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来分享读书笔记

自从四月初,发了一帖“大家现在还读书吗?”
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在看书的,马上觉着自己非常惭愧,这些天真的是废寝忘食啊。 
晚上看到12点,早上7点半闹钟没响,就自动起来,看书了。 (根据科学记忆理论,睡前和睡醒是最好的学习时间)
 
跟着Yuki的脚步,一起来分享一下我这些天的阅读成果。 我的笔记风格很简单,就是看到有什么喜欢的话,我都会摘录下来,整理起来。
比如下面这一段,出自《幸福的哲学》有关读书的一段。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句话: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为什么?因为食物化为了你的血肉。
起码在读书这个问题上,在吸取精神营养上,我觉得他说的对。 你看什么样的书,你吃什么样的精神食物,你在精神上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吃的是垃圾食品,你在精神上就会发育不良,成为侏儒,你吃的东西是有营养的,你在精神上就能茁壮成长,这是肯定的。 人的精神素质,精神品味是被熏陶出来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的熏陶。 ” 
 
看一个人看什么书,可以间接的了解一个人,其实我对这么高调的暴露自己是很抗拒的。 
但是呢,我没什么励志的奋斗史,也不想分享自己的风流史,分享一下读书笔记,还是可以的。 
 
忘记最近看过多少本书,反正慢慢写来就好。 
(几乎都是电子书,纸质的很少)
先写几个书名吧
巨婴国
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
李光耀观天下
斜杠青年
吴哥之美
幸福的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
人间失格
台北人
苏菲的世界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9 个回答

茅黛玲

吴哥之美 - 看完好想再去一次吴哥 推荐
这本书是蒋勋老师近14(还是17)次去吴哥的心得。 在吴哥时候,写个怀民的信件整理后的内容。
个人算是蒋勋老师的粉丝,不管是他的“细说红楼”还是“美的沉思“还是”孤独六讲“,都是我的最爱。
吴哥之美这本书也处处呈现出老师慈悲之心,对美的感悟之心。
摘录如下

观诸法空,无所障碍。吴哥,正是说法者。
法,是宇宙万有,一个念头,一座废城亦复如是。
蒋老师是生生世世之慧儿得如此观看之眼吧。
知道在废墟之中,有过生,有过死,有过繁华,有过人去城空。
可是空中,并非什么都没留下,也非什么都没有。

柔软是智慧,能柔软就有包容,能柔软就有慈悲。

巴扬寺四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
吴哥寺庙的崇高,确实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在通向心灵修行的阶梯上,匍匐而上,因为愈来愈陡直的攀升,知道自己必须多么精进谨慎。没有攀爬过吴哥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

使我在阶梯上不断攀升的力量,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似乎更是在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人像静穆的沉思与微笑的表情。

高棉的微笑
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血流成河,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他微笑,是因为看见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吗?
或者,他微笑,是因为他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领悟?
美,也许总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可解的,属于理性,逻辑,科学;不可解的,归属于神秘,宗教。
而美,往往在两者之间,“非有想”,“非无想”。
《金刚经》的经文最不易解,但巴扬寺的微笑像一部《金刚经》

哭过,恨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哀伤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果《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含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大部分到吴哥的游客害怕当地人,一堆小孩,乞丐,残障拥过来,团团围住,伸手向你要钱要东西。 你的好心慈悲会引来更多的乞求者,像烈日下驱赶不完的苍蝇蚊虫,弄到最后,只有落荒而逃。对自己的无情残酷深深忏悔自责,对悲苦的现实又丝毫没有助益,许多观光客的“悲悯”,“教养”,“善心”都在这里受到了最大的考验。

我看他们制糖,谈谈笑笑,不慌不忙,像在巴扬寺的石壁浮雕里,天灾人祸都没有使他们惊慌忧愁。我品尝着棕糖的甘甜,觉得生活幸福美好,好像可以到寺庙叩拜,感谢神恩。

高耸的吴哥寺的塔尖,倒映在水池中,产生华丽虚幻的美,使人想到佛经说的“镜中花”,“水中月”。吴哥城许多寺庙都有水池的设计,但是很少水池能产生与实体建筑如此相映照的微妙关系。“实”与“虚”,“有”与“无”,吴哥寺体现了最深的东方哲学,使人想到两千年前老子说的“有无相生”,使人想到更早佛经开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在哲学的层次上赋予“空”,“无”真实的存在意义。

日出之后,有人鼓掌,好像看完精彩表演;有人默默离去,若有所失。美的显现,使人欢欣鼓舞;美的显现,也使人忽然如见本心,沉默感伤,悲欣交集,无以名状。
我总觉得吴哥城像一部佛经,经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生死起灭间诵读传唱,等待个人领悟。

