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和其精英的思维方式在英才制度下有着怎么样的特点?

新加坡政府引以为傲的英才制度Meritocracy和精英制度elitism真的培养了具有深度思考,批判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的新加坡人吗? 现实中的新加坡…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2 个回答

钱娟

撇开对问题牵扯到的背景不谈直接谈结论都是耍流氓....

前提在于,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所涉及到的问题必定是多个维度的,从不同阶层的人的区分讨论,到逻辑,文化,语言能力,现实或者非现实的角度都能得到各自独立的不同结论,甚至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两个受过相当程度教育的个体之间的思考方式也几乎无法衡量。伟大的知乎曾经说过....试图用简单的道理来概括复杂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个人看来重要的是,所讨论的思考能力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如果单单提到教育,甚至语言类的学科比如英语/中文,考生所需要训练或学习的知识系统尽管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都不尽相同。不同的教育者,他们引导学生去学习的某种答题方式,都会涉及到特定的相关领域,特定的论证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在思维过程中的内部机理,而任何地方的学生无一不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似乎很难想象,知乎中常见的精辟讨巧的回答可以被某种教育体系所承认和推崇。这里正如 @有学霸心的学渣 所说,“但是,人家有GP的啊!对历史或许无知,因为人家根本不学啊!”,让一个从小受到中国教育的学生放在新加坡的考试体系中衡量他的思考能力,或反过来看,都很难触及到关键问题。一是教育者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本身的深度/广度,二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里的适应力,这都是不得不谈的问题。

对于教育者选择的教育内容,在这点上,新加坡和中国都有不可代替的特殊性。但我是“教育者永远以自身的利益为上”论者,这个结果就是人文类学科永远无法避免自身的目的性和主观性,以及不得不为经济发展做出让步的结果。在这点上,新加坡教育者面临的问题是自身国家的规模和多种族社会,那么在高收入群体中的社会凝聚力和政治正确就不得不说极为重要,比如目前一楼的匿名用户所说的“没有根,只是很随波逐流的生命力”这句话,我觉得是一个很贴切的概括。但中国的问题是在另一个角度的九亿农民,还有更复杂的近代思想和社会的动乱(以一百年前,六十年前和三十年前为节点),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多数舆论引导和人文教育的受众对象,实际上是我们城里人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接触到的社会群体。这一举动带来的后果也非常有趣,就是在一定接触之后的,颠覆性而又矛盾的思想,过早作用在(中上层阶级)受教育者身上对心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当然和本身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脱离关系)。所以说,中国人相比在很小的时候产生的对教育和社会本身的反思也是触目惊心的,造成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独特的清醒和入世,但是,这又是建立在背后范围更广的苦难之上,或是说,使绝大多数人无知的代价之上。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但无论如何这个时代都再也无法复制。

所以说,在实际上不同国家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的水平,都是以某种现实背景为目的出现的结果。在这点上,新加坡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对比美国还是中国的大多数/低收入人群在常识和理智上的缺乏,新加坡作为小国的优势都都让它在这点上体现的更好(比较地区:香港)。但是,在“相对受过一定教育”的群体中,新加坡本身作为一个社会构成和经济发展方式都十分特殊的国家(外来移民+多种族,而且需要对),使得这部分人过多的深度思考,都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如果画一个图表,横轴代表不同收入的人群,纵轴代表以减少不必要的思考和反思为目的的,“螺丝钉化”程度,那么它大概看起来会是这样。

让我插个嘴,在新加坡中学学习过的学生都会记得,social study的最后一章内容是对古威尼斯发展的实例分析,其中两个城市有着怎样的相似点,也是很明显的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都裕晓

可耻地匿了。这个回答基于个人印象所以主观性比较强没有代表性。想到点答点。1.我觉得新加坡人很大的一个特色是注重实用性,这个跟岛国本身很多限制有关,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号召大家学中文学母语,因为很喜欢中华文化和各族文化?不是只是为了看似平等以及说不定以后旅游业商业的机会更大。鼓励发展艺术?哦可能只是觉得陶冶情操逼格高。

