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22点左右的李光耀病逝乌龙报道,可能算是中国新闻史的一次大乌龙。只是因为一则国外推特用户上传的“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通告截图”,宣告李光耀老人家的病逝。中国的许多主流媒体迅速做出了反应,大面积传播,有的网站甚至赶出了专题,曰:“一个时代的终结”。
甚至有媒体,直接报道人家父子一起去世。惨不忍睹。李显龙明明是李光耀之子….
接下来,特别的反转和让人哭笑不得!
这则病逝的消息被证明是误报。新加坡政府辟谣,假消息竟然来自一个假冒网页。随后被打脸的这些媒体们又一次反应迅速,纷纷作出了道歉。还没到三十分钟,历史性的反转,也让被压着许久的纸媒终于抓住一次可以嘲笑网媒的机会了。“让你丫抢时效。”
不是只有央视和国内网媒中招,CNN这样的新闻领导者亦同样中招(貌似CNN之前还给贝利报丧了~)
这则大新闻叫“李光耀没有死”
“难道真的就这么着急,容不得二十分钟去证实下一国领导人之死?新闻竞争之激烈,网媒之匆忙可见一斑,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在过去,二十五分钟时 间,连假新闻的展开与传播都不够,但现在,从假新闻出炉,到广泛传播,到辟谣,到辟谣形成大新闻,整个过程,不过二十五分钟,全套完成。
微博被刷屏,朋友圈被刷屏,这边已经辟谣“李光耀没死”,那边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纪念李光耀”的文章还在陆续发出,人人都是新闻捕手,人人都是新闻推手。”
其实作为公众人物,在病危时提前准备好相关内容是媒体人应该会第一时间做的。很多新闻、专题其实早就做好了,就等结果的一刻。所以对于很多人骂媒体记者“盼着死”这是不对的。但为什么不能在发布的时候进行真实性的考察?想起了《新闻编辑室》第一季中里的那段精彩的场对话,“他是人,只有医生能宣布他死亡,新闻不能。”
很有趣的是,我在搜索相关微博评论的时候,看到了彭浩翔(对,就是那个拍志明春娇、撒娇女人的香港导演)转发了媒体辟谣李光耀相关微博的消息,很感叹。
于是我又搜了下,发现这位导演的感叹是有原因的,详细见以下贴出的知乎的相关提问回答,不多做复述。
彭浩翔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 - 彭浩翔
看到这,很是感叹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意去查证,就会去转发相关信息呢?一篇发表在《新闻晨报》(作者:知风)的观点,也许大概可能可以说明:
微信是一款主打熟人社交的产品,在微信中对于无论是好友还是公众账号的关注,都基于信任心理,因此谣言更容易被相信,也更具隐蔽性和蛊惑性。“随手刷微 信”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习惯,朋友圈便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上。因此,对微信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 为何微信朋友圈散播谣言等有害信息的行为会愈演愈烈,几乎成了谣言的孳生地?从硬件而言,这是一种迅捷而低成本的交流和传播方式;从市场需求上说,这可
以通过虚拟的网络社会,满足各种现实社会的利益需求。微信传播,不但比现实社会的信息交流速度快、影响力大,而且可以规避现实社会各种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 约。 客观地说,微信朋友圈的不堪现状发展到“不能忍”的地步,除了别有用心的人趁机作乱外,与微信平台上公众的普遍意识密不可分。有人认为, “朋友圈不产生谣言,只是谣言利用了朋友圈”,那么,谣言为何要利用朋友圈?有业内人士认为,看上去“权威、能唤起共鸣”的帖子总能在在耸人听闻的表述方式下,利用了公众的心理敏感点。然而,对于这种“小道消息”,一般的公众缺乏核实消息真实性的能力,但又觉得事关切身利益,当然就觉得
有与朋友分享的必要,无意中成了某些谣言的推手。还有一种原因,就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说的,“社会焦虑和情感需求是产生网络谣言的社会
原因”,他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导致公众产生一种社会焦虑感;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让人需要进行情感宣泄。这两方面的因
素加上社会热点话题的触动,就容易产生网络谣言。而看到这些信息的人,也会因同样的原因,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导致谣言扩散。
在耸人听闻的表述方式下,利用了公众的心理敏感点。然而,对于这种“小道消息”,一般的公众缺乏核实消息真实性的能力,但又觉得事关切身利益,当然就觉得 有与朋友分享的必要,无意中成了某些谣言的推手。还有一种原因,就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说的,“社会焦虑和情感需求是产生网络谣言的社会 原因”,他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导致公众产生一种社会焦虑感;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让人需要进行情感宣泄。这两方面的因
素加上社会热点话题的触动,就容易产生网络谣言。而看到这些信息的人,也会因同样的原因,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导致谣言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