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从“新加坡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改成“你如何形容新加坡这个国家”,更妥当了一些,一个人看到的毕竟有限,也有许多是以偏概全。
在新加坡生活了四年,经常发现一些独特的现象。又因为没有去过其他国家,所以潜意识里只和中国做对比。
1. 教育:
就教育制度来说,新加坡比中国宽松许多,但基本上也是应试教育。好的地方在于选择比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科,科目之间一般都是独立的,不需要像国内高中一样分文理。教育的方式虽然老师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比较重视思想还有思考方法的培养。逮到哪个老师都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坐下来和你侃一下午,并且不是以一种教导的方式而是交流与探讨的方式。满满的是对思想的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并会被激发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当然压力也不能算少,从小学开始上补习班的新加坡小孩就不少,最近连学前班都有了。根据收到的传单看,高中一次1小时的tuition大约30新币,150人民币。
在新加坡,课外活动小组占了许多人学校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同个小组里的人可能比同个班的人关系还要好。学校重视对学生领导的培养,会引导策划不少活动,如果没问题老师基本不会插手。比如中学时学校组织的募捐活动,全校学生分散在四个地铁站募捐。于是新加坡学生十四五岁就开始学着策划活动,与外界接触,逐步锻炼自己的能力。
新加坡每个学校的特点比较突出,有的重视leadership的培养,有的致力于中华传统精粹。学校有时形成自己的culture,不同的历史,惯例和规则和领导层的治校思想导致每个学校不一样的风格。比如有的学校比较保守严格迟到一次要去实验室扫几个小时地,有的学校比较自由奔放学校老师群体大跳鸟叔舞。
每天早上要升旗然后各种人上去说各种通知。发现一个很不同的就是学校重视学生的归属感,也尝试着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比如一般一年有一次学生集会让对学校有意见或建议的学生去反映情况。学校发生什么意外事件也会公开告诉学生。一句话概括就是尝试着讲理而且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有被考虑到。
在新加坡上学的一个好处就是学校或者老师会邀请各种牛人来学校演讲,也可以去新加坡的大学听演讲。我听过的有国防部长,剑桥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学校也会提供机会让我们去访问一些机构,以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好的了解。当初去新加坡肾脏基金会还遇到了新加坡的开国元老。
2. 生活:
交通规划比较合理,出行方便,bus和地铁基本覆盖全岛。虽然有塞车,但不到不可接受的地步。当然觉得最舒适的一点是车让人行,每一次看到时速八九十的车急刹在面前都觉得不好意思。
娱乐较少,或者说只有有钱人玩得起。便宜的也比国内贵不少。K歌下午2点唱到7点年卡差不多一次8新币,打桌球一个桌一小时12新,电影是比较划算的娱乐方式,办卡75新能看十次。
新加坡rifle club实弹射击一天要200新。。。
新加坡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环境优美,居民区附近一般都有长廊,park也有很多,四处可见人跑步。身处这样的环境确实很舒适。
博物馆不少,图书馆很多,书迷天堂。
3. 政治:
近几年反对派的支持率见涨,对行动党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在我看来,从建国以来李光耀带着一批能干的手下完成了伟大的功绩。新加坡公务员廉洁归功于政府的严打和有效防范,也得益于选拔公务员制度的合理;建国初期与英国和以色列的成功外交保证了年轻新加坡的安全;合理的经济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并大力推动本地企业的发展;种族政策维持着新加坡社会的稳定。
然而,行动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加坡国民的自由。最近一个新加坡人写的一本书《成长在李光耀时代》在新加坡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本书讨论的是在李光耀的高压统治下新加坡人民的想法。许多人认为新加坡人的公民意识一直都没有进步,因为政府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他们对其他的权利也不介意,对政府没有更高的要求。
4. 社会