2.Meritocracy未尝没有促成功利主义。这边初院的学生大部分选择的课程是数理化加经济……明显重理重利啊笑。

3.说真的在我跟很多新加坡人(暂时只限于学生)的交流中……思维的深度的确不敢恭维。看事情往往只能看到最表面的联系。而老一辈的人中很多人也为这个国家目前取得的成就洋洋自得。过得好就可以了阿,体面就可以了阿,国际名声好钱赚得多就可以了阿。

4.另外一个感受是,这是一个卡在中西方文化中间的国家。也就是,中不中,西不西的。哪一面都只是一半一半。

没有根,只是很随波逐流的生命力。

5.李光耀的前瞻性和才能对新加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他们在学校教育里很强调领导才能的培养,以及,呃,和爱国主义教育很类似的东西……

然而这些东西搞久了就容易成为口号和形式。领导的能力可以系统的培养,但说真的,领导之才不是随随便便哪个人就有。

然后是很强调个人一定要为社会做贡献,SG50仿佛都还在隐约提醒大家大家不努力接棒的话新加坡可能药丸哟。

还是在不断强调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和他获取社会认可的重要性。

6.新加坡教育里的确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部分,比如GP&KI.但逻辑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至少我的学校在这方面略呵呵。在注重实用,注重考试成绩的大方向下,学生们还是被引导着要产出答案,而不是有价值的思维。但不能否认在我看过的RI作文里写作能力和知识量还有议论方法都很厉害的大神还是很多的……然而问题又出现了这是精英教育的成果并不普及。

7.有一些留美回来的学长学姐(新加坡人)表示……a star做research的人都好死板哈哈哈哈。不是亲身体验不予评论。

8.答主本身在坡也学了一门文科,比起历史地理这种好歹也是有些实用性的……我学了英文文学哈哈哈哈哈哈哈。可能因为教课老师比较嗨,课堂气氛比较自由,然而深刻思考……sigh.

以及不知道有没有在坡学art的小伙伴来解答一下。为什么我觉得每个有AEP的学校摆出来的那些画画风都很相似?并不了解绘画,只是觉得色彩选择和取材一些方面比较类似。妄言了,求教。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君启

一个小国仅50年就搞出这么高的人均GDP,这个国家能深度思考的人再少,其能量也是巨大的。平民?读过李光耀的书的人都知道,平民是什么。在新加坡,大部分人不需要“深度思考”这一技能。神马国内经济环境,地区国际局势,世界权力体系,宇宙丛林法则,这些都不需要你们考虑,只要按部就班的读书,上班,变老,政府就会给你安排好稳稳地幸福。对于资质平庸本来就不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大部分民众来说,这样的社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乌托邦式的社会,但是对来自另一个体系的精英,则是残酷的。新加坡大量引进外国的奖学金生,待遇不可谓不优厚,但是多数的奖学金生都只能选择工程类和科学类专业,商法医鲜有人有机会涉及。读书时奖学金生无遗是学霸式的存在,聪明的每个学期读两个礼拜考试都能pass。这样的优越能力完全不是意外,若把人分为满分5分的个个档次,5分的奖学金生被分去多是4分的人读的专业,田忌赛马式的策略怎么可能不出众?那么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通常只有收入最优的几个行业才能吸引精英人才,但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商法医这几个行业,还有很多行业需要优秀的人才去填补和发展。这些被引进的奖学金生就是这些行业最终的新鲜血液。只要一开始工作,就各种引诱你拿永居,拿公民,很快买下组屋,生下孩子,生活无忧无虑,还需要什么深度思考?有份工作有套房子,一切都会有的。而坡人中真正优秀的精英,除了来钱快的那几个行业,都被优厚的退休待遇吸引进了政府。具跳入政府部门的朋友说,政府内部的人,死板,怕输,但真的个个聪明,“点子一说就明白”。

所以,当你身在新加坡,觉得什么周围的人都没什么深度思考的能力,能力也比你更差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有优越感,你不过是被政府坑了的一颗棋子,被放在了比你的价值更low的地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茅逸

