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新加坡组屋发展史的文章网上都有,我就不重复了。想指出一点就是,在这80%住在组屋的人口中,约90%是自己拥有组屋的,只有10%是租房。新加坡推行的是居者有其屋,而不是居者租其屋。大力推行公租房本身和新加坡的概念就不同。
住房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大问题,房子的消费是居民消费的最大一块,会占到居民消费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个人不太喜欢用新加坡小,或者新加坡人少来说明那里的政策不适用中国。
新加坡的组屋能够做好,不仅是地方小人口少,香港也小啊,住房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
新加坡的组屋政策会让政府损失短期GDP的,我们假设政府未来三年不再建祖屋了,建祖屋的地都用来建商品房,那么新加坡的商品房需求一定大涨,GDP很快上去,政府财政也会上去,多大的诱惑啊,但是长远来说,香港就是反面教材,现在大陆的几个一线城市也在面临房价过高的问题。
新加坡的组屋跟中国的公租房根本就是两回事,组屋有产权,公租房没有产权。用实用的话说,就是一个可以落户,一个不能落户,一个小孩可以上学,一个不可以上学,说到这里,有孩子的父母都应该知道了差别到底有多大吧。
首先谢邀
有关于新加坡政府组屋的制度 可以网上查阅
说一些福利和生活中实际情况
1.购买政府组屋可以向建屋局或者银行贷款 还可以向建屋局申请额外津贴 今年的财政预算里就有调高政府津贴 去年政府调高了购买组屋家庭收入的顶线 这样让更多的人都能购买组屋
2.“跳板”这个到不一定 新加坡有钱人往往也住组屋 大多数人先买组屋后买公寓是因为投资赚钱 二手房屋市场一直都很有生气的 在组屋区也能看到很多跑车豪车 有些也买EC(建屋局建的公寓 不过要居住满5年才能转售 转售价和公寓不相上下 当然新房卖价却比公寓便宜很多) 也有买DBSS(design build and sell scheme)这是和其他承建商购买 购买方式和福利一样 不一样就是价钱地段和设计
3.公寓不一定更好或高端 公寓大多数房间面积设计得比较小 当然最近5到10年 组屋房间面积也是偏小 公寓只是多了很多设施 游泳池,烧烤架,网球场,健身房,免费短程班车各种 然而物管费停车费也跟着上 公寓的好处是拎包入住 装修家电都是配套的 现在新的组屋区都是朝着自动化方向规划的
4.为什么80%都有房 这个要从李光耀政府也就是新加坡建国初期说起了 这个可以先去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建国史 当然也和政策分不开 年轻人购买新房的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小 如果两夫妻都是大学毕业 或者家庭收入在4,5000新币以上 基本首期贷款之后是不需要付很多现金的
5.就算是租房的 上学也不是问题 因为新加坡没有户籍制度 不存在什么落不落户的问题 只要是在你登记的地址2km范围内的学校 都可以报名入学 不过去年开始要求租屋地址实际居住的年限 因为有出现为了给孩子上名牌小学谎报住家地址的案例
6.购买政府组屋 单身要到35岁以后才能申请 一般都是两个人以上申请购买 比如夫妻,父母与儿女,订婚夫妇,直系亲属亲兄妹。在新加坡买房不难 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晚婚或不婚
组屋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首先夫妻双方是PR,一个月家庭的总收入在一个限额之下,就可以申请。
好地段的组屋,也是挺多人去申请的,我不大记得是哪个区域了,有块组屋被称为“”有钱人”的组屋:设施各种一流,甚至能和高级公寓比。可惜申请到这个地方估计也和国内摇号差不多,学区房啥的。
重要是,组屋本身肯定是比公寓洋房别墅要便宜。而且升值潜力是很不错的。有不少新加坡人,在住房改善住进高级公寓甚至别墅后,仍然会把过去的政府组屋进行租售,利润也是不错的。
打比方,我有一对朋友夫妻,女方PR,男方还未申请到的过程中想在新加坡购房,如果他们当时先采取租房结婚,在一年后男方拿到PR在一起申请组屋,预计就一般来说二三十万新币是可以买到一套两室一厅的。 但是他们选择了不等,首付贷款购买了150平的高级公寓。住的基本就是“五环”,很偏远的地方了,整体房价是120万新币,每月还房贷4500新币,贷款三四十年吧,虽然说日后工资也是会慢慢涨的,但现在两人养一个孩子,总收入几乎一半以上拿去还房贷,还是挺艰难的。
这个例子就是随便举一举,意思就是组屋是一种很经济的考虑。
对于新移民,或在新加坡有长期居住工作打算的人来说,这种方式在住房问题上,能比较好的帮助新移民过渡。同时,对于本国低收入人群,也是一种保障。
其次,由政府统一进行建造和管控,质量各方面是保证的。我读书时期,住过高级公寓,也住过组屋。我感觉除了组屋没有一些高级公寓的设施高级外(比如物业门卫、健身房、游泳池),其实还是挺好的。楼下及周边便利店,食阁,交通,购物中心都很完善方便。而且新加坡整体治安环境不错,住组屋安全问题相对不用担忧。
另外我发现,以组屋片区为中心的发展的社区文化,很有意思。比如一些各民族的节日庆典,经常能看到以组屋片区为单位组织的活动,小繁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