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vel?A-Level?一张图详解新加坡教育体制,家长必读 zz

2019-07-14 21:12
新加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 分流的时间为小学四年级结束、小六毕业和中学毕业,共三次分流,成绩差的逐步流到职业教育方向,成绩好的逐步走向专业和学术方向。

  小学为六年制,四年级有一次校级统考,作为第一次分流,即语言流。此次分流把学生分为三层:EM1、EM2、EM3,(后来EM1EM2合并)逐级降低对语言学习的要求;第二次分流时间为小学升初中,按照PSLE考试成绩分流,好的学生升入四年制的快捷班,差的读五年的普通班。中学毕业后,成绩最好的可以进初级学院,也就是按照A-Level标准设立的为大学本科入学准备的教育。有些中学是中学-初院一体化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初院而不需要O-Level考试。

更详尽的可以参阅下面这张图。




很多中国人无法接受这样的分流,觉得把孩子从小就分等级,约束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小学,随着你的成绩的变动,EM1EM2、EM3是可以变动的,在中学,即使是普通班的学生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报考O-level考上初院和理工学院的。 2008年以后,有一些调整,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英文、华文、数学和科学推出“普通水平”和“基础水平”两种不同程度,来取代原有的EM1、EM2合并源流以及EM3源流的分流制度。在这一新的制度下,学校按学生学习能力,分配学生在某科选读“普通水平”或“基础水平”的课程。这会增大学校教学上的压力和管理上的复杂程度,但是对偏科学生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分班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适合的学习效率。如果你是一个教学工作者,了解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种分流的做法。小学分流的学生还是在同一个学校里,虽然班级不同,但是由同样的老师授课,只是根据班级进度不同,老师授课的内容和课堂练习的难度也稍有区别。

很多中国人会误以为新加坡和中国一样,那些名校的条件会比普通学校好很多。其实新加坡的中小学设备条件都差不多,一些新办的学校可能校园和设施反而比那些老牌名校更好,教师有轮换制,因此保证了师资力量的平衡。

新加坡的中学入学,并不是按照学区分,也不给学校录取权,而是由学生挑选学校,全国的学生按照分数排名,从最高分开始依次挑选,所以那些名校很快就被高分学生选完了,成绩差的学生只能进较差的学校——当然不是学校设施差或教师水平差,而是指他的同学的学业分数都是跟他一个档次的。这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谁分数高给谁先挑的方法,导致新加坡的中学梯度非常稳定,而各学校的学生的成绩差距也很少,这样教学上既不需要照顾进度慢的差生而让优秀学生浪费时间和失去兴趣,也不至于让太差的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而自暴自弃。

而那些学业不好的学生,可以较快进入职业教育阶段,而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在他们头疼的学业上。而政府也让那些精英学生得到更快的进度和更高的学业要求,以促使他们的发展。这对减少全社会的人力资源浪费是很有利的。

新加坡的儿童入学年龄统一,低年级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的发育较迟缓,不容易显示出其实际的学习潜力。因此小学分流主要对语言学习分流。而中学入学的时候,大多数儿童的学习潜力已经发挥得差不多,基本上在以后的若干年相对稳定。这种不断分流、但是又给那些成绩较差的孩子继续上进的机会的制度,促使大多数学生都努力读书。而华人社会对学业的看重,会使那些考不上好学校的学生受到家长的责骂和社会的歧视。这是社会文化的问题,却不是分流教育本身的问题。

在中国,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成绩相差很少,比如一个班的平均分都有九十多分,认为考试不能分出学生的真实差距,(也就是天花板效应),但是在新加坡的情况完全不同。新加坡的小学考试内容比中国深很多,会有不少超大纲的内容,考试50分就算及格,中等水平的小学生考六十多分是经常的事儿。至于中学,则难度更大,即使是一些名校,也经常一场考试让全班一半的学生不及格。

中国的高中阶段,在新加坡对应着3类:初院、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初院是二年制,实际上是大学的预科班,注重综合课程的学习;理工学院为三年制,相当于中国的中专或大专高职,职业教育和升学二者兼顾。工艺教育学院则主要为今后就业做准备,主要培养技术工人。


虽然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也可在学习期间经考试转入理工学院,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初院毕业生要经过英语母语“A”(Advanced)水准考试以升入大学。当然,A-level考试的项目比中国的高中复杂很多,学生也有更多的选择,为他们将来的专业方向做准备。A-leve的不同课程选择,其实也是一场分流,是学生专业兴趣和能力的分流。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多学几门课。
via http://goo.gl/eHDAn5

0 个回答

查看全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