写一个政治不太正确的答案吧。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不管是新加坡还是英美,还是我国。前面有答案把新加坡学生和英美名校的学生比,然而那些英美名校的学生才占社会的几成?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莫艺旭

题主改问题了,之前那个“新加坡人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吗”什么鬼……

给一个种族,群体暴力的贴上标签才是最肤浅,最没有深度思考的表现。

看到题主被骂了,改了题目,I shall give my 2 cents,浅浅地讲讲我的看法。

题外话: 这是我在知乎上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的讨论之一,从决定“深度思考”定义开始,又有两方阵营在评论中撕逼,看得我意犹未尽。这才是真正的知乎啊。 ——————————————————

既然题主问了“新加坡的英才制度下的思考方式”有什么“特点”,那我以自己的经验简单的总结一下。

先讲讲新加坡的英才制度。十二年的大学前教育(Pre University Education)中有着很多的过滤网(filters),小三的GEP,小五的分班,小六的会考,中二的分班,中四的O水准,JC的A水准。新加坡的这一套教育方式,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完成了社会阶层的分配。十二年过后,最好的学生上最好的学校,有着最好的机会,分配到了最多的资源,这就是精英制度。

所以,这对坡人的思考方式有什么影响呢?

从精英的角度来看:1. 实用主义盛行。想要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路更好走。数理化不仅可以拿高分,将来在大学中可选的专业也很多,所以在JC大都选的是理科。2. 应试多过理解。我很多同学分析以往考卷的时间多过复习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家看的都是成绩。即使你有无数个CCA的奖牌,Leadership,没有成绩这把万能的钥匙打开大门也没用。所以,至少在顶尖的学校里,应试思维还是很盛行的。3. 和社会严重脱节。这点我在NS所有体会,以前跟别人聊天说“这个奖学金,那个常春藤”大家都行以为常。现在和一群其他JC的和Poly的人在一起,以同样的口吻讲同样的内容会被群殴的。所以像Elitist这样的词语在这里会这么敏感。这也造成了坡人中有一定的阶级裂缝,甚至可以说仇视。

讲讲好的吧。

1. 多元化的教育。应试不一定代表高分低能。在新加坡想要出人头地,不只要成绩好,更要在CCA,Leadership,CIP方面也要有着可观的贡献。这也培养了无数个多才多艺的学生。2. 最好的人都进了公共服务。新加坡这个教育制度严格来说更像Aristocracy,经过了多年的教育筛选了最优秀的人来作为国家未来的领导。

——————————————————

题外话:在评论区看到了有人说新加坡的精英都拿奖学金出国了,只有不行的才留在NUS/NTU………我只想问这种崇洋媚外的想法到底是哪里来的。讲讲我身边吧,我那一届RJC一千三百人,出国的人有两百到三百,那剩下的一千人都是“不行的”吗?奖学金就那几个位置,那剩下的精英难道就为了那个面子得去银行借几十万出国?

讲讲自身和周边朋友的经历吧。

自己,A水准满分,明年NUS数学系,NUS奖学金,加上USP。同学YF,IMO金牌,数学常年满分,A水准满分,NUS医学系。同学Cornelius,Biomedical Olympics银牌,NUS法律系。同学Sophia,Biomedical Olympics 金牌,NTU医学系。同学Shane,数学在预考全年级第一,NUS机械工程。…………And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你知道为什么拿了政府奖学金都出国了吗?因为新加坡本地的学费(和国外相比之下)很便宜。既然奖学金都对自己大学的各种费用全包了,为什么不选贵一点的呢?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仲烁宝

最新更 : 个人认为,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搞懂一个问题,既然大家在我多次更改问题,多次推荐答案后都对问题所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那我认为某些答主没有必要再继续搬出针对【修改前】的问题的 “逻辑” “思路” “定义” 这类为了装逼而存在的文字游戏,也请不要再恶意揣测我答题的目的,没你们想得那么黑暗。知乎是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不是为了撕逼炫技的,更没有必要有那么浓的火药味,大家读的懂,学到东西就好,包括我也是,一直在诸位的答案里学习,没必要纠结这些有的没的。我从不会像某些答主一样为了防止撕逼提早 “预防性拉黑”,但是我也不乐意浪费时间和各位 王者嘴 逻辑帝 玩文字游戏。仍然接受并感激任何有道理的答案和意见。

