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翻了几十张滴滴海报,每一张都在怂恿你约p!

转载:https://jiasuhui.com/article/64836
公司道歉、高管辞职、顺风车业务全国关停……又一起不幸发生,滴滴又一次完成了标准“整改流程”。而这距离上一次整改,只有102天。

5月份“河南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后,大家还能用“事故偶发”来安慰自己,选择相信滴滴的整改,原谅它,并继续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顺风车;

直到近日,“乐清女孩”的不幸发生发生后,大家才捡起了《四年50起性侵犯案例,滴滴如何整改》等刷屏文章细细品读,意识到滴滴顺风车潜藏的危险和原罪。

2015年6月,滴滴顺风车业务正式上线。顺风车的缔造者、也是这一次被免职的高管黄洁莉,曾明确指出了顺风车的“社交定位”。她对媒体表示,要把顺风车打造成“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


于是,滴滴顺风车沿着“社交”的方向一路狂奔,上线了给“乘客贴标签”等功能,开展了大批以“sexy”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至于如今我们去梳理、回味这些宣传时,才警惕到其中包含的“性暗示”甚至是 “明示”的意味。

01




2015年8月,顺风车上线两个月,滴滴的宣传海报坦诚而直白,你既可以把其中的“顺风车——电影院——试衣间——酒店”理解为时间线性关系,也可以直接对“试衣间”进行发散思维,因为当时距著名的“优衣库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

02




这是滴滴顺风车的“七夕系列广告”。“注定就是你”、“早晚都是你的”真是为单身的顺风车主操够了心,而“10分钟换一辈子”“焦躁一秒变娇羞”的文案更恐怖,难道坐一次顺风车就得把后半辈子搭进去?况且,这TM才坐了十分钟。

03




 
 


为响应滴滴平台的号召,顺风车主们用行动诠释了“贴标签”和“约”之间的隐晦关系。




诸如“颜值爆表”“声音很甜美”“气质优雅”等预设标签,为车主和乘客“互相顺眼”提供了极大便利,就像陌陌或者探探中的“右滑到喜欢”。
04




这种意味深长的文案,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和你没完”,再加上后现代水泥风的海报设计,暗中默默鼓励顺风车司机要像“硬汉”一样不撞南墙不回头。

也难怪,部分滴滴司机会在乘客下车后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继续骚扰。




05




06




 


 


07




看见一个长得像“都敏俊西”的顺风车司机,举着牌子要为你免单,女乘客们怎么好意思不在大雪天穿上短裙。

但穿短裙上车之后千万别睡着,以防有些滴滴顺风车的“都敏俊西”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08




这种文案应该算是“明示了”,给它配一张FBI WARNING的背景图也毫不违和。
09




对顺风车的老司机来们说,以“蒙古包”为目的地的出走最好能多实现几次,但对女乘客来说,出走一次就是亡命之旅了吧!

其实,顺风车才是最符合共享经济本质的业务,也切实解决过女乘客的出行痛点。设计之初,滴滴团队应该对顺风车车主和乘客有过模糊画像:

车主有车,可能是个中产,不会为了多挣钱去绕远路;他们应该很自律,愿意准时、准点去接乘客,不会对女乘客咸猪手;他们可以自己驾车出行,但想多碰到一些有趣的灵魂,或者发挥余热,做一个斜杠青年,因此不会像出租车司机一样“爱抽烟,态度差,能吹牛”。

而站在乘客的角度,一个愿意开车接你的司机即使不是骑着白马的王子,也应该是人畜无害的唐僧吧,如果可以,恰好促成一段姻缘,不成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体现吗?

不能确定滴滴有没有考虑过把“解决年轻人的婚恋问题”写进企业年报,但可以确定,滴滴高估了人性,顺风车车主的人性。
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产品都竭尽全力想把薅来的用户,往社交,尤其是两性社交上引导,但顺风车这个场景太特殊了:空间封闭、力量对比悬殊、夜晚高频使用、孤男寡女……滴滴尽情测试着顺风车车主的人性,却没有设置对等的功能来保护乘客。



而随着滴滴拼掉UBER,一统国内出行江湖,则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经营策略——胜利者是不需要改变的。

在兽爷关于滴滴的刷屏文章中有如下描写:

2018年3月,黄洁莉(顺风车的负责人)受邀成为了一对年轻人婚礼的证婚人。这对年轻人因为顺风车走到一起。在滴滴的宣传稿件中,“X小姐(乘客)俯身看车牌的那一瞬间,美得让X先生(司机)一见倾心”。

两个月后,河南空姐遇害;再三个月,乐清女乘客遇害。

那个当年手持利刃的挑战恶龙的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


END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