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人,中文就是我们的语言,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成就。在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华人在家中都是以中文沟通,上的小学也是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华文小学,上了中学也还有机会学中文。除此之外,整个华人社会就是以中文沟通-我们有自己出版的中文报纸(这个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因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报纸大都是“繁标简内”,即标题用繁体字,内容用简体字),有自己编订的华文教材,有自己的文学类别(马华文学),甚至出版了自己的字典(新加坡学校及考试所使用的字典就是马来西亚出版的中文字典)。我们有自己的中文电视台,其中播放的节目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地的中文节目,以及马来西亚本地制作的中文节目。在我们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中文已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我们有“自己”的语言吗?中文啊!中文就是我们的语言。
那马来文呢?马来文是我们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一个让各个民族能在这个国家共同相处的一个共同语言。作为华人,我们都学习三种语言:中文,马来文,英文。中文是我们华人社会的语言,也是我们民族的根;马来文是我们国家的语言,作为马来西亚人,我们也必须会马来文;英文是国际语言,也是我们前殖民统治者的国语。
***** 更新 *****
看到了大家的热烈评论,不禁感到很欣慰。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下我们华人学习的三种语言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说中文。很遗憾的是中文在大马不算是官方语言,所以中文的使用仅限于华人社会内。除了作为华人与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语言,中文也是华人社会组织,华人学校及以华人为主的企业的主要语言。那普通话又是怎么在大马流传的呢?其实早在民国初期,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来亚境内出现了很多以普通话为媒介语的学校,这些学校教授的科目都是按照当时中国教育部的教学纲要并外加一些符合马来亚作为英殖民地的国情的科目。由于马来西亚是热带国家,没有寒暑之分,所有学校都以公历正月为新学年的开始。
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目前马来西亚的学校教的都是简体字,考试也只能用简体字,但繁体字在大马华人社会中还是广泛使用。有许多像我这样的九十后繁体字写得不好,所以书写时都用简体字,但因为喜欢繁体字,所以在网络就尽量用繁体字(自从来了新加坡生活,发现繁体字大家都几乎看不懂,所以只好忍痛将输入法换成简体字,但几个月前取得居留权的时候,成功要求移民厅将我新加坡身份证上的中文名改成繁体字-- 申请时用的是简体字,也算是得到了小小满足)。我记得以前初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华文独立中学)的所有通告、公文、名单等都使用繁体字,但上课教的还是简体字,后来上了高中时,校方不知为什么就不再使用繁体字了。后来学校建了新的篮球场及教学楼,建筑外的“XXX教学楼"及"XXX篮球场"竟然是繁体字,而校内的“教务处”,“事务处”,“校长室”等牌子也仍保留繁体字。后来我高中毕业时,学校的毕业证书也是使用繁体字。
马来文是我们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什么时候用马来文呢?跟其他民族沟通的时候使用的就是马来文。还有就是在办理身份证、办理护照、银行手续、到公共医院就诊、考驾照及办理驾照、报警等所有涉及到国家官方机构的事务时都使用马来文(如果柜台服务的是一名华人,一般上会直接使用中文)。
英文是马来西亚的主要商业语言,大型企业也好,小型企业也好,个体户也好,只要是涉及商业的,一般都使用英文。举个例子,一家华人企业想购买另一家华人企业的产品,两家企业的领导开会时用中文沟通,但会议上的幻灯片全是英文,领导的秘书在作会议记录时也是使用英文。会议结束后,双方通过电话及电邮联系,通电话时说中文,发电邮时用英文。后来双方遇到了税务问题,于是就用马来文发电邮到相关部门询问。相关部门用马来文回复后,其中一方拷贝了官方回复的一句马来文句子,用英文在电邮问另一方的意见,另一方收到电邮后,打电话用中文继续讨论。到了发货的时候,卖方开给买方的发票也是英文的。
特别吧?哈哈。这种奇特的现象并不局限在华人企业内,在一些马来人或印度人的企业内,也会看到这种现象。
还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大家看看:
诊所:我常去的诊所是华人医生,诊所内的护士则是马来人。医生在看病时用中文跟我说话,作的记录是英文。后来医生开药方,讲英文药方递给马来人护士,用马来文跟她说要准备什么什么什么。取药时,护士用马来文跟我说什么药什么药怎样吃之类的,药包上写的是英文,诊所开得病假单也是英文。跟学校请假时,写的请假信是中文(中文学校嘛),但附上的病假单是英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