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救市攻略原理比较
今年四月份回国时就已经听到周围朋友热烈讨论股票,几乎没有不赚钱的,那种气氛和8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情况十分相似,钱生钱,人人兴奋,连清洁工大妈也说要炒房了。此危机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已经相当戏剧性。从2008年1月1日至10月11日为止,美国企业股票持有人随着总市值20兆下调至12兆美元,蒙受了约8兆美元的损失。在其他国家的损失幅度平均为40%左右。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然而,这个理论忽略了一条,当人人都有权为自己扩大信贷额度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提供劳动力,而是放弃劳动去进行金融套利,赚取资产价值差额(Equity),就如千千万万美国人通过超额房贷抵押贷款套利一样。当然,此时此刻A股危机也给我们一个完全一样的教训。
遗憾的是,时至今天还没有一位中国学者清楚地为公众解释这个教训。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思想的冲突,是把改革交给自由市场,还是由政府主导市场经济?这个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政府依然掌握货币印发权,二是中国经济依然以国企为主干。这两个点在许多供应学派学者眼中如同“犯罪”,他们希望看到中国政府把货币发行权交给私有金融资本集团手里,让市场供需自然调整货币供需平衡,同时把国企完全私有化,政府只负责税收和公共支出管理。这不但是他们的理性标准,而且已经是一种神圣的信仰。
到底那一派是正确的?其实,如何评价两派的理论关键还是要看它们解决市场创新的能力。“创新”(Innovation)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但是,这要看金融权力集团是否接受这个事实,现实和理论的差距是巨大的。比如,美国纳斯达克“创业版”在2000年泡沫破灭后,金融资本集团无法找到新的炒作焦点,但却急于扩大货币发行量牟利,于是大量制造各类个人信贷项目,尤其是以房地产抵押的信用放贷项目,利用人们投机心理带动了整个美国进入疯狂的地产炒作状态,赚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当然,他们看到股市和房市已经呈现泡沫化时并没有停手,而是搞次贷证券化,用金融衍生品做伪装,把危机转嫁到全球各地。美国人做假手段无人可比,由此可见一班。对于这种情况,熊彼特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但是,熊彼得没有活下来看到金融垄断资本印币权的另个方面功能。随着美国政府出台的QE计划实施,数千亿美元从金融资本集团手中流向世界,说是为了修复和填补资产危机的窟窿,实际上是给自己一个增发货币的机会。美国企业虽然因此被救赎了,但是,美国纳税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债务宽免,美国政府的国债依然必须支付利息给这个金融垄断集团,也就是说,美国纳税人为金融集团的资产窟窿继续埋单。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都忽略了一个漏洞:无论股市房市产生多大的资本窟窿,货币发行人都可以用来作为增发货币信用的理由,因此,他们乐意让资本市场在资本泡沫和资本市场灾难之间来回转换。假如中国的货币发行权也如美国一样掌握在一个垄断金融集团手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A股做空动机也如出一辙呢?这个问题耐人寻味。股市蒸发了20万亿,其中造成了多大的财务窟窿尚未得知,一方面这大大降低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另方让救市成为一种增加流动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