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告别央视春晚已有七年,但东北人仍在每年春节期间为全国人民带来欢笑——作为三亚的冬季霸主,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段子手的素材。
一艘名为五月冰花的船在亚龙湾登陆,船上的 500 个哈尔滨人好奇地看着这块长满槟郎的土地。探险队长李大壮用鸟枪射下一名爬在椰子树顶的海南当地人,其他哈尔滨人好奇地围过去。三亚人和东北人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们更瘦小,更黑。「老稀罕了。」李大壮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海与蒜肠——哈尔滨人海南开拓史》@祝佳音
传说和段子中,不但「想吃一顿海南椰子饭要比吃一顿东北饺子难得多」,三亚也早已跃升为「东北第四省省会」,猪肉炖粉条更要取代文昌鸡,成为海南特产。
东北的「文化侵略」同样明显,三亚广播电台「天涯之声」广播,便是在 2009 年与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并由后者「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入部分受到东北人欢迎的栏目,以「适应受众需求」。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将《叶文有话要说》等三档王牌节目实现龙江与三亚两地的同步直播,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了「天涯之声」工作团队。对该广播的一些「东北腔重」的栏目,部分本地听众颇有微词,认为其「不考虑三亚的听众」。
东北人带来的不只是食物和方言,2015 年三亚的购房者有 79.6% 来自东北,他们甚至已开始影响当地的公共政策。
三亚在东北的地位更体现在医疗上:早在 2010 年,哈尔滨就将两家三亚医院定为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北京、广州等地都要等到 2015 年后。
东北人在海南的角色为什么如此突出?海南受到青睐,仅仅是因为气候宜人吗?
「远胜于台湾」的宝岛海南
东北人并非只向海南迁徙,无论北上广深,还是天津、青岛、烟台等部分二三线城市,「金某勺」之类关外名物都随处可见。
事实上,海南远不是东北殖民者最多的地方——根据 201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统计,陕西、湖北都比海南更有资格称为东北省份。
只不过,东北人在这些地区都是作为「外地人」存在,只有遥远的海南,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更温暖的家。
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海南显而易见的吸引力所在。几千年来,内地早已有大量汉人移民迁入,如今当地主要语言琼语便是闽南语的一支,海南军话则由明代戍边军人遗留下来。
近代的海南,对外开放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 1860 年代,海南就被指定为通商口岸。
▍1937 年海口大亚酒店,前往海南进行贸易活动的大陆人士、海外华侨和外国商人热衷于在此落脚
抗战结束时,海南的工业发展已相当成熟:为了战争需要,日军占领海南期间建设了港口、道路、铁路、发电厂、电话线、跨国海底电缆等大量基础设施,以及八十多家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工业企业。
这样的情景并不长久,海南光复后,国民政府将汽车等大量物资运出岛外,企业和基础设施也疏于维护,加上持续内战,1949 年海南的大量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工业已经废弃,全岛仅剩 18 家小型工业和手工作坊。
独特的气候优势,又让海南在 1949 年后基本上告别了工业。
当时的冷战东方阵营中,海南是为数不多能满足橡胶树苛刻生长条件的地区。随着中国遭到橡胶禁运和朝鲜战争的爆发,苏联提出:在海南和雷州半岛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为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提供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资。
在老大哥的要求和协助下,中国决定,在五年内,将已有的 3 万多亩橡胶林扩展到 770 万亩,大部分都在海南。中苏分裂后,海南也仍是中国的「橡胶岛」,以实现祖国橡胶自给为发展目标。
在「加强国防,准备打仗」的时期,海南显然不适合充当后方工业区,海南的工业投入因而极为有限。1981 年,海南全岛四分之一的面积是国营农场组成的农垦区,七分之一的人口是内地迁入的农垦移民,海南农垦已成为仅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的第三大农垦系统。
