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两次座谈会的几篇采访录

“十年”座谈会,调查对象是第一批到新加坡的sm3学长(采访录对象好像不全是第一批的?)

“第二起跑线”座谈会,调查对象是当年毕业的sm3毕业生

谈的都是和狮城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咚咚

一起整理贴出来了~~

5篇“十年”座谈会的

11篇“第二起跑线”座谈会的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6 个回答

曲秀育

钟联彬学长采访录
钟联彬学长采访录
by: 月光水影

接触,了解到真正的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多长的时间?在过去的十年中,钟联彬学长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1997年,刚从国大电子工程系毕业的他就加入TECH Semiconductor(S) Pte Ltd, 现在已经是Section manager.

不要对本地人有偏见
既然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生活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就一定要学会怎样跟本地的人打交道,要学会接受这个社会并且被这个社会接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要对他们(本地人)存有偏见,平等的看待自己和对方“,钟联彬学长说,“其实也是有一部分本地人对中国来的(人)有很大的偏见,这样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当然很难打交道。随着了解的深入,交流的增加,我想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会渐渐改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先要从自己做起。“

问到在我们尝试去融入本地社会的过程中会不会丢掉自己本身的优点是,学长说“肯定会有一些的吧,比如说我现在很多中文字总是一下子想不起来怎样写。(笑)当然,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找一个Balance, 扬长避短吧。“

在公司里,中国人没有优势也没有劣势
很多人担心,在本地的公司里,会不会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影响被升职,加薪的机会。“只要是语言上没有问题,我觉得中国来的scholar和本地人甚至在美国受教育回来的人,机会差不多。当然也不会因为我们是奖学金获得者而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基本上是平等的,关键是看你在公司的表现“钟联彬学长告诉我。

作为一个Section manager, 既要跟自己的下属又要跟自己的上司打交道。“下属中有不同国家来的,不过没有太大的区别。前一段时间,我的顶头上司还是中国人.”他笑着说。

关于大学生活
“在大学的时候,虽然钱少一些,但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对未来也没有想的太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学长似有回忆的说。

对于现在的工作,学长还是很满意的。“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所以也就没有换过“。
谈到最近新家坡经济不景气,半导体业也不例外。“我想至少在5到10年内还是没有大问题的“,他以一个业内人士的口吻说,“至少因为大多数半导体公司都有政府的股份,政府也不希望我们倒掉嘛“

最后,钟联彬学长告诫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里要好好学习。新家坡还是一个很重视文凭的社会,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和大公司里,first class honor 和 second class honor 会受到完全不同的对待(在提供就业机会和起薪方面)。

(由于此次的采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如有细节上出入,请钟联彬学长原谅)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曲秀育

卢建安学长采访实录
卢建安学长采访实录
记者:海新、felix
编辑:海新、felix


引言:
时间:中秋佳节,4:00pm;地点:Orchard地铁站;卢建安学长和等待在那里的海新和felix握手致意,海新代表华新和广大juniors送上了一小盒香甜的月饼;三人于是在一家咖啡店坐下了,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一、狮城求学
1992年,华侨大学的卢建安学长随着第一批SM3留学生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土地上;1993年7月,卢建安进入国大Faculty of Science,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就学;1997年,刚毕业的他被吉宝公司招入麾下。

我们没有多少优势

记者:请学长回顾一下在新加坡十年的经历。
卢:虽然这里大学生活没有在中国大学丰富多彩,但是新加坡的大学生活还是很有趣的。我大一时参加了Physical Club;同时读数学物理双学位,后来就专修数学了。毕业到吉宝公司工作了一年多后, 又回到国大读研,但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搞研究上;就去了现在的公司――渣打银行做管理工作。

记者:中国学生在这里与新加坡学生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卢:初到新加坡时,觉得自己是中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精英,挺有优越感;中国学生在大学的成绩可能较好。但是多数中国人在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上比较差。拿我的工作说吧,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交流与客户建立信任,这方面,中国人不如新加坡人,在本地读书的新加坡人不如在欧美读书的新加坡人,老美尤为厉害。另外,在新加坡工作,我们发展余地较小。例如在跨国公司,作为中国人,你工作得再好,也最多能达到新加坡分公司的顶层,很难向新加坡外发展,很难向公司总部发展。

考试只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游戏

记者:觉得自己工作后与在大学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卢:自信,工作后更加自信了。在大学时,作为Scholar,并没有为新加坡做过什么贡献;只因为书读的好就拿奖学金,并不十分公平。你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果只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就太可悲了。考试只不过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游戏。工作之后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社会做多少贡献上!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

记者:如果让你再重来一次,你如何进行你的大学生活?
卢:如果重来一次的话,我不会学数学,而是去学工程或者计算机。因为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就业机会较少,80%的新加坡同学都教书了;我会花更多时间参加新加坡学生之间的活动,花更多时间交朋友;会争取住宿舍;会争取在大学谈恋爱,因为工作后就很难再与女孩交往;我会尽力提高我的英语会话能力,因为这一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尤其重要。

