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案启示:人格破产还想求放过,不存在的
在现实中,实在很难找到像“江歌案”这样的例子,看到我们的公众,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声讨、谴责、愤怒的对象,不是杀人凶手,却是一个在最后很可能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三人。
但其实如今的舆论局面,与大众的舆论情绪就非常好理解。
一方面,案情相对清晰,凶手已经落网,公众能做的就是等待司法结果而已。
但另一方面,那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从案情中剥离开来的第三人刘某。根据目前舆论最流行的理解,她本身其实就是受害者江歌会遭此厄运的最大原因。刘某却是“置身事外”的。
不仅由于江歌的牺牲,刘鑫躲过一劫。并且在惨案之后,刘鑫的作为在主观上同样在追求“置身事外”的结果。
正是这点,恰恰是大众舆论所不能容忍的。
刘某在采访有一句话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我都知道错了,你为什么还在这一直在这问。“
这句话从哭腔里崩出来,在字面上其实是让人反感的。
这不是她意图在辨别什么,而是她真的不懂: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放过我。江歌的妈妈为什么就不能放过我。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从这案子抽身离开。
这仅仅只是刘某特别自私,特别没担当,特别漠视道义,特别冷漠薄凉吗?说实话,这样的人在现实中真不特别。
据一个例子。
有孩子落水了,有路人见义勇为跳水救人。结果小孩得救,路人牺牲了。然而后续的故事并不是孩子将救命恩人铭记在心。家长感激涕零无以回报。而结果是家长怕担责,教孩子撒谎,说孩子没落水。而是救人者不慎落水。
看吧,这是不是刘鑫母亲跟江歌妈妈说“江歌死了是她命短”一个德性呢。
这还真不是刘鑫一家人特别特别奇葩,相似的反应,相似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社会在我们的身边,那真的有的。
一遇到事就要急不可耐地撇清关系,置身事外,这并不是少见的选择策略。
现代人很容易表现出来的冷漠,薄凉,其实同样有大环境的因素在起作用。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乡村生态是熟人环境。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会生活在“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的”狭小空间里面。因此当面对自己亲朋和邻人的时候,恪守公序良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敢造次,就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然而,到了现代规模庞大的都市里面,是有千百万来去匆匆陌生人社会组成,结果就是一时的道德失格,可能换个环境,换个对象,就可以好像从来没有发过一样,翻脸不认人的事情,真正被记住的有多少。
人性是很经不起考验的东西。一旦身处被纵容的环境条件里,那么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阴暗面,就肆无忌惮了。
然而这种条件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变数。
刘某和她的父母,如果当初就知道今时今日会遭到全网围攻,他们还可能对江歌母亲做出这么过分的事,说出这么过分的话吗?
当然不会,那样说不定刘某可就真的要如和众网友设想那样,从开始跟江歌母亲抱头痛哭,承诺照顾对方,甚至认对方为干妈了。演都要演出这样子。
这样网友大概就会同意刘某只是受害者,而不是帮凶。
她还是条件反射得采用了陌生社会里面最方便,最舒适的方式:撇清责任,断绝联系。反正跑到下一个地方换一批周围的人,自己又是身世清白岁月静好了。
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期待已经落空了。
在经过这次规模庞大的网络讨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
无论刘鑫恋爱、求学、交友。他的名字,他的面孔,恐怕都会让她所遇到的一切人们,第一时间就联想起这桩惨案,以及她在这之中的角色。
没错,这就是网络暴力的效果。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生态。
正如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这两者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正在崛起的现代网络时代,对比它将要取代的陌生人社会,并没有谁好谁不好。
时代在改变,相应的生存方式以及选择策略也会不得不跟着改变。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更加宽广。却同时让人与人之间虽然虚拟,但真实的距离也变的更近。
网络的舆论力是有限而不可控的。但如果你作为丑角的事情,就碰巧火起来的呢。
道德失格的代价以这种形式兑现。如果发生在你身上,那将会绝大多数普通人难以承受的毁灭打击。
这也恰恰就是互联网时代,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潜在的道德规训机制。
是的,这种经常以网络暴力面目示人的规训方式,非常不克制。富有正义感却鲁莽冲动。急于匡扶道义却容易被煽动利用。
但是这就是新时代。
一旦人格破产想向网友求助,这是不存在的。
https://mp.weixin.qq.com/s/7M6B3KjyKenJkYWZwK0ekQ
丁悦
我很希望在事实确作的前提下,人格破产的人甚至家庭都被社会唾弃
坏人之所以横行,就是因为中国作恶的成本太低。
最典型的就是贪官,捞了大把银子后老婆小孩存款弄出国,哪怕自己被双规被判刑,放出来后还是吃香喝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