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择新加坡留学的你,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对经历的总结,对未来展望,对现在的感受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5 个回答

劳媛

看了一下答案,从本科或者之前就在新加坡读懂提起新加坡都是情怀满满。来读一年master的都是颇有微词怎么看新加坡都不如国内

所以本科如果是国内毕业的就不要出来读master了,说白了就是一年骗钱的program,没有什么含金量,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光环也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什么质的升华。这点各大投行咨询公司都看的很清楚,人家招人都只招本科是target school的,你的人格那时就基本已经定型了。

如果是抱着移民的态度,本地政府是欢迎人才的,但是也要考虑你的融入程度。从这些回答里也看到了很多人出了国还是跟中国人混(没办法谁让现在无论哪个学校master都是中国人多),而且本身价值观已经形成,有些人又不懂的开放包容,何谈融入当地文化。

所以还是不要浪费钱的罢,到头来花了钱却没有像当初想的那样飞黄腾达自然觉得很后悔不值。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黎茂玉

我可以是RI毕业生中的一股清流了。 深夜写一篇来自灵魂深处的感想吧 先说一下现在的状态吧,原题毕竟是问 我们在过怎样的生活。前几天刚刚拿到Alevels 的成绩,然后成绩如何呢?我只能说,这一点也不raffles 现在的状态是等待offer.... 我是offer的迷妹嗷嗷嗷~~~~ 然后找工作,赚钱去旅游,学肚皮舞,翻译关于玄学的文章,然后尽早回国和刚刚撩到的小哥哥谈恋爱。

看到我的简介了吗?呆在新加坡的六年使我变成了一个完全出乎爸妈意料的人,他们在我身上所有的expectation都没有实现。但我真的十分感谢在新加坡的经历,这让我真正成长,更加了解了自己,还遇到一些改变了我人生的灵魂。

成长是痛苦的,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被生活赤裸裸的展现在眼前,就是in the face那种感觉,一开始,我对这一切都是怨恨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但后来,慢慢的,我开始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刚来时的孤独感,被排挤时的委屈感,担心自己太awkward不会被别人接受的不安全感,都是我在中国体验不到的,在中国时,我是个人见人爱的宝宝(嘻嘻容我自恋一下)。可能有人会问,这些经历有什么好? 我觉得,只有失去一切,再成为自己,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信,才知道自己是最神圣,最独特的一丝光芒。

以新加坡喜欢嘲笑中国为例子吧。我初中时上的是个邻里学校,普遍的素质不怎么好,很多答案里也提到过他们是如何歧视中国人的。我刚来的时候也遭到了同样的歧视,导致我对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很不自信,所以疯狂地吸收西方的文化,努力把自己变得洋气一点,那是当时的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我。后来,我开始领悟到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情怀,这个曾被神(外星人)眷顾的文明,起起落落的历史里有着说不尽的美感,祖国的大好山川可能一辈子也欣赏不完,更不要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优美了,要说发达,北京上海能完爆新加坡十条街。这些东西,是一个年龄只有五十年,满脑子想着赚钱的小国民们领悟不到的,越长大我越是对祖国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自然也就immune to all the bullshits the say.

到后来sec 3 分到了更好的班,同学的素质也提高了,到了RI同学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他们知道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当时邻里学校的低端新加坡人简直不是两个世界的人。其实这也表明了新加坡社会的阶级分化有多严重,穷人和富人的差距真的非常非常大。

olevel突然发粪涂墙,考了8个A1, 来到了RI。本来以为到了这个学校就像坐上一辆可以永不翻车的车,直通名校,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另一个隐藏了很久的问题浮现在我的面前。现在我的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世俗的成功之路,走上这条路可以让所有家庭成员由衷的为我高兴,可以让周围的人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我可以做那些我应该做的事,做好,然后找份高薪但稳定的工作,嫁给高富帅,生几个孩子,最好是龙凤胎。我们学校至少80%都在奔着这条路去。另一条是充满荆棘和迷雾的路,但是我却由衷的想踏上它,这条路充满了我的奇思妙想和我的热情所在,可也许这条路从来没有人走过,也不被世人所接受,家人一定会反对,他们不忍心让我去冒险,他们一直想把我养育成一个主流社会的一份子。简单来说,就是我应该做和我想做。两个我纠结了差不多两年直到毕业。 期间和我妈一直在争吵,从开始逼我学法律或会计,到现在接受了我学人类学,可能对于灵媒这种事还无法理解....