积极参加假期打工与实习

卢:刚毕业的时候,认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All world in my hands。其实不然,现实和期望会有很大的落差。我建议你们在大学期间去找假期工,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了解到自己喜欢干什么,也会在工作中建立勇气,学会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另外,做假期工时,不用畏惧失败,而在真正工作后,一次失败可能造成几年光阴的浪费。

二、工作历程
一年多吉宝公司的工作让卢建安感到不顺心;1999年,和国大方面商量后,他回到了 Business department读Master;可是不久,他发现这不是他要的生活;一年以后,他毅然离开国大,通过面试进入了渣打银行,这份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主导你的面试

卢:面试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重要,面对面试考官,不要死板的问什么答什么,要争取主宰你的面试,充满自信地拓展话题,展现自己的才华;另外,要试图通过面试观察、了解该公司,思考它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

前几份工作决定你的将来

记者:能不能跟我们谈谈找工作的情况?
卢:一定要很慎重地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往往前几份工作决定自己的将来。如果你开始做的是技术型的工作,以后如果想做其他工作,比如市场营销,就很难获得老板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如果发现第一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不妨马上跳槽。这可是我血和泪的教训,我的第一份工作做的就不很开心。另外,找工作不要总看别人的想法,别总想去那些让别人羡慕的公司,应该找那些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公司。顶头上司也很重要,只有通过他,公司上层才能看到你的才华,获得信任。如果你的顶头上司得到提升,你也有机会得到提升。

搞好人际关系,享受工作的快乐

记者:怎样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呢?
卢: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处理与老板,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要能容忍彼此所犯的错误,在这样相对宽松的环境,大家才会有勇气创造,公司才会有发展。与老板相处应该是六个字:真诚、信任、奉献。你与老板之间不仅是上下级,也是朋友。如果不能得到老板的信任,老板很可能会掩盖你的才华;而当他感到你的忠诚,他就会尽力让你发挥你的才能。即使是再强的人,也都会犯错误,区别在于犯错后,你是被牺牲,还是被保护下来。老板信任你,你就会得到保护。中国学生一般比较理性,认为自己工作努力就行,不注意与老板、同事发展友情。事实上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感情的投入,处理得当,工作就会很顺利,反之,工作不仅很难顺利开展,而且乏味。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训。

创业谈

记者:能不能跟我们谈谈关于创业的问题?
卢:创业,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许多经验,相反,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善于处理社会关系的人,所以不适合创业。我有朋友创业过,有几家IT公司还算成功。创业最初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层,而是在于找到客户,抓住客源,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网络。我的两个同学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两年后创业,由于在大公司时认识新加坡交易所的人,认识与新加坡交易所有关的人,通过他们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网,所以他们的创业是成功的。

记者:在采访的最后,想问一问你下一步的计划。
卢:争取进入高一层的管理层,拥有自己的项目。

5:10pm,采访结束了,海新和felix分别和卢建安学长合影留念。学长对华新组织的这个“十年访谈计划”十分赞赏,而他留给大家的丰富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我们也期待学长的计划早日成功。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曲秀育

林冬梅学姐在新的十年
林冬梅学姐在新的十年
by: 杨柳飘摇

采访对象:林冬梅学姐
地点:老北京食堂
时间:中秋节夜晚
撰稿:杨柳飘摇

中秋节的黄昏,天气有些郁热,老北京食堂内已熙熙攘攘坐了不少客人,和冬梅学姐就这样在夜幕低垂的中秋黄昏碰头了。

一切都是那么的机缘巧合,你能不同意吗?好概括性的一句话,却也叫我不得不点头。否则,今日,我也不会在异地坐在这里和同乡学姐闲聊,听她娓娓诉说十年的甘酸。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冬梅学姐这么一句话就引起了共鸣的笑声,教我忘了相约碰面的原意,似乎是碰上了位老友叙旧而来的。

一杯热腾腾的茶水润过喉咙后,开始问为什么会来。懵懵懂懂,脑筋都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留洋了。虽相隔十年,回想起来,她还是有所茫然。

懵懵懂懂的就在异国他乡走过了人生里漫长的十年。
悔吗?不,没什么好后悔的。有得必有失,如何在得失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完全是见人见智的。也许当初不来这里,事后会在家里后悔。对我而言,当初的出国只不过是将这一过程提早了而已,因在我留学前所主修的是微生物学,而走这条路的最终都免不了到外国继续深造,只是来得还是有些匆促,得学着接受和成长。