——————————

感谢各位大神的监督和指导,在下初来乍到确实有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一开始提的问题确实荒谬可笑,但是征求诸位意见后多次修改,相信大家都懂我的意思,个人觉得已没有必要深究其定义和逻辑。强烈建议那么多答案大家都能互相辩证地看待,以得到最满意的答案。

——————————

@邻屋拾皂 答案中对深度思考的解读说得很好,希望点进来这个答案的再点出去先去看看那个。

——————————

引用此答案中的一个很棒的评论 @金聪 : 新加坡的社会风气崇尚实用主义,这本身不错,而且在历史上也成功取得了早期的快速经济增长以跻身发达国家。但是新加坡的将来其实并不明朗,政府明白人才是第一资源,但事实上教育体制一直在培养螺丝钉。近几年政府常常提起STEP作为人才发展方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停滞不前的。一味的实用主义有可能扼杀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据我观察新加坡的创业风气并不浓,敢于怀揣理想主义精神走不同寻常之路人是少数。如果人人循规蹈矩,丧失思辨、创新之心,对国家前景真是不利。因此,我也认同,语言、文史哲应该是精英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新加坡教育体制应该改革的地方。

—————————— 接下来为正文

首先开头致敬与缅怀我尊重的李光耀先生

差不多十年前,新加坡著名的黄淑敏事件,这个当年只有十八岁的小姑娘在博客上公然攻击另一位博主 “ 从我这个鸟都不鸟你的精英面前滚开 pls, get out of my uncaring elite face ” , 由于她本人出自新加坡最顶级的莱佛士初级学院,其父又是执政党PAP的成员,一时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她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争议较少的经济民生问题,搞成了精英与平民之争,她全文章的大意我是赞同的,只是文章的口气和出发点值得注意。“精英(elite)” 一词在新加坡是非常敏感的,但是新加坡政府从来都毫不避讳地声明自己是Meritocracy——精英政府——而不是西式的民主政治。

  我本身不认为精英政治本身有什么问题;事实上,跟以权力博弈为主的民主政治比较起来,精英政治恐怕更具有优势,未尝不是一个更好、更适合亚洲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政治体制,而且中国在很多方面看起来也正在尝试走这样一条道路。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加坡的所谓 “统治精英”们,是否真的有能力、有智慧来担当起管理国家的重任?当然,新加坡过去40年的例子似乎证明,这群统治精英确实是有能力、有远见地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城市国家。然而,在我亲身的体验中却又发现,我所接触到的多数新加坡人,却不那么出色。新加坡精英,虽然拥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却缺少对人和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重视,这一感受在我接触到更多英国学生后尤其突出。

  两个国家同龄的年轻人,同样是在最顶尖的学府,知识水平、见识却参差不齐。英国学生们对于历史、政治与不同的文化,总是有着令人钦佩的见解,而且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见解深刻。相比之下,大部分新加坡学生对于政治时事等的看法,就相当肤浅,对于历史的无知更是瞠目结舌。

  很多新加坡同学赞叹我的英文写作能力,惊讶于为何一个从中学才开始正正经经学习英语的人,能够写出比他们还要好的文章。其实对于语言的掌握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好的文章,大部分是好在它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如果作者没有深刻的思想,没有思考的能力,再美丽的词句也无法掩盖文章的空泛与薄弱。

  而这种思考能力——特别是独立的有探索性的思考能力——正是大多数新加坡人,包括所谓的 “统治精英” 们所缺乏的。

  新加坡的学校严重偏科,从小就强调理科的教育,而文科教育却完全忽视。新加坡的中学历史课本肤浅得可怕——整整两年花在介绍新加坡本身100多年的历史,一年时间简略地谈一谈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历史,而少部分决定在最后一年选修历史的同学,则再学一些一战以后的现代史。更可笑的是,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传授解题的技巧上,而不是历史事件本身和相关的讨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只是应付考试的机器,而无法养成思考的能力,亦或是没有时间深究问题的根本。

