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四小龙里的新加坡没什么文化输出?

这里主要指电影和流行音乐这类。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3 个回答

米容

新加坡虽然不是没有流行文化,也不是没有社会创新,但是整体来说,比较经典意义上的『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确实偏弱,特别是相对更classy的文化,比如文学,艺术电影等等,相比新加坡强大的经济(与其人口和资源相比)和发达的社会来说,确实显得相当匮乏。

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新加坡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政治理念造成的。人民行动党正如东亚的很多新兴工业国家的其他右派政党一样,其执政理念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对于他们来说,人民物质生活水准高,社会有秩序,是最重要的。而新加坡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移民国家和非民族国家,人民行动党又不像台湾国民党或者韩国大国家党一样,还要考虑发扬传承传统文化,或者增加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新加坡的文化影响力,对于人民行动党来说并不重要。而长期的威权统治,对文化领域创造力的扼杀显然也是明显的。

尽管香港同样只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城市,也不是民族国家,也是移民社会,但是一来香港的移民构成跟台湾一样,有文化的人士比较多,特别是49年前后的那批移民,已经受良好教育、有很有社会地位的、有家族文化传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是一个很依赖于有传统的上层阶层的东西)的比例远比新加坡的各族移民比例要高。二来港英政府对于本土文化发展并没有刻意限制,反而出于种种原因对粤语文化的发展有所鼓励,文化产业的环境,也与新加坡不同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Daniel Zhou所说的语言问题。人民行动党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社会强力推行英文教育和英文文化(如 @Daniel Zhou 所说这样做对于维护多民族的新加坡社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使得整体上新加坡人变成了最常用的英文还是无论说还是写还是没那么地道,而华文教育也完全缺失,母语使用也停留在非常低的等级上的情况。无论在英语世界还是华语世界,新加坡人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literacy)都很低,自然难有什么创造。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逄蓉

中国有句古话,叫闷声发大财。

很多东西,你看不到、你不关注、或者你不了解,不代表它不存在,更不代表它不重要。

新加坡的文化、艺术、创新等产业确实创造了范文芳、梁文福、孙燕姿、阿杜、林俊杰、蔡健雅等等,但是这不重要。

你们以为啤酒炸鸡都教授就是文化输出了吗?你们以为哦哟酱紫这个屌就是文化输出了吗?你们以为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我下面给你吃就是文化输出了吗?

就那中国来说吧,我随便讲几个新加坡输出的东西,这些才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2.工业园区模式新加坡和苏州政府在苏州建立工业园,算是大陆工业园区的早期启蒙。现在你们看到的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创新园、XX园区等等,都是从彼时的经验和管理中推广开来了。若是没有工业园这种模式的即时推广,那大到工业发展、产业转型,小到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就业,都是会有影响的。

3.南洋理工大学中国市长班中国市长班,由中国各级政府部门选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而进修的课程,因入读前相对而言需要一定的行政级别,毕业后回到行政机构更是能获得大幅擢升,而被誉为“中国市长班”。我有幸见过一些市长班的学生,多是年少有为的大陆未来的地方政治新星,而且这市长班可不是出外镀金,而是正经上课、用心备考、严格考试的进修班,学习管理课程和新加坡经验。你们仔细留意一下,说不定你们的地方领导和高级政府官员就有这个市长班里面出来的。---------------------------------------

邓公1978年出访新加坡,反复提到要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和模式,这话一直到92年南巡的时候邓公还摆在嘴边。可以说从邓公访问新加坡开始,中国政治精英就一直在向新加坡学习和借鉴。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伏逸

在新加坡住过七年,随想随打。。。首先我同意现在排名第一的@谢熊猫君的答案,新加坡的市政管理文化输出十分强大。除了@谢熊猫君提到的几点,还有拥车证制度(被上海改造成车牌拍卖制度)、CBD车辆收费制度(被伦敦学)、祖屋制度(日本学)等等。全能的新加坡政府在大众文艺方面不是没有雄心的。千禧年的时候,新加坡政府拿出五亿新元(约合25亿人民币),要在五年之内打造成亚洲媒体中心。老百姓看的见的就是唯一的电视台(政府的)可以办报纸了,唯一的报业集团(政府)可以办电视台了。。。下面呢?就太监了。