基于家庭背景的因素,冬梅学姐固然衷爱人文,但却在科学系里考取化学本科学士文凭。但后来,她似乎叛逆了,放着荣誉学位不读,提早走入社会工作,而且是与本科毫不相干的市场营销调查之类的工作。之后,又毅然投身艰辛的语文教学工作,担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至今。“我喜欢不断地尝试,而且不轻易放弃,”她说。 “当初父亲反对我修读文科,我习惯了他替我安排的路,没有异议。但潜意识里我知道自己非常喜欢语文,所以后来我与教育部签约担任小学华文教师。或许在许多人的眼里,我似乎一事无成,仅仅是个小学教师而已,但我很喜欢教书这份职业,享受学习如何同时与这么多学生相处的挑战,很有满足感。”

从最初的“听话”到后来的“叛逆”,冬梅学姐说她最终得到的是自身的成长,因此,她说新加坡让她蜕变了。相信每个初来乍到的外国学生在心理上对新的社会环境都难以适应,作为新加坡教育部到中国招收的首批大学留学生之一,冬梅学姐同样的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等各方面都需要从头摸索。没有学长的指引,没有人从旁协助,与一群同她一样迷失的留学生互相扶持,于是,她开始学会了独立和自律。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并不多,因此和如今的外来人才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等话题扯不上关系,生活和学习都还轻松。

既然如此,那么当初教育部所提供的奖学金数额足以应付各方需求?六年的服务期限合理?没想到她反问说怎样的生活才算足够应付?想奢侈自然不够,购买名牌 鞋子后当然也不够,六年的期限如果不合理,那就别签,这完全是因人而异。

撇开这些生活琐事不谈,冬梅学姐认为新中两国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制造了双赢效果,否则,不会连续十年还在不停地招收新血。她说,随着外来人才人数的不断增加,为新加坡人带来的重大压力后所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和竞争力是不容忽视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最终都能从中获益,毕竟大部份的留学生最后还是会选择落叶归根,打道回府为国效力。

那么,芳龄28的冬梅学姐是否属于这大部份人中的一分子?“我是一个念家的人,以前留学时总是期盼假期的到来,买张机票马上飞回福州老家。如今从事教育的工作,同样的时常来往两地。自己这十年里已经走过了叛逆的道路,是时候回家协助父亲的研究事业,希望以他为基础能够发展自己的事业,但那又是另一种新的适应需求。”

或许在众多学长/学姐当中,冬梅算是幸运也是幸福的一个。除了工作顺心外,去年又与恋爱多年的男友步上红地毯的另一端。说她幸运是因为长久以来,两人分隔两地却成功地克服了异地相思,两地情愁的难关,幸福的是,结婚后的她还能够享受单身的自由,虽然偶尔午夜梦醒会感少许的孤独和落寞,但,并不是每个女子婚后都能像她一样。“我是比较特别的个案也是比较幸福的一个。” 她说。

然而,接到好友夫妇双双遇车祸不告而别的消息后,让她对生命和家庭有了全新的诠释和依恋,觉得不能这样自私,把时间都留给自己,而应当和家人分享宝贵的时间。所以,虽然已经成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冬梅学姐已经打算同教育部的约满后回国发展,除了事业的重新起步外,也陪伴家人。


目前,冬梅学姐与几个好友租了一间四房式的组屋居住,大家与房东相处十分融洽,没有一般房客的磨擦,教书之余也挤出了空档正努力修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生活算是相当称心写意而且充实。难怪她说还是工作比较好,读书时固然轻松但口袋不松,也许在无须为钱财担忧之余还能追逐自己喜欢的,这样的生活才自在。

明年的的这个时候,或许冬梅学姐已经在祖国重新打点着她的事业,最令她不舍的除了现有的单身自由和新加坡的各种食物外,就是这里的图书馆了。她认为其实新加坡学生很幸福,有设备齐全的图书馆,可以接触多种语文的图书,也能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籍。她以宝藏来形容图书馆,任她如饥似渴地吸取,还是取之不尽。因此,她希望可以用她有限的时间尽量去闯荡这知识的宝库,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此外,在这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同事关系和师生情感也许更会牵伴着她往后的生活。

终窥这十年的变迁,冬梅学姐感叹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初来的人寥寥无几,如今有千人之众。从保守的一群进化到潮流的领导班子,十年后才踏入这弹丸小国的中国学生与当年的他们有着天壤之别,思想前卫、衣着光鲜、几乎是潮流的倡导者,同时也为新加坡注入强大的推动力。相隔十年,冬梅学姐开始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走入历史,毕竟他们创造了倡导的历史。但她表示后来者的适应力强,各方面的优异表现也都意味着进步的可喜现象,前景是乐观的。

不知不觉,夜深了,今年的中秋节特具意义,我在异地结识了同乡学姐,还没点亮中秋的灯笼先撒下友情的种子,中秋节到底是庆团圆的日子。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曲秀育

龚伟学长采访报道
龚伟学长采访报道

by: 王子睿

                        记  者:王子睿
                        记  录:晖 兰
                        文字整理:王子睿


  见到第一批政府奖学金得主之一的龚伟学长,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Jurong Point一楼的The Coffee Bean里。因为是自己的第一次采访,心中全然没有把握,事前虽已将龚学长的资料翻得烂熟,但准备采访概要的时候仍然感觉毫无头绪。然而这一切的忐忑,在见到学长和善的笑脸后,终于还是逐渐缓和了下来。