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是一本冷门书,一位朋友到知名大学去借这本书,告诉我:“我竟然是第一个借这本书的人。” 事实上,1296年周达观写完这本书后,就没有很多阅读者。明清两代,会去东南亚旅游的人少之又少,吴哥城又已经灭亡。但是,一本书存在着,一本书被出版,一本书被阅读,一个曾经存在的文明就不会消失。

许多人觉得吴哥的发现是19世纪的奇迹,事实上,这奇迹的背后只是“阅读”。没有“阅读”,是没有文明奇迹可言的。 文明是一脉香火,在少数人之中流传,这少数人有时也不分种族国家。 对元代的周达观而言,虽然时空异代,法国的雷穆沙和伯希和应该更是知己。

我希望有一天“女皇宫”的讹名能被改正,观光文化也才有真实历史的基础,摆脱它的肤浅粗糙性质。

”未完成”常常成为世俗人们的遗憾,“未完成”却又常常是艺术创作上发人深省的启示,知道如何适可而止,知道无论如何努力巧夺天工,毕竟最后还有不可思议的天意。

坐在一尊残毁的古代吴哥的佛像下,佛像仍然低垂眼帘,闭目冥想沉思,嘴角微微浅笑,不知道是深情,还是无情,不知道是悲悯,还是讥讽,不知道是领悟,或是早已遗忘了人间。

什么是文明?当强大的帝国傾颓了,当王朝已成历史,宫殿城市都成废墟,有什么东西会留下来,被称为“文明”,被千百年后的人怀念眷念向往?

19世纪欧洲人在强盛的巅峰走进了吴哥废墟,他们震惊古文明的伟大,他们想占有美,他们用最贪婪粗暴的方法掠夺美,霸占美,试图把美占为己有。
但是,美从不属于任何私人。
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愈来愈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个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惨然一笑。
斤斤计较艺术种种,其实看不到真正动人心魄的美。
美,总是走向废墟。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茅黛玲

斜杠青年 - 心灵鸡汤类型的书
还是放一些我摘录的片段吧,有一些内容还可以看看。

我曾经觉得自己很不幸,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在享受青春快乐的时候,我却在承受这个年纪本部应该承受的内心痛苦。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过去这些年其实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自我探索之旅,痛苦是为了开启智慧并获得自由,然后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财务自由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大多数人对于什么是财务自由,为什么要获得财务自由,以及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理解并不准确。我猜想,许多人认为财务自由的核心在于财务,想要获得财务自由就需要拥有足够多的财富,于是他们年轻的时候拼命努力赚钱,期望能够提前转到足够养老的钱,然后就可以不再工作,开始享受自由生活。但实际上,财务自由的核心是自由,因为我们追求财务自由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了将财务的”约束力“降到最低,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理解财务自由的关键应该在于理解自由。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里的自由不仅不是指物质消费上的自由,而且获得了财务自由也不意味着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因为不管一个人多有钱,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买不起的东西,而物质的欲望永远都无法被填满。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的自由而是“拒绝”的自由,当我们不再需要为了钱而去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

总之,纵向财务自由的过程就是一个努力将主动收入以及知识和技能资本化,然后通过这些资本获得持续稳定且不断增长的被动收入的过程,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牢记,财务自由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心灵的自由--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为金钱工作,也不再为欲望所累,这才是财务自由的意义所在。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生”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它能让我们回归本性,找到属于自己的特定模式和体验以及诠释生活的方式,并最终成为那个我们原本就是的“贵族”,就像这段话所说的那样:“我相信,没一个5岁孩子的世界都是如此的斑斓,认为自己有价值,高贵,并且个性十足。5岁的孩子就是一个这样的贵族。他追求自己的真理,自我完善与卓越,却从不用计算成本。他完全不在乎金钱和家里的银行账户,他给世人的感觉却是,他是一个百万富翁。 ”

关于优秀,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给出了很好的解释:“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事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

改变自己,而想要生活变得更好的方式则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正如甘地那句名言:"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关于自我投资,我们需要有3个非常重要的认知: 第一,所有的投资都无法立刻产生回报,需要经历一个投资期;第二,勤奋比天赋更重要; 第三,自我投资的关键在于时间的累计,不在于何时开始。