所以两年过去了,我的选择是,做自己想做的,不被社会的枷锁锁住,比起做一个所谓正常人然后业余时间只能整点怪癖来发泄自己的叛逆能量,我还是做个“不正常”的人吧。谁让我是个出生时被天王星能量影响很深的小公举呢!

好了,再来说下新加坡人吧

我可以和新加坡同学很和谐很友好的相处,有什么事大家也可以互相扶一把,比如我在lecture睡觉的时候,同学会塞给我一块巧克力,上面还贴着小纸条,提醒我要多多注意休息,jiayous!醒来看到这样的话真的很暖。我和班级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也会一起探讨人生和理想,大家都一样对未来感到迷茫,一样对changing the world感兴趣。我在他们身上看到许许多多的优点,勤奋、善良、礼貌。好在我们班级整体的气氛比较轻松,没有刻板印象中RI学生的那般“怕输”心理,大家没有比来比去的。

但他们大部分都是听父母、老师话的乖宝宝,我没法在深层次和他们产生共鸣,他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新加坡生活过甚至从小到大都是那么一群朋友,当然旅游是肯定有的,可我总觉得我比这些人早熟一点,经历的更多一点。我还无法理解他们那么喜欢抱团,吃个饭都必须得和整个班一起吃,果然是小国,集体意识太强了,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个人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来去自由,很我,所以也不愿意为了融入当地人而做些自己不喜欢的事。

其实在这六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故事线太多,现在我同时戴着RI光环,又有一张很shitty的A level grades,处境甚是尴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散落在世界各地,约个炮都麻烦,真的。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卢风

中考完过来的,家长估计是被中介忽悠,让我放弃国内的重点高中名额来读了个特别水的私立预科(那家学校现在已经倒闭了,当时的同班同学在新加坡坚持到现在不到五人)。心里落差特别大,加上家庭变故,一度抑郁狂躁。后来通过AEIS考到了一所(据说)还不错的中学。去报到的第一天就因为国籍被副校长区别对待,还被分到了最差的一个中三Express班。差到什么程度?那个班除了我和另外四位国际学生其他的都是留级生。更加抑郁狂躁。这段时间要感谢其他几位同学的陪伴和一位来自中国的华文老师的鼓励,她教会我只有爬的更高才能遇到更好的人。这道理终生受用。后来O level 9分,不过再三考虑下还是上了poly中比较好的专业。好歹是遇到了比较志同道合的人,三年后top5%顺利毕业并且拿到了NTU的全奖。Poly三年开始自学特效和动态图形设计,也通过这兴趣认识了几位重要的人。现在的专业也和当时的兴趣有关。现在在NTU,和很多功力深厚的同学在一起。虽然GPA不敌当年,但仍然累并快乐着。尤其是想到现在接受的是很多业内老前辈的指导,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迷幻感。业余喜欢做点小音乐视频,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有爱的朋友,现在也一起做出了一些成绩。未来准备毕业还清TG后回国创业,有了固定收入后再读个电影学的文凭。那都是后话啦。

不过关于我要做的事,麻麻总是在反对,原因很简单,太累了嘛。总是在和各种甲方周旋,总是在各种改改改,要是碰到学业上的死线那更惨,动辄就忙到凌晨三四点。她希望我过的是国企小职员+固定收入+老公孩子的稳定生活。可是比起结婚生子和朝九晚五,我更喜欢创作,更喜欢猫,更喜欢讲故事,更喜欢看到我所信仰的价值观创造价值。看到电视上的创业故事里总有被家人反对的情节,我还和她开玩笑说:“未来我的版本里也会有这一段哦”。我还年轻呢,让我和重要的人一起浪掉这段最重要的青春嘛。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曹露阳