  龚伟,男,现年27岁,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并获得了电子工程系(EE)的学士(Bachelor)学位。来新前,龚伟曾在中国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那时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他,对于一切都还处于新鲜和好奇的状态下,根本没有过多地考虑过未来,只是打算毕业后,先工作个两三年再看看。即使是稍后拿了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来到狮城,龚伟也只是抱着出来看世界的心态,对于自己的未来仍是茫然一片,“毕竟你很难foresee到十年后的状况。”学长说。
  来之前对新加坡的印象如何呢?
“花园城市,环境整洁……”学长一根根地数着手指,“几乎全都是正面的印象。”“这些印象完全都是从外界媒体中得来的吗?”“对,对。”学长笑着点头附和。
  那么,等真正来了这边,开始学习和生活后,是否会觉得现实与自己当初的想象有很大的落差?
  “那倒没有。”听到笔者提出的问题,学长不假思索地摇头否认。他表示自己在来新最初的半年中,与外界的接触相当少,因此对本地社会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认识。生活上适应得很快,气候也不成什么问题,一切感觉和在国内生活时并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回国后过马路要格外小心!”听到学长特地指出这一点,颇有同感的笔者亦会心一笑。
  在国家教育学院(NIE)进修了约半年的英语强化课程,让龚伟对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开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边(的大学)对学生基本不太管。”他如是说,自认当时多少有点儿浪费时间,除了自身的因素,觉得新加坡教育部也有一定的责任,认为他们在课程安排方面可以更加紧些。“但无论如何,那半年中你的英语能力的确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对吗?”学长点头称是,表示毕竟这里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而且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锻炼英语。因此在他来新第二年七月进入国立大学就读时,听课方面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了。
  大学四年,龚伟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学校里的社团活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业的学习上。他提起当时他经常和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到学校的Computer Lab里自学Linux的使用和性能,遇到疑难时也得到了很多那里的高手的指点,从而为他现在的工作能力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也认为,这里大学课程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但不会很注重深度。相较之下,国内大学课本的内容似乎专业性要更强一些。

  九七年三月左右的时候,大学本科毕业考试尚未进行,龚伟就已经准备好履历表,开始四处求职了。他得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六月底开始的。对于自己第一笔薪水的数目,龚伟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每月)2050新元!”他不加思索地便报了出来,随即便带有几分愤愤然地谈起了他第一份工作的状况。当时他有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同系同学,两人同一年毕业,同一批进入这家公司,同样做的是网络工程师(Network Engineer)的职位,但不知何故,他同学的月薪比他高出了近三百新元,这令他心里暗生不满。再加上在日后的工作中,龚伟对公司高层的管理和办事方式也颇有一些意见,年少气盛的他便于第二年,也就是九八年三月主动辞去了这份工作。
  在讲述这一段经历时,龚学长还特别提到了两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引以为诫。
  一是在求职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几手准备,若没有十分的把握切不可轻举妄动。学长告诉笔者,其实在他最初开始求职的时候(得到第一份工作之前),曾有一家公司的主考官表现得相当热情,在面试的时候与他相谈甚欢,令得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龚伟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便停止了其它所有的求职申请。谁料近一个月过去了,公司方仍是未有任何讯息传来,一通电话打过去,才得知自己早已落选。一个月的光阴就如此白白地浪费掉了,顿悟之余,龚伟牢牢记住了这次的教训,再次开始积极地投入到求职中,直至六月底被之前提到的那家公司所录取。讲到这里,学长又反复强调了好几遍:“一定要记住,在没收到正式的聘书前,决不可因任何因素而自以为是,放弃其它的求职机会。”
  学长特别指出的另一件事便是关于PR的申请。在新加坡,不同的公司对于向其内部员工提供PR申请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而第一次工作的龚伟并不懂得这一点。因此在他已经工作了数月之久后,公司方面却表示至少需要半年才可帮他申请PR,而他同届毕业的同学(就职于其它公司)仅仅工作了一个多月便已在公司的帮助下办完了PR的所有申请手续,顺利地成为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这也成为促使他稍后主动辞职的原因之一。他告诫我们,如果毕业后有心申请PR,则一定要在求职的时候(就职前)就向公司方面询问清楚相关事宜,才不致日后带来诸多不便。
  龚伟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九八年的四月份开始的,就职的公司恰恰就是他做工业实习(IA)时的公司。这时已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了解得更清楚,也更加有自信,每月2400新元的薪水虽比前一次并未高出很多,但已经让他比较满意了。大约一年后,龚伟再次离职,进入到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里去做事。由于这家公司是刚刚创办起来的缘故,员工的待遇相对来说都很高,龚伟的月薪更是一下跳到了5000新元左右的水平。但这家公司也并未能留住他,在2001年12月,也就是去年年底,龚伟第三次更换工作,进入了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担任资深网络工程师(Senior Network Engineer),年薪约在65,000至85,000新元之间,并一直工作至今。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会应用到的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大概30%左右吧。”龚伟想了想说。他认为大学期间的课程其实只是给学生架构一些最基本(fundamental)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据此来确定自己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方向。“大学时候的一些课本最好留着,等你工作的时候说不定会很有用。”
  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于同一行业,前前后后总共做了五年的网络工程师,是否想过要转行呢?龚伟表示自己目前尚未有这种念头。或许将来会考虑逐渐向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方向转化,但他认为目前的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要求个人拥有更宽更广的知识面,对各种技术范畴都有相当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的精通。至于创业,龚伟认为自己在人力资源和公司管理上并没有什么才能,因此也不会考虑,最多只是做技术项目帮助他人创业。据他所知,与他同届的同学中,的确有一家创业成功的,至今已经做了四年,公司已具相当规模。
  在谈到目前工作和生活的现状时,龚伟对一切始终都相当满意。收入颇丰,开销不大,感情方面虽仍是空白,但亦已在计划当中。当笔者要求学长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龚学长给了如下的建议:
  1. 有计划地做事,最好在实际着手的三、四年前便开始准备;
  2. 能力比运气要重要得多;
  3. 打开社交圈子,敞开心胸,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4. 工作上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讲究职业道德;
  5. 要注重说话技巧;
  6. 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但也要用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

