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巷口

回想在石室中学的5年半时间,悲欢离合的时光荏苒中,少不了的是,几副杯盏,几碗汤面。

红墙绿瓦梧桐婆娑的是文庙前街,羽冠长袍的学士行过悠悠的历史长河,毕恭毕敬的蒋公在街口就下到车来,缓步渐行,再过泮池川楠林来到孔子的地盘。但圣贤终究不是神仙,四书五经前后的,也还要五谷杂粮作伴。

从街口和南大街算起,偶尔为之的是儒雅的铜锅煎蛋面和大度的宽汤面。说儒雅,是因为小店的菜项单纯而且恒久不变,红味白味,煎蛋煮蛋,别无它品。一口黄澄澄的铜锅煮熬的是多年的不温不火,食客和店家都默默地行事,蒸汽淼淼,心事遥遥。宽汤面的大度,在于可以免费加面的弹性政策,也在于各不相干的食客侧身屈膝攘攘其间没有些许抱怨,店小二经常上错面,大家也就逐渐习惯。好像是吃面,也就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

近一点,前街在残垣旧楼前面有下里巴人的炒饭小摊。锅灶是简陋,桌凳是破旧,餐饭总是不太干净,价钱本不高,却因为学子的捧场而低不下去。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坐到那矮凳上,就顿时回到最朴素的人间,于是乎我们也可以喧喧哗哗,趁饭前打牌吹牛,互相戏耍一番。

校门口,在有一段时间是有无数的油炸各式菜蔬的小摊的。起源是一个独桌的麻辣烫,菜色还好,不过汤料就很淡。吃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总是抱怨能吃出别人的口水味道了,老板却就笑不做答。叹过气后,却还是要吃,那总是廉价的美味,可以综合肚中各色面食。后来大家都改换成了油炸,价更高,油也看不出来用过的次数,心理上好受了很多,也就常常光顾,土豆猪肉平菇花菜火腿肠就油亮亮热乎乎的下肚,在春秋两季的凉风习习中,我们还是很满足。

出校门转右再转右,就是青砖高墙悠悠然的石室巷。窄巷过不了大车,也没有任何食肆的。于是来来往往就是学生居多。曲折的走过去,到巷口就是另外的天地。巷口正对着的,是一家饺子馆,坐竹椅于土漆木桌前,一口气吃下50个热气腾腾的饺子,在青春期的少年看来,真是天大的乐事。多走几步就有那家石室学子都记得的冯巩面馆,因为有一张冯巩在那里吃面的照片得此别名,其真实名字却逐渐被人忘却。一个红糖粽子是甜,一碗甜水面是香,一两原汤抄手是热,一份凉粉是酸酸辣辣。一男一女分食的,又岂不是初尝爱情的各种滋味?

时间已经过去好多年,石室没有了一方泮池一片楠木,也没有了大成殿。当年的狐朋狗友,泪光中三两个小菜,薄酒一端,就做了鸟兽善。街道不断的修,记忆里所有的店家就永远的没有再出现。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 个回答

黎明珊

picture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438 浏览
  • 黎明珊 提出于 2019-07-19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