2007年11月1日以SM1的身份上坡。现在在美国念书。2007年到2016年,在新加坡一共待了九年。未来有可能还要待更长久的时光。

挺感激的,新加坡教会我相对正确的三观,也为我提供了亚洲最好的教育环境。

如果说在新加坡这九年教给我最多的,就是学会独立。十五岁来新加坡,涉世未深的年纪要一个人面对现实世界还是挺艰难的。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在寂寞的深夜里冷静地入睡。

我记得刚到新加坡的时候,什么都要仔细算一遍,乘以五,看看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钱。钱不多,每个月都得精打细算。如果没钱了,就只能吃隔壁街两块钱的鸡饭。奢侈一点,五毛加个卤蛋。鸡肉不滑嫩,饭也干。倒是那碗汤,在一个人吃的时候特别地暖心。

之后的几年认识了不少朋友,鸡饭也没少涨价。一些人成了这辈子的至交,一些人可能再也不会联络。出门在外,朋友就是你的亲人。大家彼此照应,遇到问题互相帮忙。这是新加坡教给我的第二课。在新加坡的朋友,如今散落各地,每次到陌生的城市,都得到了他们不少的照顾。小时候想要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想不到来到新加坡,到哪儿都有人带着玩儿。

如今离开新加坡半年多了,时不时还会想念。想念旧机场路的美食,国大Utown草坪的青草味,咸湿的海风,和让我心头一颤的人。

因为新加坡的经历,刚到美国的时候,适应周遭的环境变得十分轻松。房租、水电煤、新朋友、新文化... 呆了一段时间,我也渐渐开始新的故事。关于新加坡的一切都尘封在了脑海中。前几天和一群新加坡的小伙伴在加州一号公路roadtrip,这些记忆突然间迸射出来。远远望着太平洋的落日,脑海里回想起那个夏夜,Utown的天桥,和一个故事。

朋友在2016年年初问我什么时候回新加坡,我说大概要等到17年年底吧。他说,2017年,好遥远,他都工作半年了。

可如今,2017年,也来到了眼前。关于新加坡的记忆,开心的,不开心的,大概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了吧。感恩。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卢蕊龙

传说中的SM学生,来坡十年+了,生活嘛……凑合。就跟你问港漂、北上广深漂的人一样。留着,不赖;回去,何必呢?

当然,这里房价低些,空气好些。<( ̄︶ ̄)>当然,这里地方小些,总是被一些键盘侠吐槽说没有战略纵深,分分钟打平。就想说,把空调关了,你端上枪来试试啊。┑( ̄Д  ̄)┍当然,中国发展好,看似捞钱机会大把,我们都错过了。不过要说后悔?后悔多是眼高手低所致,既然选了悔个屁。 ╮(╯_╰)╭

说到底,有能力的人在哪儿都能过的还行。喜欢不喜欢那里只是你对那个地方的生活方式是否认同,属于个人好恶,不具有价值判断。几个事实,喜不喜欢看你:1)新加坡是岛国,那么“怕输”就是应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我们这种小地方更是如此。2)新加坡的“威权”:与宇宙唯一自由国相比,这里女生可以半夜回家不带枪;与其他一些国家比,这里说话的空间不算小。3)城市国家,还蛮挤的,不过我觉得比香港、东京好些。答主中有一位没拿到PR再次移民加拿大的,他觉得那儿可好。说实话,乡野生活我是受不了的。可能如果我再次移民也只会选大城市吧。

对于只懂中文不懂中文阅读的朋友,我再强调一次,对一个地方是否喜欢,只属于个人好恶,不具有价值判断,不要总想着把我批判一番。(提前说好的,结果还是来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魏泰栋

新加坡的7年留学经历令现在的我与儿时的梦想如此之近,似乎触手可及。7年的留学经历宛如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课本外的世界并能有机会不断追逐,一人前行虽无比孤独,但也异常充实。

7年留学生活概要:科研技术方面:2013年高一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无人机实验室中学习四旋翼无人机。2013年10月起,实习于新加坡3D打印中心至今。先后参与大学大四专业选修课教科书编纂;以一作身份发布会议论文并在会议上向来自全球的教授学者进行呈现; 参与政府支持的工业项目;先后向新加坡副总理和贸工部部长呈现项目结果;参与并主持实验室的公关课题等。2013年至今,先后在9位教授手下(5位正教授,3位副教授;3位院长级教授)的实验室里参与过课题,在3年7x24小时的实验室训练下,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经验。目前,应大学院长级教授邀请,正在筹划合伙入股开公司事宜。将掌握的技术转换成商业化产品并推入市场以提高周围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大概也是自己的最高愿景和梦想了吧。