新加坡1965年建国,是“被包围在马来人海洋里的一个小红点”,处境颇类似以色列(所以一建国就请以色列人来训练军队并模仿以色列的兵役制度),人口中有20%+的马来人和10%的印度人。所以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民的身份认同,使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都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而非外侨,愿意保卫这个国家。(关于身份认同,7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访问新加坡对阵新加坡队时,华人观众还大多为中国队加油、不为新加坡队加油) 制造国家认同感首先就要改变语言。马来语被尊为国语(新加坡国歌是用马来语唱的),讨好周边马来西亚、印尼的主要民族。英语是行政语言,它本来也是新加坡上层人物使用的语言(李光耀年轻时根本不会说华语,临40岁才学,现在说得已经很不错了)。

当时新加坡的华人主要来自五个地方,分别操广府、客家、潮汕、闽南、海南方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都听不太懂,也不大往来。我90年代末到新加坡时,惊讶面容畸形的人为什么这么多。这一方面是新加坡照顾残疾人,残疾人大多出来工作从而暴露在公众前,另一方面我想也是长期小范围通婚造成的。

为了整合来自五种不同源流的华人,从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强推“华语”(Mandarin,也就是普通话)、简体字,可以说当时政府就没有学香港台湾。原来华人的五种语言就成了“方言”。电台、电视台、电影院禁止播放方言节目。电台里受欢迎的闽南话评书,停了。粤语歌?没处听。有人说新加坡离香港近可以从香港进口文化啊,呵呵喷气机时代四个小时的航程你觉得近?新加坡华人第一大民系是福建人占40%,所以要说跟台湾比较亲切还靠谱一些(第二大民系潮州人占20%、第三广府人15% 来源: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新加坡華人)当然老百姓私下里讲方言、听方言歌、看粤语片没有问题。但公开场合,包括大街上、商店里,我是没听过看过。

语言对流行音乐的影响有多大呢?香港80年代的音乐黄金时代,就是从许冠杰唱粤语歌开始的(在那之前的流行歌都是国语或英语的),是人民用本土语言表达本土心声。而彼时的新加坡,华人却不得不去学习一种自己不熟悉的表达方式(而且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远超华语)。

(插个笑话,上星期一对朋友从新加坡来上海。先生是中国人,太太是新加坡人。先生说经常初见新加坡人,新加坡人问“你贵姓?”先生回“免贵,姓黄”,“啊,黄免贵先生你好”。他的新加坡太太无奈地说“我们的华语水平就是这样的”)

楼上的答案有的提到《雾锁南洋》等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想想看那些编剧都是在什么年代受的教育?扯远点到香港,金庸、倪匡、黄霑都是在什么年代在哪儿受的教育?

如今,一个典型的新加坡华人,除了能流利说英语,华语大概就是上面插播的水平,还能讲一些马来语、粤语、闽南话、潮州话等等。有个说法,语言会的太多人的族群,很难产生大的作家艺术家,比如瑞士。因为哪种语言都不太专精。

新加坡也有好的本土艺术,如《蔡厝港》,用Singlish表演的屌丝生活剧,很受各族人民欢迎。但Singlish离开新马就没人听得懂了,传之不远。

所以,光砸钱是打造不出大众艺术中心的。新加坡要想输出流行艺术,得等到人民能用别人能接受的语言(英语、华语)熟练表达自己的时候。

以上谈的是语言导致新加坡大众艺术不彰的原因。其他还有资本的原因(邵氏、国泰两大电影公司都起于南洋却在香港结果)、政府管制的原因(新加坡不是没有艺术家,而是他们不愿意住在新加坡)。以后有心情再写。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287 浏览
  • 邢冰 提出于 2017-09-22 07:34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