」(Burgernomics)从未打算被当成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汇率衡量指标,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让汇率理论更好理解。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角色刚好轮到了 iPhone 来扮演。

https://goo.gl/rVnrjF

0 个回答

查看全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