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根据成绩分班 本地几所小学不再有“好班”

以成绩来分班的这个惯例在本地小学高年级尤其普遍,但有至少三所小学从今年起已取消了这个做法。

据《今日报》报道,至少有三所小学,即公立培群学校、彰德小学和培华长老会小学,在学生升上五年级时,已不再把成绩优异的学生分配到同一班,而是把不同学术能力的学生分配在一起学习。

教育部发言人受询时说,学校是以“专业判断”来决定如何为学生分班,以配合孩子的教育需求。

目前,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选科,如“普通水平”(Standard Level)及/或“基础水平”(Foundation Level)科目来分班,这有助于老师草拟课程大纲,也能促进同学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稳固的关系。

教育部发言人说,学校同时也必须确保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互相认识,增强他们的社交与个人发展。

据《今日报》了解,培华长老会小学校长罗淑芳是在去年12月致家长的信函中,宣布了学校的这个决定。她表示,这将减少不良竞争,并促进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全能发展,学校也不再公布学生在整个年级和各个科目的排名。罗校长在信中说,“跟您孩子总体发展和表现相关的资料将显示在孩子的成绩册里。”

罗校长补充说,学校的决定跟教育部的理念一致,即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体系,较少注重学术成绩。

培群学校和彰德小学则没有回复记者的询问。

之前,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在升上五年级时,学校会根据他们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班。

虽然废除了这个做法,不过据了解,学校老师仍会对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在我国,根据学习需求为小学生进行分流,一直是个富争议的教育课题。

教育部在2008年修改实行了16年、将学生分为三个源流,即EM1,EM2和EM3的做法。学校不再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为他们安排不同的选科,而是推行了科目编班计划(Subject-based banding)。在计划下,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以“普通水平”或“基础水平”修读各个学科。

教育部发言人重申,通过科目编班计划,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较强的科目,同时为需要更多帮助的科目建立基础。

目前,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分班,有些将成绩较弱的学生分配到较小的班级,以便学生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

多数家长受询时都表示欢迎这几所小学推行的改变,因为这能帮助发育比较晚的孩子建立自信。

儿子在培群学校念四年级的家长Lee Kai Guan说,孩子不应该在年纪这么小的时候就被分类,因为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孩子的路才能够走得更远。

一位不愿具名的彰德小学小四女生的家长说,根据学术能力分辨学生,会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感到沮丧,并且在优秀学生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竞争。

她的女儿说,“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推动彼此争取最好表现。如果可以帮助同学,何乐而不为呢?”

儿子在培群学校念六年级的音乐老师Alice Chang说,家长应该改变观念,不要只注重学业成绩。

而另一位女儿在培群学校念三年级的家长Ng Kok Leong则不同意学校改变分班做法。他表示,以学习能力分班能帮助较弱的学生以他们的进度来学习,“如果一个班里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老师教学将更困难。”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0 关注
  • 0 收藏,254 浏览
  • 景玉 提出于 2019-07-18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