  总结自己这十年来所走过的路,龚伟表示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除了读书时的那四年多少有一点贪玩,其它方面基本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他带着自信的笑容说。再过一年,他与新加坡政府所签订的合约便期满终结了。接下来,是去是留,又何去何从,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所感兴趣的,也会是新加坡政府,甚至整个新加坡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自然也与龚伟学长就这个问题详细探讨了他对未来的规划。
  会不会考虑留下来,并加入新加坡国籍?
  学长表示,留下来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已经熟悉了这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也建立起了相当的人际网络(Contact),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的话,是不会轻易放弃现状的。但他目前还不会想要放弃中国国籍,因为凭借PR的身份在新加坡发展已是足够,而一旦成为新加坡公民,如果将来要回国发展的话恐将会有诸多不便。
  这是否意味着,将来会回国发展?
  学长摇摇头。“以前一次回家时,我姐姐对我说过一句话,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她对我说:‘如果你是在国内的话,你一定会饿死!’”看到笔者不解的表情,龚学长笑着解释道,由于工程专业(Engineering)是一个内容更新相当快的科目,而目前在这个专业领域还缺少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中英互译标准,这使得我们这些专业知识体系完全建立在英文概念基础上的工程师们在与国内进行技术交流时将会有相当的困难,至少需要个把月的时间来适应国内的表达方式。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和新加坡的员工在工作心态上的不同:“当老板向他的员工提出一个问题时,新加坡的engineer考虑的只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国内的engineer则会费心琢磨老板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何在。”不过他也认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新加坡,一个人都需要他自身拥有相当水准的技能才能有所做为,当然,为人处事的能力在哪里都是很重要的,不过或许在国内这种“关系”的作用会更大些。
  提到新加坡的就业环境,他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相当自由和单纯。“谁不爽谁,谁就可以sack谁。”他笑着说,并称这也是他更喜欢新加坡的就业环境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他亦表示了自己对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对新加坡就业环境的影响的担忧。像九七年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使得新加坡至今仍未摆脱它对本岛经济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失业率频频升高,收入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虽然政府极力采取了种种挽救措施且渐显成效,但若要恢复到五年前的经济水平,恐怕仍需相当时间。另外,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政府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以及印度尼西亚长久以来的歧视华人问题,都是龚伟心中相当大的几点顾虑。
  对于自己的本科学历,龚伟亦感到知足,并不打算继续求学。“在这种商业环境中,文凭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它根本无法代表你真正的能力到底有多少。”当笔者提到了现今国内用人单位对自己员工文凭的要求和重视程度时,龚伟表示他个人认为这种衡量标准是极不合理的。

  “其实将来会怎样现在都很难说,关键一切还是要看机会。”这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龚伟学长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或许如此。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曲秀育

Z学长采访记
NUS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一

Z学长采访记
 

八月前,赋闲在家, MSN叫了起来, 座谈会调查组的 SARAH找我帮忙采访一学长. 因为我还没有开始工作, 不答应人家也不好, 就只好硬着头皮晚上采访了这位第六批的Z学长.
(Z学长, 1997年来到新加坡, 之后在国大的计算机系读书, 并且参加了快捷硕士的计划, 去年底进入NETS工作)

工作与校园生活的比较---
“老板的技术不一定比你高, 这跟学校里老师不一样… 老板的任务是非技术的协调工作, 做的是一个规划工作.”