1988 年建省时,海南的 GDP 总量仅占全国的 0.5%,人均 GDP 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89%,近半耕地「基本靠天吃饭」,除了热带作物加工和采矿外没有大的工业,海口甚至没有任何管制交通的红绿灯。
▍1989 年海口市首次启用红绿灯,结束了海南没有红绿灯的历史
如此农业化的海南,显然不会对同时期的东北人有什么吸引力——作为「共和国长子」,当时的东北是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从 1988 年到如今的东北人入侵,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台湾」
改开初期,海南继民国时期之后,又一次被寄予了与台湾分庭抗礼的厚望。1984 年,邓小平提出,「如果用 20 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就是很大的胜利」。
当时的海南的人均 GDP 仅为台湾的七分之一,但这个新设立的经济特区却拥有坚实的吸引力:到建省次年 4 月,来函到海南求职的人数达到 18 万人,超过九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85% 在 35 岁以下,被称为「十万人才下琼州」,有媒体报道大学生「在海南街头卖报纸卖馒头」。
▍1988 年 4 月海南建省
内地涌入的民工更是不计其数,结果海南建省后还采取措施,「防止外来人口大量盲目涌入」,1989 和 1990 两年间「清理遣送」从省外进入海南的民工共 9 万多人。
事实上,海南的吸引力,并非只源自人们对特区经济前景的向往。早在 1985 年,很多海南人已经挣到了钱,如同第一批暴富的淘金者,为无数后继者指明了迁徙的方向。
1984 年,中央政府允许内地企事业单位到广东和福建购买进口汽车,海南当时不但隶属于广东,而且享受免税进口物资的政策优势,于是爆发了全民倒卖进口汽车的热潮。
半年内,海南出现了 872 家倒卖轿车的公司,94 个直属单位中,有 88 个参与了汽车倒卖,幼儿园等事业单位也参与其中。
在这场后来以「海南汽车事件」载入史册的潮流中,街上的大妈,茶馆里的阿叔,都在想办法搞到汽车进口批文,批准进口的汽车数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从 2000 多辆暴增到 8.9 万辆,超过全国当年进口轿车和面包车的总和。
一年后,汽车事件遭到大规模查处而告终结,但海南遍地黄金的传说已经被人熟知,橡胶岛成为了淘金岛。
▍1989 年,大批「闯海者」聚集在海口市东湖人才墙前
此时的台湾,竟也真的感受到了压力:1987 年,蒋经国对国民党常委讲话时提出,要特别注意海南建省后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对台湾的影响。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海南再次掀起淘金潮,大量投机者涌入海南,房地产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不到 700 万人口的海南,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三十余万人的海口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 800 万平方米,平均房价从 1991 年的每平方米 1400 元涨到了 1993 年的 7500 元,地价在一年内从每亩十几万涨到六百多万,大量还是图纸的房子已经几经转手。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迅速扩大,中央政府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
除了潘石屹、冯仑等少数人及时逃离海南,绝大部分因海南房地产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一无所有,留下了 600 多栋烂尾楼和数百亿坏账,「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为海南「三大景观」。
▍1990 年代末,海南随处可见烂尾楼
仅四年后,经济还未重振的海南又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作为面积最大的特区,海南曾率先提出多种重大的改开举措,如一切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将企业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等,却在地产泡沫破裂后一蹶不振。
占全国 0.6% 人口的海南,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承担了全国 10% 的商品房库存,1999 年,海南不得不由政府出面主持「清库存」,最初三年基本都用来清理各处烂尾楼的产权归属,之后再开始更为艰巨的售房工作。
海南努力走出崩坏的同时,中国另一个地方的人民也在奋力「从头再来」——作为曾经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人民正在承受国企改革的阵痛,寻找新的生机。