自我管理之晨间日记
包括4个部分

1. 年度计划与成长回顾
2. 每月计划与成长回顾
3. 每周计划与成长回顾
4. 每日任务清单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很多人把它奉为座右铭,坚信只要勤奋,花足够的时间就可以技能精湛。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但它只说对了一半。重复练习固然是掌握技能过程中的关键,但是这里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重复“对的事情”。如果重复的是错位的事情,那么“重复”只会成为你进步路上的绊脚石。

重复练习-重复做对的事情

技能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技能提高: 是从会到熟练的过程

技能学习的四个阶段
意识能力学习模型 , 从0开始学习一门技能到熟练所经历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无意识状的无能 无知的阶段

2. 有意识状的无能
所谓的技能的学习 就是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最关键也是最枯燥的。 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犯错是必然,关键在于犯错之后我们是否能够有意识进行纠正。

不管学习什么技能,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一定要请一个优秀的老师或教练。优秀的标准不在于头衔和名气,而在于教学理念和方法。
首先,要看他是否真的热爱这门技能,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的激发非常关键,它的作用在于能够让我们忍受初期枯燥的重复训练。
其次,要看他是否有耐心,能否在教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学员纠正错误。
最后,他还需要有积极的能量,因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变得很脆弱,经常自我怀疑,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个人给我们能量和鼓励。

经历完这个枯燥的学习过程,我们便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即 (需要意识参与的胜任)。 (意味着我们已经学会这门技能,通过意识的参与,能够避免犯错,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

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胜任) 的过程就是通过重复把这门技能变成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即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熟练完成。

老师的任务到此已经完成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接下来就全靠自己的努力。 这个阶段也许永远都不会结束,因为技能专精的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此时人们已经没有了一个固定目标,每一次技能训练对自己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享受,是生活乐趣的来源。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一门技能的最终目标-享受它。

刻意练习

这里我还需要强调关于技能提升的一个关键概念,即刻意练习。 它是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核心训练方法。
核心假设是:
专家级水平是慢慢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
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将决定练习的质量和能力提升的速度。
1. 模块化训练-拆分成小任务
举例:网球初学者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正手击球,反手击球以及步伐等基础的模块化训练。 书法初学者需要通过重复的基础笔画训练开始字的练习。

大脑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很难模仿复杂的技巧,因此正确的训练方式应该是把复杂的技巧拆分成容易掌握的模块化训练,并通过大量重复练习的方式逐步掌握它们,等到我们按照顺序,完成一系列的训练任务之后,整体技能自然而然也在不断提高。

不过,我们用来训练的小任务必须满足一个很
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在学习区。

2.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面临任务时,心理上有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在舒适区所面临的任务属于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因此做起来得心应手,却无法让我们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只有面对那些稍微高于我们目前能力的任务时,我们才处于学习区,在学习区接触到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些新的,有挑战的,却有能力完成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区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当我们重复做一些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事情时会觉得轻松简单,但对能力提高毫无帮助。 当我们面临哪些远超出现有能力范围的任务时,就会因为无能为力而感到恐慌,因此处在恐慌区的人也无法学习)

3. 获得即时反馈

仅仅确保自己处于学习区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准确和即时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让我们重复对的,而非错的事情。
处于技能学习的第二阶段时,我们主要依赖教练或者老师给我们的反馈,但是进入第三阶段,我们就得依靠自己来发现并纠正错误,这需要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并且培养敏锐的觉察力。

最后,关于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我还有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写训练日志。用训练日志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加强自我反思,这将帮助我们摆脱老师的依赖,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一门新技能,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让肌肉形成记忆,也就是要在大脑皮层形成新的回路。
这个过程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1. 在重复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纠错。 有意识的纠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旦肌肉记忆形成了,这个技能也就熟练掌握了。
2. 第二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力和难度一定要匹配。
技能的学习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难度超过现有的能力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就会慢慢失去信心和兴趣。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茅黛玲