  到了初级学院,学生们开始分理科与文科班。90%的学生选择的是理科,而剩余选择文科的学生中,又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由于理科的入学门槛比较高,无奈选择文科的。如此地轻视人文教育,只能严重阻碍新加坡的长远发展。

  毫无疑问,当一个落后国家需要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时,科学技术非常重要,一群优秀的科技人才能够脚踏实地地推动国家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为新加坡在80年代的电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科学方面的发展,至少在起步阶段,其实是相对容易的;大部分的科学研究都有定论,或者能够通过经验及理性推论得到验证,并能够很轻易地模仿。相较之下,人文学科却要培养学生更多方面的能力,所有涉及到人类本身,而不仅仅是客观的外部世界的学科,都往往没有定论,而且无法简单地模仿。在西方国家能够成功实践的制度,照搬到东方国家来,往往失败;但是在美国能够运行的一套计算机系统,带到哪里都能够行得通。科学的简单,就在于其有限的变数;而人文学科的困难,就在于它所依托的世界,可变的因素太多。

  过分强调理科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们能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理性思考不只是抽象地从几个变量推导出最终的结果——这是计算机都可以做到的事。

  好的思考者,需要有能力识辨、判别由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中各种细小的因素、变化,然后再考虑出结果。严密的思考,重要的是在于熟悉社会变化,熟悉人群的想法、意志,而不是那个推导的过程。人文教育就是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周密有广度地思考,通过让我们熟悉人类过往的发展历程,熟悉其他思想家的思考方式,熟悉当前社会的运作模式,来掌握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因此,拥有完整的人文教育就是让一个人养成独立的见解与人格;而光注重科学的教育,本质上与教一个人一项具体的手艺、技能,没有什么两样。一个医生或许地位崇高,收入不菲,但如果他只会帮人看病治病,有再多的医学知识,本质上也与一个出色的汽车修理工没什么不同——他们说到底都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工具而已——完成特定的工作,却无法思考。

  新加坡的学校教育,恰恰就是培养了大批这样的所谓 “精英”,能够服从指示,能够当社会的 “螺丝钉”,却没有养成思考的能力。

  当然,我从不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一个人教育的全部,但是显然在新加坡,极少有人会在课堂之外培养自己的个性发展。他们关心的东西很少涉及游戏、娱乐以外的内容,对于地区内的几个大国——中国、日本、印度的了解少得可怜,甚至可怕,更别谈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了。

  然而真正的精英却是要关怀人文的,是远远不满足于考到10个A1,或者什么奖学金的。他们的教育绝非是功利的,却是广泛的甚至有点空泛的——看看美国常春藤的本科课程,看看英国精英高中的文化课和各类讲座,这才是培育真正的精英。翻开学校的校刊,前几篇 “Feature” 永远是关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教育、经济、文化、书评等等……这样的内容,无论如何都无法在新加坡的中学校刊上读到。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谢广姬

在我看起来,要做到深入思考至少要有两方面的能力,1.足够强大的逻辑推理和思辨的能力2.足够丰富的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新加坡的精英群体在第一点上做的很好。这和教育课程的设置密不可分。可是对于第二点,我只能说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近乎贫瘠。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具有框架的知识体系,碎片化的信息无法利用,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够用就行了。以结果和目的为导向。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如果你不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做research,他就只能非常浅显和片面的去理解和回答。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闻波

实名制反对高票答案。 @姬船长看着我满腔呵呵以下我都拿RI来做反驳,因为RI是新加坡的top3%。当然还有HCI,VJC,ACSI这些top schoool,可以自动带入。熟悉新加坡的都知道他们吧。

利益相关:我中学班上40%的都跑去了RI和HCI,剩下的都去了其他高校。她们没有深度思考,你逗我?英文课上撕逼Stem cell research的泼妇们是什么?

