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参加起步公司,这事儿能行么?

有个机会回国参加一家起步公司。
现在是小鸟三两只,但是似乎决心不小,还有后台支持。
在考虑要不要去。
咱这在外头安逸惯了,一猛子扎下去,不知道是个机会还是个惘然。
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有经验的大虾们不妨给俺提个醒先。谢谢。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3 个回答

逄蓉

合伙人有几个?
股东太多了不好办事啊,散伙的几率比较高。
年轻的闯闯比较好啊。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农妹

人际关系阿,特别是后台硬的
要圆滑,办事才有效率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寿致璧

算是有点切身经验的想法
同意楼下说的,趁自己还不算老,多闯闯。Rather regret about what you did than what you did not。

这样想嘛:option 1,自己尝试创业,就算几年后真干不下去了,得到的经验是一笔财富,要回到新加坡或者去其他地方找份跟你自己现在这份工作差不多的不是太难的事。worst case是至少自己尝试过也不会损失太多。option 2,现在继续做工,几年后安家乐业了,牵挂多了,opportunity cost高了,反而冲劲少了。可能都不会去尝试了。

一些体会,想到什么写什么:

1.(国内的)后台,或者说关系

个人认为,在外待得久了的,这个是很缺乏的。那么多年,跟国内很多同学朋友都没有太紧密的联系了。所以,国内有一定关系的话,是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国内的商业环境,没有一些人际关系可能起步都难。具体是什么后台,什么关系,最好尽量弄清楚些先。

没有人是傻子,既然要借助别人的关系,那么一定要给别人创造价值(当然最好是创造win win situation,如果这个“价值”贬值到红包之类的就很没意思了)。否则,或者以后没关系可用,或者被人家呼来唤去。

真创造了价值的,别人会乐意帮你推荐或引见,这样人脉和reference都是良性循环积极增长,算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了。

2. 合作伙伴间的信任

其实这个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初次创业时,你和你的合作伙伴们打算做的,实际上花最多时间做的,和后来最给你们创造利润的,可能完全都不一样。如果合作伙伴间没有完全的信任,个人打个人的算盘,那就完了。首先你是怎样认识你的合作伙伴的,他们的人品和信任度怎样。一开始大家就要约束好,公司鼓励什么,禁止什么,哪些是通过大家讨论决定的,哪些是绝对不可以compromise的。

3. 看长期

不仅是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商业伙伴也是要有信任的。有怀疑就不要合作。要合作就要看长期的合作和发展。国内的环境很浮躁,只看短期利益的人太多太多。对于真正信任的商业伙伴,也不一定要报酬落进了口袋才开始动工。慢慢接触到做得很大的公司,很大的老板,才发现其实诚信最重要,都是简简单单老老实实做事的,小聪明一点没有。

4. 资金准备

能靠自己尽量靠自己。国内的创业成本相对很低(生活,办公室等等,当然差旅和应酬也不便宜,但是值得合作的商业伙伴是不会需要那么多工作时间外的应酬的),在新加坡一个月的薪水在国内可以活3-6个月。我们当时做好了2年不盈利的准备,且所有股东前2年没有工资,都吃自己的储蓄。每半年review公司的burning rate。后来我们很庆幸在要创业时的自信和激情下做了这个worse scenario的provision,因为在耗了大半年后,这个provision在心理上给了每个人很大的支持。这样下来,大家都更坚信我们能比别人走得更远。

如果有朋友说“加油吧,以后我来入股”,笑笑而过。我们以前都说过这话,自己经历了才知道。

风投什么的最好等他们来找你。还没做出点什么就不要去找风投。风投看团队重于看项目,看团队做成过什么重于看团队的certificates。

5. 心理准备

一方面要坚持。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有句话说是“当你说你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时候,你说的都是实话”。认为是正确的就坚持做下去。

另一方面要容忍。国内的生活和商业环境都比新加坡差挺多的。刚回去可能很多不适应。生活中的污染,噪音,广告,浮躁,攀比,官僚,商业中的应酬,客套,烟酒KTV,各种人情,等等。怎样不被localize成土鳖,又同时不让别人觉得格格不入,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6. 做high profile的事,赚有钱人的钱

7. 在新加坡训练出来的,工作效率和integrity都比国内好很多,这点不用担心自己的能力,但是可能需要担心别人的

先就想到这些。。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113 浏览
  • 费祥 提出于 2019-07-18 10:58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