留学期间3度代表新加坡出国比赛:2016年8月率大学团队前往中国深圳参加全球大学生RoboMasters机器人大赛。2016年12月由新加坡国防部赞助,代表大学前往美国夏威夷参加robotX无人船比赛。2014年7月,代表新加坡前往日本仙台参加国际大学生创新创造比赛。

在新加坡培养和养成的兴趣爱好:国际象棋,2012年新加坡全国国际象棋团队赛冠军桥牌,2013年新加坡全国桥牌赛季军;2016年南洋理工大学桥牌赛冠军

在JC和gap year的更多细节可见:在新加坡RI、HCI、VJC、NJC,ACSI,TJC 等 Top JC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非常感谢在JC2时与当时华中的Dean of Research Studies聊了一个下午并且做出了了留在NTU的决定。希望未来能够离成为理想中的工程师更进一步吧~ 还有很多知识要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浦广可

谢邀,虽然可能有些不切题但我还是来分享分享吧…

我可能是学生中坡龄最长的人之一了,自从2003年上坡,已经在这个蕞尔小国呆了十四年了啊。青春都是在这儿度过的,现在想想,真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啊。

我是七岁的时候,在上海刚读完一年小学后爸妈就让我来坡了。虽然有点丢脸,但我还记得在浦东机场大哭了一场,毕竟人总是眷恋自己成长的土地的啊。我爸来机场接我,我还记得第一感受是:好热好热啊,特么为什么这么热…

那应该是六月份吧,在家里浪了一个月后,我就去再上了半年小学一年级。那是某所离家近的邻里小学,我现在只记得懒得要命,而且因为中国口音总是被人欺负== 可能是因为包子吧,被人欺负了我也不敢说什么,不过那帮孩子是真熊啊。lesson learnt - 千万不要送孩子去读邻里学校!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爸妈把我转去了ai tong,算是比较好的小学了,这时候就没什么人欺负我了。其实小学时候的记忆是很模糊的,只记得那时候很内向很内向,每天就是学习,读读小说,玩玩游戏什么的,非常stereotypical的nerd,不过英语基础也是那时候积累的,immersion真的很重要啊。哦,还有就是功课真的好简单啊,我记得别人做了一节课的东西我十分钟做完然后开始看课外书…以及分分钟班级第一…

新加坡小学三年级年底的时候有个所谓的“高才班”选拔考试,就是取全国的top 1%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到九所顶尖小学特设的班级里,于是我就稀里糊涂的去考了,然后稀里糊涂的就被选中了,我只记得好像是英语还有数学,考的什么全忘光了…于是四年级就去了bishan的catholic high primary 读书。小学的后三年也是浑浑噩噩地度过的,当然碾压同龄人的日子结束了,也就看看书然后在班里混个中游什么的。小六PSLE之前大家都在忙DSA,我也拿到了DSA raffles 华中还有德明的offer,当时同学们大多数都去了raffles,可我还是个根正苗红的少年啊,想着要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啊,于是就选择了华中,当时我爸妈都觉得我脑子烧坏了…

我在华中度过的六年是最丰富多彩的六年,非常cliché的说,就是酸甜苦辣都有,有高峰也有低谷,我也非常感激这个学校。在选一次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华中,不过实话说,我也觉得当年选校时的自己脑子烧坏了…

进了华中后,头两年的经历也是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根本没怎么学习,也无心学习,可能是当时还没搞懂学习的重要性与意义吧,整天就是看武侠小说和打halo,所以现在严重近视…学习成绩自然非常差,都是低空飞过,而且也极度内向,根本没交到什么朋友,完全是失去的两年啊。

中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好似被当头棒喝一样,突然明白需要学习了。中三中四努力学习,在双文化special program呆了两年,把落下的功课基本拉了上去,也交到了一些好朋友。因为华中是IP,我也没考O level,直接进入了JC。在中学的记忆有些模糊了,就记得食堂的面条和杂菜饭是真好吃啊…