虽然跟这位学长非常熟悉, 但是开始的气氛还是有些不自然, 不知道从那里说起好…学长已经工作了将近一年, 对于工作方面有些感触, 而对于校园的生活也还是记忆犹新. 我们就先谈了他这毕业之后一年的经历, 首先是工作上的体会…

“ 首先, 在时间上, 比学校要忙很多, 但是生活比较规律, 但是缺少了很多的私人时间, 尤其是娱乐的时间. 其次, 工作上, 活是做不完的紧张. 而且没有老板说是可怜你, PROJECT总是一个接一个来. 这不象学校里的ASSIGNMENT, 在DEADLINE之前交就可以了.”

然后我想知道更多关于公司里面同事之间的事情, Z学长先谈了关于跟上级(老板)相处的体验. “ 老板的技术不一定比你高, 这跟学校里老师不一样. 但这一点一定要适应, 老板的任务是非技术的协调工作, 做的是一个规划工作, 要学会用自己的想法说服老板的能力.”

对于同事中资历较老的, Z学长认为, 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尊重, 是在公司的规矩, 经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上面, 一些细节上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 而平辈的同事之间, 比较容易相处...
我对于一个新人进入公司的情况很感兴趣, Z学长说: “在这方面, 每个公司都会存在新人被欺的现象, 这是不可避免的. 也许这个时期, 要做一点点杂活, 但是也只是一段时间之后 好了. 如果大家混熟了之后, 还有人要你帮忙做他的职责里的事情, 那就要跟老板说清楚情况了, 澄清一下分工的细节.”

学长未来的规划---
“在道路的选择上, 要看自己是不是喜欢, 并且 ‘ 专’ 与 ‘泛’之间也是要把握一个度.”

Z学长算是华新的资深元老. 在找工作的简历里面, 他重重的写上了一笔关于他与华新的故事. 他说, 虽然华新不算是学校正式的ECA, 但是每次面试, 公司都会问他关于华新的事情,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们是想通过这个华新的活动了解我的组织能力, 社交能力. 也可以说, 华新的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面试的机会.”

我们的谈话也渐渐走向了默契, 现在我关心的是从现在来看, 他对将来的打算. Z学长认为: “IT的技术工作也许不适合我, 我会注意提升自己, 第一, 可以通过一些课程. 好比, 近期三五年里, 我准备拿一个兼职的硕士学位, 但不会是我现在的计算机专业的, 也许是关于金融的, 商业的, 或者数学的, 甚至是历史的学位. 总之, 我认为, 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展自己知识, 学习多方向的知识是有好处的.” “也就是自己要先储备一些 ‘粮食’.”我笑笑的插话说. “嗯, 那在道路的选择上, 要看自己是不是喜欢, ‘ 专’ 与 ‘泛’之间也是要把握一个度, 掌握好一个平衡. 我想要走的可以说是一个’泛’的 路子, 相对 ‘专’ (IT)来说.”

“那作为长远打算呢? “ 我问, “ 好的, 好比我, 现在不是很想继续IT的技术工作, 可能可以先场实在公司内跨部门的调动, 如果我扩展我的知识. 也可以同时尝试PART TIME, 在公司之外赢得一些经验. 那就是一步一步的转型了.那好比, MANAGER可以说是一个非技术的职位, 需要人具备综合的素质.人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要素, 找到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又不只深浅的插一句说:“也就是不可能要求千人一面, 不应该为了迎合一些什么, 而可以改变自己,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找合适的, 可能说是钥匙跟锁吧.” “嗯, 有些要素是做事情的的人的共性, 但在这个基础上要个性化.” Z学长补充说.

 

过来人对后来人的忠言----
“在学校里的时候, 好好学习绝对没有错 …关键要看你怎么样活学活用知识, 分析问题, 而进一步做决策..”

当问到他将要给我们这些后来人一些什么样的忠言, Z学长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老生常谈, 在学校里的时候, 好好学习绝对没有错, 尤其是当你目标不明确的时候, 一定不要荒废了学习的大好时机. 如果目标明确的话, 就不要浪费时间,” “ 也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时间与条件, 去锻炼自己?” 我问, “ 对,”学长答道, “ 我们看到, 新加坡的R&D的硬件很好, 政府也非常支持, 如果喜欢继续做研究的话, 这里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条件. 而且, 我更想强调的是一个高学位, 可以说是做研究的人所必需的, 越高越好, 最好还能够有国外的学历和经验.” “除了R&D之外, 好比你以后想在INDUSTRY的方面发展, 原来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也是会用的到, INDUSTRY方面, 强调的更多的是社会经验, 对新R&D成果的应用, INDUSTRY可以说是PROBLEM SOLVING BASE的, 关键要看你怎么样活学活用知识, 分析问题, 而进一步做决策.”

“ 嗯,” 我说, “那如果目标明确要投身工商业的话, 在学校里就应该多参加一些ECA了, 尤其是一些COMMITTEE. 这样可以多一些与外界的互动.” “ 对,” Z学长回话说, “这也是很重要的, 锻炼自己的COMMUNICATION SKILL还有LEADERSHIP是很重要的.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人的.”

