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什么呢?
嗨,没忙什么,瞎忙。
——这是我们惯用的对话模式。
在我们的认知体系里,如果一个人承认自己“闲”,那是价值观不正确的——你怎么可以闲呢?你得忙起来啊,忙起来才能赚到钱,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把家庭打理好,才能……
巴拉巴拉一大堆,总之,从农民到白领,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职场,每时每刻,我们都要用忙武装自己。
说穿了,好多时候,是伪装罢了。
大多数人是用忙,来掩饰或者淹没自己内心的焦虑。
因为稍微闲下来,就会觉得无所适从,没事做就会不自在,又或者若是不忙碌点什么,奔波点什么,会缺乏安全感,仿佛马上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未来一塌糊涂。
听上去很可笑,但的确是很多人的现状。
常说,张弛有度,才是真正优质的生活状态,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当我们把“忙”当做是评价标准的时候,就很难停下来了,否则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
我曾采访一个女演员,彼时二十多岁的她说,自己内心最焦虑和恐惧的是不断有新人涌现而出,所以自己接戏很多,不停地拍戏,想提升自己,要站稳脚跟,一年到头都没什么假期……
当时,我把这定义为“努力”,觉得她很拼。
几年之后的现在,她已年过三十,结婚生子,每年大概一两部作品的节奏,并不算多,不是很红但也不是无名小辈,偶尔看到她的采访,整个人好放松、好自然,特别美。
跟她同龄的另一个女演员,一直保持着“很努力、很忙碌”的状态,十年如一日拍各种古装剧,每年好几部作品,不很红但也不很差,只是每次出现在屏幕前都憔悴得让人心疼,三十岁的人,笑容像是五十岁一般沧桑。
努力没有错,忙碌也没错,但是穿上了焦虑的红舞鞋,停不下来,就是一个魔咒了。
音符
跟闺蜜喝茶聊天,谈到另外一个女同学,她评价说,“她看上去就特别慵懒,日子过得也很舒服自在。”
我跟她开玩笑:“只要条件允许,人人都可以慵懒啊。”
她想了想,觉得自己是很难达到这种状态的,因为自己对好多事情也很难放心,要亲力亲为的事情太多,慵懒不起来。
我想了想,这的确也是许多人的“通病”。
说到底,是焦虑感在作祟吧。
总要找点事情做,别人做事情总是觉得没谱,亦或者,总是要有控制力,心里才有安全感……我们的父母辈喜欢拼命赚钱存银行是这样,我们这代人喜欢拼命赚钱贷款买房也是这样。有个家还不够,还要有两套、三套、四五套。
电影里看到的伦敦和巴黎街头,永远都有人坐在那里悠闲地喝咖啡;在访问里听到的是,即便是结婚多年有儿有女的明星夫妻,也会定期约会,看电影看演出,孩子托付给保姆或者家人;在新西兰旅行时,晚上八九点找不到仍在开门的餐厅,周末很多店也都会停业;据说公共假期更是如此,大街小巷“萧条”得很,跟国内一到节日就变成“购物狂欢”相反,人们都回到家里去团聚过节日了……
慵懒,本来是一件挺简单的事。
周末睡到自然醒,喝杯咖啡,跟家人吃个午餐,或者跟朋友约个会,看场电影,喝个下午茶,晚餐去一家情调不错的餐厅就餐,去健身或者爬爬山,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发发呆,看看书,虚度两天时间,不好么?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无用之事”啊。所以,他们周末要用来加班,约客户,去上各种课程……他们说,当然啊,要赚钱,你以为人人都不用赚钱就能生活的很好嘛?
只可惜,很多人赚到了钱,生活也不好。
音符
到底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工作,为了什么而忙碌?
一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吧?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
一定是闲适的,舒服的,能让我们自在地感受到自己的,同时,还在我们消费能力之内的,是吗?
如果说,物质上的很多享受我们可能有些无法达到,可精神上的愉悦程度,却不是拿金钱来衡量的。
譬如,放下焦虑。
真正悠然而自在地体验生活中一些细小的美,去好好吃一顿饭,去看一场电影,去放下那些可忙可不忙的小事儿,沉浸在时间里,放空自己。
看梁实秋的书,他说有时候一个人,在书斋里点一炉香,看到烟直直地升上去,会生出一种寂寞的感觉,而这种寂寞能让自己感受到存在。
我是非常认可的。
偶尔一个人在家里喝茶,喝得沉浸其中,会有一种渺茫感,生出一种周围一切皆虚化,而我一个人独坐此处的寂寥感。
虽然是转瞬即逝的感觉,但我却非常喜欢。
没有烦恼、琐事、惆怅、焦虑,没有功利心,没有愁肠百结,也没有恩怨情仇,此刻的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哦,我竟是存在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此刻!
这样的时刻,真是难得,也让我看清我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们忙忙碌碌,是作为一个职场人,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妻子,作为社会人,那是我们的某些面目,却不是真正的我。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
人生很长,时光很短。
太忙的人容易浮躁,也容易投奔到焦虑的怀抱。
记得给自己一点点时间,闲下来,慢下来,享受一点寂寞,多一点自在。
学会享受闲适,享受一点寂寞,你才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