知识水平和见识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我已经无力吐槽你了。原来知识只是限于历史,政治和文化????文科类RI的或许会被秒杀,但是理科类完爆英国学生!因为RI基本上都是理科生啊,一般都是3个理科加一个经济。但是,人家有GP的啊!对历史或许无知,因为人家根本不学啊!坚决不同意,新加坡学生对于政治时事等的看法,就相当肤浅,你肯定没看过KSBull(RI的作文选)。你分的清,深度思考能力和知道的多的区别吗??

我没看过你的文章,所以不评论,或许真的很好。你说的是记叙文吗?JC写的文章好像都没有靠美丽的词句拿分的。而且完全不同意,言的掌握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关键,没有语言掌控力是要不及格的节奏啊,你根本无法把你的完整想法写出来,谈何成为好文章??最后一句又让我怀疑了一次,你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是有差距的!

你真的以为医生就只是看病治病??你以为每一个病都是一样的特征?一样的状况?一样的解决方案?你真的天真的以为医生不需要思考?医生的工作是特定的???竟然把医生和修车工比~~~ I am Angry!(此处省略1000字人身攻击)

新加坡的精英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是很强大的!很大程度上是课程的要求。在JC的GP,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系统化训练。例如如何取材,检验材料的可靠程度,如何构架一个逻辑性强的理论,如何论证如何给论据。没有正反方面的分析就是不及格的节奏,如果没有分析更是勉强及格。文章越有深度,分数越高,例子越广内容分数越高。为了高分,很多人会去广阅博览。。。当然内容也有偏科,有些人喜欢(science & tech),有些人喜欢(education),有些人喜欢(culture),还有些人偏爱(environment)。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哲学和历史啊!文科不仅是政治撕逼啊!

是否带有足够的社会人文关怀?

答:没有。新加坡人的深度思考,批判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是靠meritocracy培养的,而是教育制度,考试体系!!!!每个人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些能力,算数能力,每个人都有,只是厉害与否。但是在新加坡,只有少数能有说掌握好了这些思考能力。而这些少数,往往是在Meritocracy被筛选出来的精英,而非街上的普通人。当然当精英聚在一起讨论(撕逼)的时候是很可怕的。就像知乎2个大V在撕逼一样,越挖越深,这就造成了精英和普通人的思想差距了,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思想变得平庸,而精英和精英则具备这些思维能力。

答:新加坡更忽略历史,因为没有历史。新加坡更忽略文化,因为没有文化。所以怎么样了呢?就变成思考的内容不一样了。人家政治精英是深度思考如何赚小钱钱,如何发展国家,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到底民主好还是特色主义好,到底怎么和日本抢钓鱼岛。新加坡很有钱,很平静,没有大的历史包袱,没有大国梦。在世界上,完全无话语权,只能接受。所以人家想的都是很实际很实际的东西。

因为不懂啥是人文关怀,还特地去百度了一下。看了百度解释,也没懂,又去知乎走了一遍。我问了,群里的人,他们说Compassion。精英制度下,有没有compassion呢?compassion其实和深度思考木有关系啊!!!!精英制度下,只有精英才能成为为MP。每个MP当MP之前都会在基层服务多年,MP之后会升为部长,最后成为总理。MP是知道基层的情况的,但是,能否真的感同身受,平衡各方面需求是另外一个议题。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谢璐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看题主认为“深度”思考都有哪些特质:

深度思考是一种群体的能力吗?不,深度思考仅仅是一些杰出个体的表现(individual perfomances)。

-能力:抽象,内隐,无法测量,只能用表现侧面评估

-表现:具体,外显,可以测量,用来评估能力的指标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最好的一次表现”来代替能力。举个例子,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智商就是一个人的智力。然而智商分数无非是你在某次标准化测试中的表现,它仅仅是一个指标(indicator)。 如果你连续做5次智商测试,很可能会得到五个不同但相差不大的分数,比如131,133,134,137和139。你的智力作为一种能力并没有改变,不同的仅仅是(这种能力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一国民众的智力通常体现于社会智力,而社会智力的上限永远由少数杰出思想家决定。

法国:

罗曼·罗兰,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阿尔贝·加缪,米歇尔·福柯,爱米尔·涂尔干,罗兰·巴特,梅洛·庞蒂……

英国:

维特根斯坦,伯兰特·罗素,尤尔根·哈贝马斯,萧伯纳,乔治·奥威尔……

美国:

约翰·罗尔斯,塞缪尔·亨廷顿,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诺姆·乔姆斯基,法兰西斯·福山……

中国:

鲁迅,王小波,季羡林,费孝通,杨绛,钱钟书,梁启超,康有为,李鸿章,孙中山,蔡元培……

全是近现代和当代思想家。以上仅列举一二。然而:

新加坡?

