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香港一样小,为什么新加坡的明星没有香港多?

这个问题很萌,值得一答。或许可以把这个问题置换为:新加坡和香港在很多方面条件相似,但为何新加坡的娱乐业远不如香港发达?我主要从电影产业的角度说吧。新加坡不是没有自己的电影,但从历史上看,它缺乏一个稳定的传统。从三、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个新加坡的电影制作、发行、上映都由国泰陆运涛家族和邵氏兄弟家族把持,所以这两家兴,新加坡电影兴,这两家衰,新加坡电影衰。二战前新加坡电影主要依赖翻拍印度电影,然后被日本入侵打断,开始为日本人拍战争宣传片,战后转变为主拍马来语片,以及华语片。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它很难沉淀出自己的民族电影传统。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新加坡电影的黄金年代,共计拍了两百多部影片,平均年产十多部。而同时期的香港,两百部不过是它一年的产量。之后陆运涛空难逝世,邵氏、国泰相继关闭新加坡的制作业务,同时新加坡独立,在十多年的时间内,这个新生的国家没有自己的电影,又到了八、九十年代,新加坡电影有所复苏,但毕竟离一个强大的产业还差得远。新加坡是个华人社会,可以把它放到整个东南亚华语娱乐市场中来考察。在这个区域内,只需要一个娱乐输出中心,在1949年后,那只能是香港,而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族群,包括台湾、新加坡、马来亚、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都是香港娱乐产品的消费者(至少在电影方面如此)。为什么刚好是香港,不论从它在华语文化圈的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制度和人才储备方面,当时都只能是它来承担这个角色。所以战后国泰和邵氏也很自然地把业务重心从南洋转移到香港,那就没新加坡什么事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7 个回答

柏烁

这个问题很萌,值得一答。

或许可以把这个问题置换为:新加坡和香港在很多方面条件相似,但为何新加坡的娱乐业远不如香港发达?

我主要从电影产业的角度说吧。新加坡不是没有自己的电影,但从历史上看,它缺乏一个稳定的传统。从三、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个新加坡的电影制作、发行、上映都由国泰陆运涛家族和邵氏兄弟家族把持,所以这两家兴,新加坡电影兴,这两家衰,新加坡电影衰。

二战前新加坡电影主要依赖翻拍印度电影,然后被日本入侵打断,开始为日本人拍战争宣传片,战后转变为主拍马来语片,以及华语片。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它很难沉淀出自己的民族电影传统。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新加坡电影的黄金年代,共计拍了两百多部影片,平均年产十多部。而同时期的香港,两百部不过是它一年的产量。

之后陆运涛空难逝世,邵氏、国泰相继关闭新加坡的制作业务,同时新加坡独立,在十多年的时间内,这个新生的国家没有自己的电影,又到了八、九十年代,新加坡电影有所复苏,但毕竟离一个强大的产业还差得远。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毓

北京面积比洛杉矶大,为什么电影不如洛杉矶发达?这都哪跟哪啊,新加坡和香港完全是两个地方嘛!

电影这东西是要传承的,很多人以为经济发达则电影发达,其实经济发达和电影业没有必然的关系,GDP最高的美国城市纽约,电影业明显不如洛杉矶。电影需要时间的积淀,香港电影业的传承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即开始酝酿,1949年,从大陆,特别是上海的影人,如朱石麟等,集体逃亡到香港,等于将当时最发达的上海电影业,集体搬迁到香港,香港电影于是开始腾飞。彼时,香港经英国管理已经近五十年,各方面都合适电影业。

新加坡?1965年才独立,再加上李光耀的高压政策,意识形态管控,各方面都不如香港,加上同香港隔得又近,文化上同源,既然有了香港,新加坡就不可能有戏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封梵

张彻曾有个结论,大意是说一个地区的电影工业发不发达,只要看它的造星能力就知道了,如果明星多,电影工业就发达,造不出星了,说明电影工业不行了。

从香港电影的兴衰史可以很明显看出来,这是个很高明的见解。

新加坡没有香港明星多,因为他的电影工业不行,而新加坡的电影工业为什么不行?

一是香港在二战后接收了大量内地的知识分子和电影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电影工业基础。

二是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政治文化意义,香港都比新加坡更靠近大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在东南亚的华人电影市场上,香港产的电影更符合人们心中“正统中华文化”形象,这一点新加坡先天不足,出品 的电影在市场上很难获得广泛认同。

电影这种文化产业的终极形态,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者强大的国家实力,是无法支撑起来的,新加坡孤悬海外,小国寡民,周围全是弱势文化国家,无从吸取养分,很难发展电影业。

香港电影能在上世纪繁荣,跟脚在于二战后接收了大量内地南下的知识分子,从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大中华文化圈”的临时陪都,所以电影业才能辉煌一时。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欧英玉

上面几位回答的都比较全面了,我补充一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怀轮灵

上面的回复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语言

时至今日,香港仍未融入到华人文化圈,更不要说几十年前了。香港是粤语文化的中心,若自己不发展自己的音乐、电影,香港人就没有娱乐产品可以消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卫婷

我也来凑一下热闹。主要是因为之前看过两部书籍,觉得里面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一部是黄百鸣的《新艺城神话》,一部是魏君子的《香港电影演义》。题主想详细了解自己的问题,可以去看看《香港电影演义》。

得追根穷源。

香港电影有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在新马泰地区发行就可以收回成本了,在香港当地赚的钱就都是利润了。所以当年香港电影,没开拍就可以开始卖钱了,也就是“片花”。新艺城的很多电影在星马泰台湾地区都卖得非常好,香港影人在新加坡地区很受欢迎。这也是香港电影鼎盛期的一个缩影。说题主说的“明星”,黄百鸣说过一个事儿可以反映点问题:《开心鬼放暑假》(1985年)在星马放映时,几乎暴动,要出动十二个保镖来保护到星马宣传的开心少女组,那个拔枪驱散人群的镜头,让黄百鸣仍历历在目。

电影产业的发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造星了。也就是,“通过制作影视产品打造明星偶像”。尤其是优秀的作品,造星更快。所以,产业那么发达,每年又上映那么多片子,明星想不出现都难。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简直就是“点石成金”了,那叫个人才辈出。而新加坡电影,无论电影人才与电影产业化,都是自然比不上香港的,在明星这方面也是自然比不上的了,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现在的香港电影比较疲软,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大多数都在大陆发展了,涌现的新人王也没几个,但本土仍旧有一批类似杜琪峰的人还在坚守。我们衷心期望香港能出来很多明星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费飘

不是不多,只是都局限在本地发展,不为外人所知

早年还有新中合拍电视剧什么的,范文芳李铭顺就是受益的那一批;还有跟刘亦菲胡歌合拍第一部仙剑的王禄江,演刘晋元哥哥的那个;

现在几乎没有两国合作的事了,所以新加坡的艺人都不被大家知道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566 浏览
  • 郭玉霄 提出于 2017-09-20 08:12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