对新加坡未来的展望---
“长远来看, 我对新加坡是很有信心的, 因为它的软环境很好…这两年的转型是非常要的. 我们积极参与,拭目以待吧..”

接着, 还有一点是我们非常关心的, 就是新加坡的未来, 我们就这一点也听取了Z学长的看法. “ 总体来说, 我认为新加坡政府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也是很有能力的, 效率也比较高. 尤其, 新加坡在这些软环境上, 包括社会的安定性, 政府的透明度上面都可以说是最好的.这是他的一个非常强的优势, 也是很多其他国家还有中国的多数城市所没有的.” “嗯, 我想, 新加坡政府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明确的导向, 对于这样一个小的岛国来说, 也许是必须的. 那我们谈谈你对于新加坡今后这两年的看法?” 我又插嘴. “ 长远来看, 我对新加坡是很有信心的, 因为它的软环境很好. 而现在这两年, 正在一个转型期, 可以算是一个工业结构的转型, 从原来的电子, 转口工业, 能不能成功的转型到附加值较高的, 知识含量较高的高科技工业是非常关键的, 也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现在国际上电子还有转口工业, 这些以前新加坡支柱产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而新加坡已经没有优势再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跟很多国家竞争. 所以,这两年的转型, 我们要积极参与, 并拭目以待吧.”

对座谈会的期待---

“在新加坡的政策方面, 是不是对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整体的规划? …还是把我们这些 ‘璞’引进来, 能不能打磨成玉, 也要看我们的造化?”

最后也许我们要切入一些正题, 我请Z学长谈一下他对座谈会的看法. 也许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一些, 于是我只好问他, 如果你到场的话, 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Z学长想了一下, 说: “上次我们举办过<<十年>>的座谈会, 但是还不够, 因为来的学长资历还不算深, 而这次, 我们邀请的嘉宾, 是在事业上取得非常成就的, 他们的经验自然比我们要多得多, 站的更高也看的更远一些. 如果我问的话, 我希望知道应该如何观察一个公司的运作流程, 还有一些专业之外, 人际关系上面的一些判断与处理. 我想被邀请的嘉宾, 肯定是熟悉新加坡, 并且熟悉中国的情况的, 很希望能够恭听他们的经历, 还有他们对我们这一些奖学金得主的看法. 当然也希望他们给我们一些忠告.”
“好, 那这样, 如果说上次我们的<<十年>>, 可以说是, 学长们, 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经历, 是站在同一个角度上. 可以说是, 我们眼里的新加坡, 我们所看到的感受的环境. 那么, 你认为这次座谈会, 可以算是从另一个角度, 也就是招我们来新加坡的政府部门, 再一次给我们一个方向式的指导. 那这次座谈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讲, 是了解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人眼里的我们, 还有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 我猛然想到这个很好的对比.

“可以这样说吧, 其实, 我们都很想了解, 在新加坡的政策方面, 是不是对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整体的规划, 是不是希望我们更多的参与到中新关系中, 好比在经济上的交流, 互惠? 或者, 对于我们, 他们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 而是 ‘天生实在必有用’? 而把我们 ‘引进’过来? 那也就是, 把我们这些 ‘璞’引进来, 能不能打磨成玉, 也要看我们的造化?” “ 嗯, 我觉得有点这个意思吧.” 我点头道, “这次应该有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参加.” Z学长微笑着说: “这样...我很想知道政府的想法. 很期待这次座谈会给我一个答案. ” “嗯, 我也很期待…”我也微笑说.

于是, 我的问题差不多都问完了, 终于如释重负的告别了Z学长.


后记: 采访过后, 很长一段时间, 我不想写这篇稿子, 直到SARAH催我, 也许, 这次应该让Z学长自己写会更好些, 表达起来不会像我这样蹩脚, 毕竟他的文采他的思想深度都是华新里面数一数二的. 但是这次得益的也许是我吧, 这次得采访让我感悟到一些东西. 首先, 对座谈会的目的有明确一些的认识. 不管是在哪里, 大概要了解一下环境, “知其可而为之” . 而在这个基础上, 增进交流, 让大家消除疑问与隔阂, 让别人认识自己, 也同时了解别人的需求.也篡改一句话, 可以说是” 知己知彼, 事半功倍”吧. 这次的座谈会, 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国留学生与新加坡华社一次积极交流活动, 可以称之 “璞之行动”?