……(尴尬的沉默)

所以,什么才是正确的问题?

为什么新加坡没有出现著名近代思想家(好让题主相信新加坡的社会环境/制度可以持续产出能深度思考的个人)?

答案:

1.人口基数极小(540万),中国的1/260,不到中国一个市。天才的培养不仅靠培养,更靠概率和基因。

2.建国历史极短(50年),美国的1/5,或者毋宁说几乎没有近代史。仅有的历史大半是在战乱和贫困中度过的。

人口如此之小,观察时间又如此之短,题主这般比较,实在是有失公允呀。

最后送给题主一句话: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欧光

题目被改了。原题是“新加坡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吗?”呵呵打了一个下午的答案【手动再见

---------长长长长文预警【都退后我要开始装逼了】---------

坡县JC在校生一枚。

先声明,我对于meritocracy和elitism的理解并没有其他个别答主那么深刻,所以这一点原谅我无法做任何详解。对现实中的新加坡人和那些来自文化沉淀丰厚的国家的人在思考方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思考方式和思考能力是两码事,故这里不做回答。我只是针对““新加坡人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吗?”这个问题给出我个人的主观答案。

我的回答是,有的人有一定的深度思考能力,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有人说你这不废话么。可是这是事实。而一切不基于事实的回答,我认为都是耍流氓。

题主并没有告诉我们他认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也就导致我们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阐述,不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人文思考能力,都是我们自己对“深度思考能力”的理解。同样的,我的回答也将基于我对“深度思考”的定义——

我所认为的深度思考,是指针对某一课题(知识领域,专业,whatever)纵深的挖掘,从表层现象能够一层一层剖析下去,直到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与内核。这种思考能力不仅仅包括人文科学对人与社会的认识与反思,也同样包括数理学科对于知识的深层解析(能够举一反三等等)。而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奢侈品。对,奢侈品。真正的深度思考能力,不仅仅需要对知识浓厚的兴趣(没兴趣谁思考啊),也需要足够强大的学习能力来进行知识储备(不然你思考个啥),更需要的是时间,精力,甚至视野(比如当我在绞尽脑汁写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国内的基友们大概在绞尽脑汁的刷题)。我认为少了哪个,都不算是真正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逼装完了(滚),认真答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规中矩的坡县JC,没有RI和ACJC那么高大上(关于我为啥提ACJC一会儿解释)。我的朋友圈里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特别高大上的确实是个例。我也确实在短期内接触过一些在我看来有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的新加坡人,但我所接触的大部分新加坡人,并不具备我上面提到的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圈子里的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是在JC里认识的(我从私立学校升上来,没读政府中学)通过Olevel考试升学进入JC的,所以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新加坡人——出身平平,单纯(真事儿)且务实(我们学校Arts stream人少得可怜)。

