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让多少人上船?
假设楼市是艘船,如果船长能打包票保护船上5000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岸上另外2000人就没有不拼命挤上船的理由。然而,还能让多少人上船,船长必须控制得当,否则上船的人越来越多,这艘船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船长还能担保不沉的船吗?
今年以来,楼市随春节渐渐热闹起来,突然之间,好几个500以上甚至超过千个单位的超大型公寓项目,不约而同纷纷地在近3个月推出,让买家目不暇给,市场上的公寓供应瞬间骤增。
打头阵的是1月在义顺推出的雅韵轩(Symphony Suites,660个单位);2月间有沈氏道的Sims Urban Oasis (1024个单位);3月有实龙岗景上段的鑫丰银河湾(Kingsford Waterbay,1165个单位);4月有巴特礼项目绿盛邨(Botanique@Bartley,797个单位)和义顺的北园公寓(North Park Residences,920个单位)。
不论其他在同期推出的公寓项目,单是这5个大型公寓项目,就已在3个月内为市场提供近5000个新公寓单位。
同时在4月间推出的绿盛邨和北园公寓,都因建国总理逝世而选择把开盘日期挪后,而恰巧它们也是今年内所推出的项目中销售成绩较好的两个。有报道指出,前者已售出200个单位(或四分之一的单位)而后者也已售出400个单位(或近半的单位)。
有不少报道说,这两个项目让市场重温了昔日的买气,突然间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似乎重振雄风,买家又开始浩浩荡荡地进场凑热闹了。与此同时,坊间也流传大选或提早来临,意味着降温措施可能即将撤消,造成人们对楼市开始“热情”起来,重新涉足新项目的销售展厅参观。
绿盛邨和北园公寓这两个项目的平均尺价在1300元左右,乍看之下也未见便宜,发展商更没减价贱卖。但说它们带动市场回温,还是有点说不过去。首先,卖出两到五成的销售成绩跟高峰期比较还是差了一大截,更何况现在因为贷款困难,大多数卖出的单位都是一至两房的小单位,而若以售出面积或总发展值(Gross Development Value)计算销售成绩,其实这两个项目并非卖得比想象中好。
到头来所谓“卖得好”也只是数据中的假象而已,发展商在结账时相信都心知肚明。
市场“矛盾”现象
还真让人无所适从
另一边厢,即使市场供过于求,今年内有好几个招标地段的成绩还是让人看傻眼。一来,标价还是偏上扬多;二来,竞标人数还是毫不畏惧地汹涌而来。
今年2月的兀兰12道执行共管式公寓地段吸引7个发展商竞标。3月中的裕廊西第41街私宅地段甚至还出现多达9个发展商争地的局面。3月底巴耶利峇和沈氏道交界一个面积不大的私宅地段,也引发激烈的六角战。即使面对需求疲弱的市场,发展商在标地时仍然不手软。
这样的市场“矛盾”现象,还真让人无所适从,对楼市走向也难以捉摸。其实,楼市呈现矛盾现象还不仅于此,前阵子矛盾声音时有听闻,例如有业者在一些场合,会一边告诉买家“未来房价下跌幅度不会很大”,另一方面却呼吁政府“放松降温措施救市”。这两种声音,听起来是有矛盾,但其实说者的目的只有一个——无非是要鼓励买家进场,只是发声的对象不同。
标价越是不下跌,也意味着房价不可能下行。而房价若不可能在正常的情况下滑落,那些有需求而且也有经济能力的买家依然会进场,这也是一些基础条件优越的项目卖得不错的原因。
去年在裕廊湖一带所推出的LakeLife执行共管式公寓就是一个最佳例子。
裕廊在10多年内未见有新执行共管式公寓推出,加上裕廊一带的综合发展蓝图近期备受瞩目,所以即使发展商以天价标得该地段,Lakelife售价也不算便宜,却依然在一个周末内几乎售完。
照这样看,还不至于把近期楼市形容为“低迷”,离“回温”也还有点远,而楼市是否已经糟糕到要政府出手救市?
单凭几项数据,恐怕一般市民还难以找出答案。至于政府会不会真如传言般即将放宽降温措施?降温措施撤消后房价会不会大幅回弹?这些问题令人关注,却仍然是未解的谜。
从官方数据看,本地楼市价量确实放缓,但市场并非完全没有买气,今年3月份新私宅销量比去年同期高出近三成,更比2月份高出近六成。至于房价,过去几个月的波动也不大,1月和2月份转售价月比仅分别下跌0.3%和0.4%,3月份则仅微跌0.2%,连续三个月转售价跌幅不到1%。这样的跌幅离政府心目中的“软着陆”还有多远?
降温措施并非压垮房价的主因,更多是发挥稳定房价的作用,因此尽管严苛,并没有吓跑所有买家,还有一些有能力的买家仍然毫无畏惧地进场,他们深信房价不会暴跌。
假设楼市是艘船,如果船长能打包票保护船上5000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岸上另外2000人就没有不拼命挤上船的理由。然而,还能让多少人上船,船长必需控制得当,否则上船的人越来越多,这艘船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船长还能担保不沉的船吗?
via http://goo.gl/ukOq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