华新网客串调查员 木头
2003年8月1日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曲秀育

小泡采访纪实
NUS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二

小泡采访纪实
 
MrDJay

(公元2003年7月31日星期四,下午,5点30分)
本人:MrDJay
被采访者:杨潜
地点:在杨潜的拥挤的小窝里。(据方恨少说,这里住着三个人)

比较安静,采访就开始了。

刚开始,我对自己的第一次采访还是比较不熟练。于是就生硬的问出第一个问题:

1. 说说你大学最后一年干了些什么吧。
---- 反正基本上完第一年,就知道自己是三年了。最后一年,一上来是3214,做的特别累,本来还梦想着4年,结果那个学期成绩已出来,就知道没戏了。
然后第二个学期,就读了几门business方面的课,因为我基本知道自己肯定不能干computer这行了,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也没提前找工作。就是在期中哪回儿,nus有个job fair, 去看了看,心就凉了。他们要的咱都没有……

最后一年感悟……学的那些business related 的东西,对以后的工作基本没什么实际作用。

那一年,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住,特别孤独……

(感觉,小泡的那种放松,让我这个第一次作采访的也放松了下来。他人给我的感觉像他长得那样,实在。他没有那么精打细算,从整个最后一年也没出去找工作能看出来,是个蛮随性的人。于是我比较自然的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2. 说说你对自己将来有什么打算把。

我现在主要是purchasing part, 公司的业务和计算机毫无关系。将来打算有可能的话,可以考虑去公司的中国的office 负责。因为老板打算在中国设立个office. 所以现在想先做做purchase, 以后再尝试marketing,sales, 就是说整个business process。总是锻炼几年。积累经验。

但是也有可能找个机会读一个master,因为家里特别想让我这么样……

(小泡很注重家人,这点从最近很多事情都能看出来)
3. 你的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

赫赫,很早以前,自己曾经梦想在一个商业区,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去60,或70楼,一个自己的大的办公室。现在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现在自己可以随便选,自己倒没有特别中意的领域。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4. 你对现在正在大学里的,或是没有进入大学的junior们有什么建议?
建议就是好好学习~~(小泡不假思索的说)好好学习一定谁最重要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别乱学,别傻傻的学。别好像说,别人学什么,我就去学什么,不少人说这门课不错,我也学这门课吧。不行~~~。
一定要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大体有个什么打算。自己喜欢学什么,不要胡乱跟着别人学。
比方说,我有一个同学,也是SOC的,但是人家就还自己学着law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怎么写个contract啦,一类的。这样就是由脑子,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采访中我不止一次听过小泡说,将来肯定不能做和电脑有关的,于是就问

5. 你既然不喜欢电脑,那当初为什么保计算机专业?
热啊……那时候这个专业特别热,那时候就是觉得大家都报,有那么热,出来一定不错。但是现在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肯定不会再选这个专业了,因为我这个人性格很外向,好何人交流,不好和机器交流。(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一再告诫junoirs要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不要人家做,你也做吧)

6. 刚才我们问了你最后一年里都干了点什么,现在说说你从毕业那一刻起,到现在,都吃了那些苦?才找到工作的吧?

吃苦?我这些真觉得不叫吃苦,和原非那个文章比起来,我这哪叫吃苦呢?
我觉得自己运气挺好的(我替小泡touch wood), 刚毕业那会,没有立刻就去找工作。而是有一天碰见个朋友,才知道人家在网上每天发100 多分resume,于是就去申请了个账号,也发了不少。不过基本都没有什么回音。
直到有一天,有个学姐帮我介绍了个interview,于是就去了。走的时候,那个印度的manager特激动地握着手说:”I will definitely call you …“,本以为挺有戏,结果等了几天也没有电话,再打电话去一问,看来是没希望了。不过当时是真觉得那个小公司不错的,在丹戎巴哥,使自己梦想的上班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几个做保险的工作的offer,当时有点急,就像试试……结果问了一下senior,senior 让我不用急,才10几天,慢慢来。于是就继续发resume.有一天,受到个电话,让我去面试。然后就查了查这家公司的资料,就去了。在此真是一波三折。比如在去的路上,受到电话,说老板今天没时间,改天把。有一次,去了,老板说,今天没什么时间,只有10分钟,以后再finalize所有事情。后来又和老版讨价还价……总之真是好事多磨,小泡不住地说:“我实在是很幸运的”。比起其他毕业生们。
7. 最后一个问题,你对座谈会由什么建议?
(小泡说了一句,让我颇是出汗“你们是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

小泡的建议是我没有听过的,但是我觉得挺新的。
就是“你们把这个座谈会的基调搞的开心点,别太沉闷,别太绝望。别吓着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给大家的感觉要是明天是美好的。……”

最后,我请小泡用一句话结束这次采访,他说:

我真的是很幸运的!


(题外话:采访完小泡,我们去附近的hawker center 吃晚餐。出来的时候,他受到了immigration 的信,他是PR了~~~,恭喜恭喜:D.

感觉不到他又多么沉重的担子,感觉不到他有什么绝望呀,忧伤呀……
也许是因为他活得踏实吧。采访中,他说他信佛,他觉得做人重要的是做好事,积点德。于是今天的他,活得特踏实。我想,这是和升学,就业这些没有太大关联,但却是做人,所值得借鉴的吧。赫赫,一点题外话……)


公元2003年7月31日星期四 夜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