2012年拿了citizen,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也并没造成什么变化。

像楼上有人说的一样,进了JC后立马深刻体会到考大学的压力。我勉强考进了special program后,班里同学都是超级大神,特别motivated,那种明明靠天赋就能碾压你还偏偏特别努力的。由于混理科special program的圈子,认识了好多学霸学神,比如@DeafeningSilence,不知道多少次被碾压的粉身碎骨,受到深刻打击后,终于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没天赋还不拼命就真的完了,特别是面对着这帮拿olympiad金牌如喝水的人。人丑就该多读书啊…

的确,像楼上说的,JC就是尽力为考大学做准备,各种大考小考一个都不能跪(虽然最后还是经常跪),需要参加各种CCA拿leadership,各种刷CIP hours,为了awards还要去参加竞赛参加各种research。当时可以说是黑暗的一段日子吧,被难的要命的olympiad题虐到怀疑人生,真心觉得自己不是搞竞赛的料,甚至痛恨自己痛恨学习痛恨世界,好几次萌生过放弃的念头,然后狂拿certificate of participation后发现自己真的不是搞竞赛的料…

JC的两年好像一转眼就过去了,虽然当时不觉得怎么样,但现在,真的很怀念学校,怀念那段无忧无虑,只是想着学习考试的日子啊。JC真的好开心,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东西,也遇见了很多人。

J2下半年就是在刷TYS刷题准备A levels中度过的,现在想起来真的不敢相信当时居然有那么好的精力和毅力,那么坚持,都被自己感动到了…毕竟现在这些都丢了…

考完A levels后就是要准备去NS了,NS也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苦,非常黑暗,但是在逆境中仍然要坚持啊。

其实在JC的时候我是想着要去oxford的,毕竟学长学姐们去牛剑的有很多,也想着体验一把高大上的英伦贵族气质,可是A levels成绩出来后,却发现平时最擅长的econs砸了,拿了个B,于是NS的时候还要不停的刷SAT刷portfolio刷essay准备投奔美帝。现在想想,当时做的决定的确不成熟啊,牛剑真的不适合我的性格和特长,果然美帝才是归宿啊。

现在过得还好吧,就是在NS混日子,为大学做做准备。刚拿到了美帝某低调top5大学的offer,已经决定就是她了,于是现在又得准备申scholarship了啊。不过,现在,好歹是有了个盼头,真的很期待大学生活啊。看着同学们晒大学生活照,好羡慕啊。

新加坡是个不错的地方,但是呆久了,真的很压抑。没有好的文艺活动,出去旅游不方便,也没有四季,大政府包办一切。去了美帝之后,想好好到处看看,再决定新加坡值不值得回来。毕竟,趁着年轻,也想体验一番诗和远方啊。

虽然比不上大神,但怎么说也是个故事啊。不擅长文笔,只能散乱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见笑了。

A levels成绩要放榜了呢,有junior看到这个的话,A levels像我一样砸了也没什么,总有地方收你的,不管怎么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坚持努力吧,when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杜蓝

第一次听说去新加坡留学还是在初中——大概是初二。那时候其实没有想太多,参加考试和面试的时候都稀里糊涂的,被录取后最让我开心的还是足足四个月没有作业的暑假。2011年,秋意渐浓的十一月,我就拖着两个死沉的行李箱自己飞去了这个赤道岛国。一直到飞机落地,我都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四年会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年之一。

刚下飞机,迎接我们的就是灼人的热浪,以及第一次踏足全英文环境的惶恐。樟宜机场又是出了名的豪华宽敞,那时候真有一种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只觉得目眩神迷。有学长和老师来机场迎接我们,但一路上我因为害羞和劳累基本都没怎么说话,只想着到了宿舍赶紧睡一觉。宿舍里没有空调,行李里也装不下凉席,于是在新加坡的第一个晚上给我留下的记忆就是摊平在床上仿佛一块要被蒸熟的排骨。