这些人,并不具备深度思考能力。【浓厚兴趣】他们只是为了学而学。我加入学校的talent management项目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将来想学什么专业为什么的时候,旁边101 (最好的班)的男生选手脱口而出说他将来要学medicine(坡县最受欢迎的专业),老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好像是类似于“我爸希望我学这个”。老师又问他他自己最想学什么,他支支吾吾什么都说不上来。我身边大部分的新加坡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讽刺的是,他们却非常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学习能力】Olevel考试本身就是应试性质非常强的一门考试,它所筛选的是具备足够应试能力的人(我学的时候老师真的说了你把课本里该背的都背了就能拿A)。然而我并不否认Olevel高分的人中不乏大神,而这种应试能力到了Alevel考试的时候也可能会转为学习能力(毕竟不是死背课本就能考好Alevel)。所以这一条就勉强算fulfill了吧。【时间/精力/视野】我们学校是出了名的mugger学校,就是大家几乎都是那学习当饭吃的那种。在这种巨大压力下,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每天思考的最严重的事情大概就是“三顿饭吃什么”“sia lah (天啦撸)老师怎么留这么多作业”“卧槽卧槽我考试又挂了”,除了考纲里的东西几乎没什么时间精力去思考类似于“ISIS彻底消失会对国际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这种问题,考试都不及格也没什么心思去发现“更大的世界”。加上这些同学的家庭环境和生活圈子并不具备能力来提供给他们一个平台来拓展视野,他们肩上的社会压力也让他们无法鼓足勇气去追寻自己真正喜欢想要探寻的东西(如果有)。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把GP搬出来。但说实话,其他学校我不知道,但在我们学校GP这种东西能写好的人,要么是非常听话的人,要么是非常不听话的人。前者只要跟着老师走,老老实实积累例子多写多练套模板,最最起码不会挂科;后者要么是自带华丽语言加持的幸运儿,要么是对于人文社科这方面有着无比浓厚兴趣的大神,否则两者中间都挂得很惨。

接下来说我认识的另一撮人。对,就是一撮。我今年有幸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公益组织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一场Symposium,简单说就是文学沙龙,几个哥伦比亚的学生来带我们一群对古典文学有兴趣的人研读一些哲学著作的选段(《蒙恬随笔》《论语》《第二性》等等)。参加活动需要填写申请,包括阐述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和对人文科学的理解,以及针对一小段柏拉图的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是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个机会的,除了加上我一共三个中国人,与会的人都来自ACJC或者ACSI。坡县小伙伴或许知道,这两所学校都是坡县知名的土豪私立学校,也就是说有脑子不够,还要有钱才能进。活动之前,我自认为新加坡人应该都是重理轻文,应该也说不出啥来吧。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一开始大家还都没进入状态,组长抛一个问题基本上就是石沉大海。但到了后期,许多人的能力开始凸显,或者是提出很尖刻的质疑,或者是针对某一个观点能够进行相当详尽的分析。尽管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主观性很强,但是到需要联系现今社会进行讨论的时候也没人含糊。虽然观点的深度和相关性有待商榷,但是在时间限制下(两次session间隔最多四天)能够挖掘出这些艰深作品背后的些许,已经非常让我敬佩。

这些人,我觉得是具备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的。【浓厚兴趣】我在沙龙认识的人,在第一次活动的破冰环节时,一水儿地表明自己要学的是人文学科。在新加坡的大环境和社会构成下来看,人文学科真的没什么卵用,而我也还没听过家长逼自己孩子学古典文学专业的。能参加这个沙龙,本身就是对文学有一定兴趣的人,否则不是强制性的话,谁愿意每天花时间啃那些饶舌的英文。【学习能力】ACSI走的是IB课程,也就是说不单单考你的应试能力,还要让你选课题泡图书馆写论文写论文写论文,没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真的很难应付。我在沙龙的时候看到ACians阅读材料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和问题,而我的阅读材料基本是空白……因为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能问的……【时间/精力/视野】这里着重说一下视野。ACians的家庭环境和圈子基本都比较优质,相对来说也会得到比较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比赛,游学,etc.)来开拓视野,与志同道合的人的思维碰撞,从中积累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和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按我对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定义而言,新加坡人大部分是并不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具备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现在的新加坡,就像一个穷人忽然真的凭自己的努力成了富翁,然而富得太快,穷怕了,骨子里的那些穷人意识还没有完全戒掉,怕哪天不努力会失去现在得来的一切,于是不断提醒自己不能放松,不能享乐,要节约,同时努力模仿那些已经成了千万富翁的前辈。真正的深度思考能力,对于主观客观因素要求都很高。而真正具备我理解的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我现在还没有遇到。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新加坡就没有这样的人。只能说明我还不够牛逼到能认识这样的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1419 浏览
  • 闻坚 提出于 2017-09-25 09:07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