巨婴国 - 非常啰嗦,误人子弟的一本心理学杂书 不推荐
随便贴几段我觉得还不错的段落

紫荆城的皇宫中,皇帝,即没有被阉割的成年雄性,只有一个。 一个个的小家,由妃子和孩子组成,公公则穿插其中。 皇帝与太监们,组成了皇宫内的权利体系,而妃子与孩子,组成了一个个小家的结构。紫荆城中的这一图景,不正是中国的写照吗?普通的男人们,被压制性的权利体系吸走,家中就剩下母亲与孩子,而在家的男人们,常常也如皇宫中的阉人们一样,“不存在”地存在着。到这儿,我有了一个简单的推论:一个真正的男人,他需要能保护自己的家庭,也在家庭中真切存在着,这竟然成了一个如此有价值的图景。男人们蝇营狗苟,拼命在社会权利体系上攀爬时,为的是争到那个唯一的皇帝位置,或者有很多象征含义的家长位,也即有权利保障的交配位,这真是一种很可悲的存在方式,如同虫子般,而且它总是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着。
=========
攻击力即生命力,攻击性比性欲更原始。 带着攻击力的生命力,要伸展自己,如果在伸展中,得到了满足和回应,它就会被祝福,成为生的能量,如热情。 如果没有被满足,而是被拒绝或忽略,它就会被诅咒,成为死的能量,如破坏欲与恨意。
==========
王小波在一篇杂文中写道,美国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经营着一个大农场,农场里有很多特产,还有成千上万只羊。令王小波惊奇的是,老太太还有情人和性爱。她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就没必要老师盯着儿女或儿女的儿女了。 但我们社会六十多岁的老人呢?只怕每天关心的主要一件事:儿女或(外)孙儿女在干什么。况且,我们也不敢这么活。例如,假若你身边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还有情人和性爱,你会怎么看她?在小家中,我们讲为亲人活着,最终则导致“终极的虚空”。 在社会这个大家中,我们就讲集体主义,讲“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
========
爱情的发展,也需要这三个阶段。的确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 第二个阶段, 1+1=0 , 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 第三阶段,1+1=2, 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
大多数人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就像大多数人没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一样,他们在婚姻里平平淡淡,在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永远尝不到干着自己热爱的事儿时的那种永不消逝的激情。只不过,中国文化认可平淡是真,德国文化鼓励你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真心希望,我们能活出这一点-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哪怕一败涂地,在所不惜。
=========
说一个八卦,我认识的一个心理学家说,《卧虎藏龙》电影开播后,以为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过来问他,这电影在说什么?他说,就是超我,自我和本我啊,俞秀莲是超我,玉蛟龙是本我,李慕白是自我。 本我有破坏性,但活得爽快,朝我看着正确但没劲。。。。这位老先生感慨说:有道理!我明白了。之后不久,老先生给他发了一份婚礼请柬。这位老先生就是杨振宁。
=========
最世界的是王阳明,而王阳明说,我心之外,再无他法。 这些,都是一回事。我最爱的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则讲,我与你。 忠于我的心,才能遇到“你”,你即上帝,你即神性,你即道。 所以,活出真自我的人,势必是最有爱心的。
=========
生而为人,对不起。 小说家八女川自杀前我总讲成为你自己,完整地成为你自己的历程,即英雄之旅。 这至少需要两点:一,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由此,你将难以观察的内在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上,就如同将电影胶片投射到荧幕上,这样你才能观察到,你的心是怎样的。 二,深入认识你自己,特别是那些让你恐惧的部分,最初你不可避免地会认为,是外部世界让你恐惧,最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在。 这个历程的关键,不是变得更好,而是能触碰到你自己真实的,看似恐怖的人性。
英雄之旅,不是一棵小树拼命长成正能量满满的大树,而是同时也深入黑暗汲取能量的完整大树,它的树冠伸向明亮的天空,树根则扎根黑暗的土地。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碰触痛苦与黑暗。碰触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碰触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纳别人的黑暗。并且,真碰触到时,会发现痛苦中有馈赠,而黑暗即是力量与生命。
=========
王小波说,智慧,有趣和性爱,是最美好的三件事。 然而我们弄出了许多不单纯的道理。结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反智慧,反有趣,反性爱的了。
=========
科胡特讲到的自恋有两种,一种是实体自恋,一种是虚体自恋。 什么是实体自恋呢?就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实体,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虚体自恋,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等等。当外在条件很好时,可能你的自恋会爆棚,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你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就叫虚体自恋。 虚体自恋就是经典的面子心理,而所谓的里子就是实体自恋。当一个虚体自恋,做事情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放在外在条件上,放在比较虚的东西上,而对真实的,核心的东西好像把握不住,总会有所忽视。
=========
所谓的实体自恋,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是这样讲的:“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安玲松

最后一句有意义
类似于日本岛樱花情节。是东方的一种哲学。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安玲松

把书读薄
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
追求精神是超前的, 但却是我们的未来。在后机器时代,追求精神的人群将成为主流。但时光久远,数百年之后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安玲松

认识到孤独的发现自我的必经之路
偶尔跃出水面才会更好地融合于大海。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安玲松

他和他夫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但不建议你读过多他们的书。
他们不是建设者。只是清醒的士。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单于和宁

咳咳
层主最好注意下这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层主有四五十岁?感觉一直在指点我们这些后生。。。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安玲松

有选择的
0520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1165 浏览
  • 茅黛玲 提出于 2019-07-18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