接下来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先是两个月的英语课(新加坡是1月开学,所以我们11月上坡之后先补英语),从一开始的100%听不懂到开学前的70%听不懂,再到sec 3下半年能听懂老师讲的80%的内容,能和同学比较顺畅地交流,这之间酸甜苦辣也不少。我还记得当时买了不少书,比如新东方的绿宝书和语法书,结果到我JC毕业的时候都没怎么翻开过,全部送人了事...遭受同样命运的还有不少我从国内带来的奥赛教材,毕竟在拿了好几个certificate of participation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己不是搞竞赛的料。

我的初中对口的新加坡学校是华中,所以很幸运我不用考O level,直接IP进华中JC。刚进JC,我就感受到了考大学的压力:国内以前的同班同学都开始高考了,而我却还在上高中。在JC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和“考一个好大学”相关:平时的school exams不能跪,CCA要有点成绩,要有这样那样的Olympiad,要做CIP...几乎是脚不沾地地忙。JC里我考进了Special programme,同班同学都是大神,peer pressure也非常大。但回想在新加坡的四年,或许是因为语言不再是障碍,JC的两年显然是比前两年更加色彩斑斓的: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吃到了很多好吃的——当最常吃到的食物来自boarding school canteen的时候,基本上其他任何东西都是好吃的...

JC2的后半年基本被mug和application占满了,每天一睁眼想到的都是今天要改的essay和要刷的TYS。现在回想一下,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我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高强度的脑力活动,毕竟我现在看半小时notes就走神,不然也不会来写这个答案了。

考完A level就是接近一年的假期了。虽然在放假前我雄心勃勃地列了很多要做的事情,但因为一些变故和懒,基本都没有实现。放假不久,我就接到了英国学校的offer,但那时候为了抓住那一丝拿到FA去美国免费读大学的希望我还是继续写了很久的essay,填了一万张表。我想那个时候的我潜意识里也是知道HYP这种级别的学校基本是没戏的,但就是不愿意放弃。当rejection一封接一封地送到邮箱里的时候,我反而悄悄松了一口气。

2016年的秋天,我又一次拖着两个箱子登上了飞机,犹如一个轮回——但这一次是向北。在希思罗机场,我不再像15岁时的自己一样惶恐与惊讶,甚至还能吐槽这老牌帝国主义的机场看起来有点破旧。抵达宿舍的第一个晚上,我也没有像在新加坡的第一个晚上一样想家,而是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第二天笃定地自己办理了各种手续。记得曾经看到某个SM1同学的话:我们的大学生活在15岁就开始了,深以为然。

现在英国时间是深夜,我坐在剑桥的宿舍里用手机写下这个答案。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学期就像一列狂飙的火车,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得太快,来不及细细体味就结束了。我深知自己的脑子比不上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伟人好用,但也希望接下来接近四年的大学生涯能像在新加坡一样精彩吧。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荣叶胜

2014年末以SM1奖学金得主身份上坡。

在坡第一年并不适应。成绩接近完美有什么用,内里逐渐在重压和孤独之下崩溃。暴食症,抑郁,自残,自杀倾向,终于在中四年初被迫休学回家。新加坡对奖学金得主的完美主义要求对于十五岁的我来说,太致命。

休学的日子里捡起辩论。逐渐一步一步跋涉,快要离开泥潭边缘。有了良师益友帮助我,也开始吃情绪稳定剂。心里也一直很想回到新加坡circuit辩论,以及继续学业。

现在人在坡等待心理医生评估和MOE批准,届时才可以拿回奖学金复学。依然心比天高。依然在续写这个变得艰难的故事。依然在疲惫和混乱中坚持活着。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斗争可以见光,有一天我和我的缺憾可以一起被接受(而不是MOE和学校想当然提的完美要求。)

我有爱我的家人,支持我的朋友。活着很累很累,但是我还有好高好远的梦想啊,怎么能不活着去试试。

我想我的故事不是孤例。我知道很多SM1在坡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Seriously, seek help. 事情往往不会自动好起来。建立一个support structure,不要怕见光埋在心里。就算你不像我一样玩脱,它也会腐蚀你的内心和性格。我爱你们。你们值得被关注。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宁菊

第一篇回答写我最熟悉的留学生活。09年来新加坡留学,当时才8/9岁,能说是很小一代的留学生。还记得当时父母听说朋友家的孩子在新加坡读的很不错,就很快决定把我也送出来。