两个遭遇了不幸的地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东北人的「应许之地」
东北人并非是在 2000 年代后才来到海南,早在 1950 年代,被调集到海南的农垦大军中,就有相当数量的东北人。
▍1952 年,由东北野战军改编而来的中南军区初组建了由叶剑英直接指挥的林业工程部队第一师,七万余官兵组成的垦殖部队进入海南,「一手拿枪保卫祖国,一手拿锄垦殖橡胶」
海南对于东北人也有气候上的天然吸引力:残酷的气候迫使老年人前往更温和的地方过冬甚至定居,是常见的全球性现象。对高纬度地区的人来说,温暖的热带天然具有吸引力。
在欧洲,大批老年人从北欧涌向意大利,与年轻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差异明显。美国最南端的佛罗里达,同样吸引了大量北方的候鸟老人,即使当地的老年服务政策排名全美倒数。
但是,直到 1990 年代末,东北老年人都还没有成批逃离寒冷的家园。他们开始到陌生的远方安享晚年,还需要新的外部刺激。
1990 年代末,东北工人大规模下岗,人们作为打工者和小生意者流向全国各地,从 2000-2010 年,东北三省从人口流入 36 万,变成人口流出 200 万。其中前往海南工作的东北人,将把这里水草丰茂的消息带回了家乡。
▍在 20 世纪末的下岗潮中,东北下岗人数为全国之最。1998 年末,东北三省下岗人数已占全国近四分之一。
海南经济尽管屡遭重创,但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其商业和政策环境仍比多数地区更为友好。经济的不景气,又带来了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适合逃离家乡的东北人生存。此外,80 年代末第一批到海南闯荡的东北人,也已近乎垄断了运输等部分海南服务行业,成为了下岗老乡的接应者。
在先知先觉者的感召下,东北人开始成批来到海南,年龄较大者很快就食髓知味,无法再忍受东北的冬天了。不过,初期在海南购房者仍相对较少,多数人仍选择旅馆或短租房,三亚甚至出现了「of 东北人、for 东北人、by 东北人」的专门旅社。
2000 年代中期,「振兴东北」战略启动,此时正大批出售的海南商品房,终于成为了条件尚可的东北人的考虑对象。对大量能凑十几万给孩子找公务员工作的家庭而言,相似的置业花费对急于脱北的东北人并不十分高昂。开发商更是看准机会打开东北市场,为东北人提供在家乡街头便能了解三亚海景房的特殊待遇。
2010 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海口、三亚等地的旅游和房地产广告被大量投放到东北。前几年已经开始成批移居海南的东北老年人,也已开始传颂他们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在海南不治而愈的故事。
此时,东北人涌入海南已成必然,更何况海南急于发展,对此也十分欢迎,联合东北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吸引前来海南过冬和定居的政策,如开辟直达航线、办理异地民政服务、医保结算等,持续增加吸引力。
有了房子和社区的东北人很自然地出现了主人翁精神,默契地与海南地方政府设立的「候鸟人才办公室」等合作,用返聘、参加志愿活动等方式参与当地建设,并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季节性前往海南过冬的候鸟人群已开始着手参与海南建设
在约 3000 人的三亚海坡村,每年冬季有近四万外地人入住,为当地人提供了充足的房租来源。
不过,东北人青睐的去处并非只有海南,气候温和房价同样相对低廉的威海、北海等城市,以及大连这样同在东北而具备海景的城市,同样吸引东北的购房者和定居者。海南的东北人虽然突出,但也很难说是一家独大。
之所以海南的东北人如此醒目,不但因为东北口音在当地太过容易辨认,而且也是海南作为旅游中心,远不只吸引东北人。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当时已很受注目的三亚东北人,在当地外来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不过,这类统计难以覆盖大量冬季聚集海南的北方候鸟人群。
2017 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 6745.01 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特别是大量来自北京的游客和购房者,在三亚街头见多了你瞅啥之后,把东北人入侵海南的消息传播到了五湖四海。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锅包肉将成为地道的海南特产。就像南京的烤鸭和苏州的糕点,早已经成为北京餐饮界的骄傲。
本文部分参考自:
《海南年鉴》,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民国时期的海南:1912-1949》,张兴吉,海南出版社
《海南特区发展史论》,鲁兵,海南出版社
《海南当代社会问题研究》,詹长智,海南出版社
https://goo.gl/ksbR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