新加坡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等等。虽然表面很和谐,其实还是有一定的摩擦。另外,随着移民增长,本地人和新移民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近日在新加坡的菲律宾人申请一同庆祝菲律宾独立日,无数新加坡人在网上提出反对意见,李显龙说这是新加坡的耻辱。
然而,随着许多大陆人移民进入新加坡,本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逐渐改变。原因有这些:人口增长导致交通拥挤,相比以前的时刻有位置坐,现在可能要等下一班车;中国人把好工作抢走了;anti-social behavior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追逐打闹;哪里都很挤,要排队。
也有许多本地人对政府招这么多奖学金生耿耿于怀。在外面偶尔遇到本地人,聊两句天知道我是奖学金生就会开始抱怨政府,说给你们这么多钱,我们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样的想法在一些中国学生不好的行为被报道之后更为激烈。比如几年前有NUS的学生在网上大骂新加坡人是狗。上次跟以前的生活老师聊到这个问题,他说教育部还发现了更多类似的行为,中国学生总是说新加坡不好的话,所以觉得奖学金给得很没有意义。
个人以为新加坡社会是一个很包容的社会,只是有些人的misconduct导致了新加坡人对一个特定群体的不良印象。
5. 语言
李光耀推行双语政策,将南洋大学改造成南洋理工大学,废除方言节目,鼓励新加坡人在家里用英文交流。这些政策让各个种族的新加坡人都能用英语交流,却让老一辈的新加坡人都叹息不已。跟几个老人聊过天,他们说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一般华人都能讲华语,潮汕话,福建话,粤语,有好些还能讲马来话和印度语。而现在的新一代英语讲得好,很多华文都一般,方言就更不用说了。语言的代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和老一辈的关系。
双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成功的,而方言的衰微也是一个很难避免的结局。在中国,说方言的一大片,就算普通话是通用语言,方言也不见得会衰落。但是在新加坡,再过几代人,说方言的人可能就屈指可数了。
6. 人情淡薄这是许多人对新加坡的印象,可能是看到新加坡好多老人的悲惨晚年还有人与人之间缺乏关心。新加坡有很多老人院,许多老人无人赡养。几个老人院的老人都说,老人院的护工对他们很不好,饭是隔夜的,菜也从来不变。一个老人院里,护工都来自缅甸,他们无法和老人交流,把老人抱上轮椅的动作特别粗暴。我问到子女多久来看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基本是两三个月一次。
就这一点而言,新加坡的家庭观念确实不太强,不过这也因人而异。新加坡人给人的感觉是文明程度很高,很礼貌,也会帮助有困难的人。问路时可能会把你直接带过去。
所以人情淡薄,可能也是本能的习惯或是对私人生活尊重的表示。当然确实新加坡人不像中国人那么热情自来熟。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在政治,经济,城市规划上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它很宽容,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冲击;它积极进取,从不懈怠。在这里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这只是作为一个学生的看法。
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眼光。据我观察,新加坡人对中国的印象有三种:
一、以高级官员、商业大亨和学院教授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普遍对中国持积极态度。他们有机会多次往来中国,观察深入细致,看待事物也比较理性,因此普遍看好中国,认为中国的变化十分巨大,崛起势不可挡,在未来的20年间必然给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些人普遍鼓吹“接触”(Engagement)和“平衡”(Balance)的策略,认为与中国既要保持接触,又要引入美日进行平衡,同时保持相当的警觉和快速反应。用民间的说法,就是骑墙主义。
二、以公司白领、私人小老板和中下层公务员为代表的中层社会则持观望态度。他们在政府的倡导下,以及在日常的工作接触中,普通感受到必须正视中国的崛起,利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政治普遍信心不足。加之从小接受的西式英文教育,从英文媒体接受信息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了真正黄皮肤白心的“香蕉”,很难也不太情愿接受中国很多地方正在超越新加坡的事实(比如说,深圳目前就喊出五年内超过新加坡)。