我只能说小学时代的我挺招老师厌的。在中国读的市里最好的小学,最好的班。但我也不清楚是我太活泼还是爱讲话,老师总骂我上课爱讲话,还把我列在一个单独的小组里。现在想想自己那个时候还是太笨,早知道学聪明点,在老师看我的时候,闭紧嘴巴就好了,哈哈!小学挺大大咧咧的小孩,可能自己不怎么在意老师对我的态度吧。我当时挺乐观的。但是我父母就觉得老师把我和别人区开这种行为让他们难以接受,再说我其实成绩中上然后又喜欢英文,他们就决定把我送出来了。

其实我真的很感谢父母为我做出的这个决定。因为我知道若我还呆在中国的话,我肯定不会有像现在这样好的发展和前途。我觉得我最愧对的还是我妈。她放弃了工作,跟我爸两地分居,陪我到新加坡来读书真的很不容易。

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虽年纪小但志向很远大。记得刚来时,脑子里一天到晚就想着我要考新加坡最好的小学、中学,我不能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我是中国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来的新加坡,当时英文水平和新加坡本地小孩也比不了,就干脆先上了语言学校。语言学校在Somerset,我当时这么小就独自坐地铁和巴士上学去了(蛮佩服小时候的自己的 )。新加坡真的是非常的安全,绝对不需要担心拐卖孩子什么的。我其实觉得语言学校对我并没有多大帮助,就是去做做试卷,然后当时课还是跟初中甚至高中生在一个课堂一起上的。上了一会儿,我就停了。因为怕适应不了英文教学,我降了两级,从新加坡小学一年级开始上的。上的学校是很差的邻里中学。我也不知道是我适应能力强还是课程简单,我大概几个月后就可以完全和老师同学用英文交流了。我想年龄小,适应得快吧。其他科目如数学什么也很简单,所以我就决定去跳级了。我跳过了二年级,直接上的三年级,然后也转学转到了一个比之前更好的邻里小学。庆幸的是,我很快就融入了我的新学校,而在新学校我也体验到了一点竞争的压力吧。在年底,我考了班级第一。然后当时自己挺有野心的,就决定尝试转学去新加坡排名前10的顶尖的小学。

我虽然成绩够格,但是身份不行。一般新加坡顶尖的小学是连新加坡人都很难进的,更别说我这个外国学生了。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父母就去那个小学递交申请,没想到那里的一个接待人知道我的身份后,看都不看我的简历就说:“不可能” (所以新加坡其实是有歧视的)我父母和我就在学校招生办公室外等校长,等了大概2个小时,招生主任看我们这么坚持,才勉强给我了一个面试的机会。就这样我在面试后进了我最想进的小学。

好学校没有对比是真的不知道啊!刚进去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差的班(不是A班),但其实已经能看出竞争力了。学生明显比邻里小学的学生要更努力,更聪明。所以我一开始有点突然紧张起来,但是后来五六年级,我保持好成绩并分到好班,然后在小学毕业之前,拿了全班前三。

因为在小学最后的这个学校受的教育非常好,老师也很棒的原因,我靠自己努力在PSLE(全国小学毕业考试)考到了新加坡第一的女中。现在还在读女中的我只能奉劝所有小学生,PSLE一定要考好啊!顶尖中学的生活真的能提高你多方面的能力啊!还有就是顶尖中学的机会真的非常多。而且很多活动,会对你以后高中甚至大学生活打好基础。像我现在就有参加科技竞赛还有音乐特选活动什么的,而这些科目在普通中学都是不教的。还有就是好的中学会提前锻炼你的阅读能力还有写作能力。我现在经常会要写论文,每个星期课堂上绝对少不了演讲和讨论。这些技能在未来都会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早点学,就早点master it。

相比其他留学生,我觉得我还是幸福的。至少我有妈妈在身边,但其实我妈根本就没时间管我。我四年级时,我妈就怀二胎,接着又有了第三个、第四个孩子。所以我觉得学业还是要学会自己打理,别依赖父母。有时依靠他们还不如靠自己(我现在都懒得和父母解释我参加的活动,因为有些活动他们更本就不懂)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