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贴不上来 @_@
http://life.263.net/20020428/00367129.html
肥仔荣
"肥仔荣"在新加坡基进玛律一〇二号,筵开百席,富丽堂皇,但是老板黎富荣本人还是跑到旧羽球馆旁的旧铺子去吃宵夜。晚晚到,数十年不变。
肥仔荣并不肥,可能是年轻时胖嘟嘟地被人肥仔肥仔地叫开而已。他的拿手好菜是"油浸笋壳",把笋壳鱼泡得较清蒸还好吃,真是一绝,被誉为"新加坡笋壳王"。
我们一众人光顾了二十多三十年,是有它的道理。我爱吃面,而肥仔荣的伊面,是别处难以比较的。
伊面上桌,通常是盛在一个大碟子,但分量不多,配料有猪肉片、鲜鱿、菜心、鸡肝和虾五种,炒得湿湿的,碟底存着汁,不怕咸的人,像我,还把汁当成汤来喝,极香甜。
新加坡的伊面和香港不同,虽然大家都是炸过的面,但新加坡的较硬,弹牙度强,而且味道截然两样,以文字形容不出,要亲身试过方知。
炒得不好的地方,伊面简直像橡皮筋,印象全部坏掉,所以在新加坡要吃伊面,非到"肥仔荣"去不可。
不喜欢面的人,以炒米粉代之,亦有同样享受。只是米粉较伊面吸汁,不像炒伊面那么多汤可喝。
还有一种炒马来面,是以马来盏和辣椒膏来炒黄颜色的福建面的,也很够刺激,分量亦不多,吃了伊面之后再来一碟炒马来面,才够饱。
打包回家的话,一般餐厅已经改用塑胶盒子,"肥仔荣"至今还是坚持用树叶包,其实并非树叶,是棕油树长高了,整片大树瓣掉下,拿它的底部,撕薄了浸水而成的东西。用这块东西来包裹,不漏水,保温,又有清香味混入食物中,是最高级的材料,单单看着这块东西的分上,已值得去吃。
潮州鱼生
在日本人吃刺身之前,潮州早有鱼生。
潮州人吃生鱼,河鱼用鲩鱼;海鱼吃的是一种叫西刀的深水鱼。片成薄薄的,铺在碟上。用多种配料;中芹、菜脯丝、青瓜、胡萝卜丝、生菜等等。南洋人吃它的时候喜欢加酸柑汁,佐料有豆酱油、芝麻、梅酱膏、麻油等等。
非常之香甜美味,一吃就上瘾。
在香港,从前的尖沙咀加连威老道的"仁利"有得吃,近十多年来,已绝迹。
新加坡有过三个吃潮州生鱼著名的地方:卡炳达街、潮州巴刹和新世界的后门。每次去,一定在这三处找鱼生吃,但一家家关门,现在全部不做生意了。
曾经遇到新世界后门那家人的老板女儿,她说会再开,至今不见踪影,或者是我找不到之故,总之有一段日子数年吃不到。
家父的学生林润浩先生是位食客,我有什么想知道的都问他,结果他告诉我在中正中学附近仅存了一间潮州鱼生,即刻光顾至今。
这家人主要是卖鸡饭,叫"成记",鱼生反而变成副产品。老板娘叫李爱莲,由她父亲那代做起,传给了她。
爱莲家不卖鲩鱼,只做很多骨头的西刀鱼。她用手指蘸点油,涂在锋利的刀身上,就那么切将起来,半条鱼肉,给她切成数十块薄片,鱼骨都切断,第一流功夫。
可惜已不加其他配料,酱方面也只将生油和生抽淋上,就此而已。我反而爱这么吃,我嫌早年的潮州鱼生的佐料配料抢去主角的光辉。我最喜欢只蘸酱油的原汁原味。
和爱莲已经做了朋友,每次去都开玩笑地:"身上带不够钱。"她每次的回答都那么豪爽:"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