三、以普通职员、阿姨大妈、家庭主妇和经济状况较差群体为代表的下层社会则持反感态度。因为经济状况不允许体大部分人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来自各种媒体渲染的负面新闻(还有一些《联合晚报》等八卦媒体),或认为中国仍然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混乱、贫穷,没有安全、法制和自由;少部分人即使到过中国,也无法理性看待中国的活力和未来,只是与新加坡进行简单类比,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另外,近年来,在新打工的中国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急速增加,一定程度上抢了他们的饭碗,打破了社区的宁静;同时中国女子(特别是在红灯区的性工作者)也对他们的家庭稳定带来巨大挑战,于是这个群体的人普遍对中国人印象很差,看不起、排斥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同学朋友普遍计划在一两年内到中国旅游参观,但是由于他们的老婆普遍对中国人反感,宁愿选择去韩国、台湾甚至菲律宾也不愿意到大陆旅游。比如说:我的指导老师想到利用假期到上海和杭州旅游,竟然做不通老婆的工作,要借我的COUNTRY BRIEF去游说(游说最终也没有成功,前几天独自一个人到上海看世博去了——补记);我最好的朋友老婆也是一样,在他反复做工作后,才答应去上海看世博;另一个同学的老婆甚至对他老公说“你要去内地,我就砍断你的腿”——即使夫妻一同前往也不愿意。
最可怜的要算在新加坡正规打工挣钱的年轻女子。她们一般要在国内时,向中介机构交了5万元人民币才拿到来新加坡的工作准证(一般时限2-3年)。来到新加坡后,一般在超市、7/11、餐厅、咖啡店或专卖店、工厂、宾馆做工,工资1000-2000新元。也就是说,除去租房吃饭和日常花销(约300-500新元),要工作一年才能还清中介费,剩下的1-2年才为自己挣点钱。由于工作时间长(有的7/11售货员一天工作12-16小时,一个月只休息3天),工资待遇差,身边又没有朋友和亲人,普遍心情压抑。由于很多人来新的中介费都是家里七凑八凑借的,如果放弃工作回国,则意味着要在国内拼死工作3-5年才能还清。于是有少部分人(包括少部分陪读妈妈)就被引诱或迫于生活压力自愿半自愿到红灯区挣外快,最终成了“小姐”,成了新加坡人鄙夷的对象——可她们其实是被不良的中介机构“绑架”,甚至是被新方的某些机构“绑架”了。现在,新加坡招工的中介机构在广东福建等式南方省份已经臭名昭著,于是北上山东河北与东三省,于是大家经常看到超市的小妹大多讲一口纯正北方普通话——可笑,可叹,又可悲。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卢咏娜
不得不说新加坡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你们能想到的、听到的或是看到的比如干净、守法、靠能力吃饭等,还有很多同胞说该学习像新加坡那样违规就重罚,e.g.丢个烟头罚200新刀,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罚50新刀等。但我认为这里有个前提不能忽略,就是———新加坡太小了,人太少了,还不如我天朝一个一线城市面积和人口。
看到有层主说新加坡人情淡漠,确实。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和几个小伙伴去一个新加坡朋友家玩,呆在他的房间玩游戏,晚上8点后,他妈妈把他房里的空调关了,说没那么热不需要开。我们当时都很尴尬。(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新加坡朋友家应该算是比较殷实的了,他们住的是公寓,就是有小区的。在新加坡住公寓算是有钱的了。)类似这样的事情:一个朋友他手机月租交不上了,打电话给他妈妈,问他妈妈借50新刀,说打工发了工资马上就还。(这个事情上我个人是矛盾的,我赞成18岁之后就经济独立,但我却觉得这种与自己娘亲的关系,参考他当时的语气,未免太冷漠了点。)说到AA制,看有有层主说打印还要几个人几毛钱几毛钱的摊,我也遇到过很多次,后来也就习惯了。另外,记得刚去班上的第一节课,有几个同学很好奇的问我:Milo,你家种了多少地? 我一愣...接着回答:很多。 (后来去到英国留学也遇到过类似的。)其实我并不太生气或是悲愤,他们只是不了解,他们的报纸头版一般也都是各种八卦新闻。有一些来过我大天朝的同学自然知道,还会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好感,聊天的时候还会说到自己的祖籍是中国哪哪哪。当然也有装13的,明明一副华人的脸,那在说自己的爷爷的爷爷就是出生在新加坡的(拜托...我无意攻击你,但除非你家那长辈是自我繁衍进化的)。
要说感觉最大的,是新加坡的口音:Singlish。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去了大不列颠之后,我发现自己听力好了很多。)
我不知道其他在新加坡呆过的小伙伴有没有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新加坡的精神病人特别多。在外面吃饭会遇到,在街上会遇到,在租屋也会遇到,在地铁上也会遇到。是我脸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