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房子,99年后真的会被收回吗

椰子最近一直在关注

关于地契到期

新加坡政府要 无偿

收回房子的新闻

(芽笼三巷191个私人地契将在2年后,也就是2020年到期后,归还给政府)

花了大把的银子买房

不会真的有一天

房子不归自己了吧

广告

这事无论在新加坡

还是在中国

都不是传说!

都是“民以房为天”

房屋契约到期后

究竟会怎么安排?

很多小伙伴都好奇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新加坡和中国

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椰子就来给大家深度讲解一下

资料来源:知乎

新加坡的住宅分两大类

一类是公共住宅(俗称组屋)

(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

一类是私宅

(类似于中国的商品房)

私人房产一般是永久产权

也有99年产权的

组屋分为永久产权,999年

广告

一般来说是99年产权

椰子这里比较的主要是

新加坡的99年地契的组屋和私产

与中国的商品房

在房产性质、到期规定

和未来安排的一些比较

供有志成为有产一族的椰友们参考

图源:见水印

房屋产权由

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两部分组成

在新加坡,以非永久地契为例

这两项是合二为一

所谓地契年限就是

土地加上房屋本身

一共可以使用的期限

广告

在中国,这两项是分离

房屋所有权的期限为永久

而土地使用权分各种年限不等

01

产权性质

新加坡

新加坡大部分房屋(组屋+私宅)属于租赁性质,租期通常为99年(Leasehold)。个人拥有全产权的房产十分罕见。不管是组屋或私宅,99年地契的期限期满之后,土地和房子就不属于屋主。只能算是长期租住,不完全属于自己。

中国

中国房屋所有权是永远的,没有期限限制,只要房子还在,房子就一直是业主拥有的。但土地的使用权是有期限的,比较常见的是70年,也有40年和50年的。

新加坡

无论是组屋也好、私宅也好,只要写明99年屋契(Leasehold),它们在99年后的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应该都归为零。住户必须迁离,把房子土地归还政府。

广告

组屋屋契到期后,必须归还给政府。(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SERS自1995年开展至今,只有4%的政府组屋获选参与,概率越来越低)

99年地契私宅:99年地契的房产被集体出售的机会相对较低。因为发展商必须支付可观的地价给政府,以便将地段的地契更新到99年。

中国

70年土地使用期满后,土地收归国有,但房屋仍属于业主。过了70年要是房子还在,业主就得继续和国家租那片地。

图源:国家发展部博客截图

新加坡

广告

♦ 2017年6月20日,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宣布,位于芽笼3巷的191个私宅地契在2020年底到期后,所有住户必须迁离并把房子归还给政府发展公共住屋。这是新加坡首次有私宅地段在地契到期后须无偿归还政府,而且延期是不被批准的。

♦ 接下来地契期限来临的是位于武吉知马的芙蓉园(FuyongEstate)。这个99年地契公寓是在2046到期。

中国

位于马林百列的组屋,屋龄已超过40年。(联合早报)

04

未来可能发展

新加坡

除了无偿交还给政府外,屋主们可以聚集起来投票决定,将地皮推出市场集体出售(En-Bloc)。对于成功与否,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

举个例子,2016年顺福雅苑(ShunfuVille)就以6亿3000元集体出售成功。

广告

针对有声音促请政府让组屋屋契到期后自动延长,今年5月中旬在国会参与政府施政方针辩论时却推翻了这种建议,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动延长屋契。

“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希望这么做。像我们管理过市镇理事会的人都知道,越老的组屋越需要维修。若房子已超过99年,能想像它需要多少维修,这对居民将造成多大的费用负担?”

—— 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部长

政府一开始就表明组屋的屋契为99年,足以让两代人居住。目前屋龄最高的组屋约为50年,其余组屋大多还有超过60年的屋契,因此问题并不迫切。

根据建屋局去年的数据显示,在建屋局管理的约100万个组屋单位中,屋龄满40年的约有7万个,屋龄介于30年至40年的有28万个。

中国

按照新颁布的《物权法》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椰友们是不是稍微有些谱了

如果还有其他最新信息

也欢迎大家继续分享讨论哦

为了早日成为有产(有债)一族

而努力奋斗吧!

广告
  • 发表于 2019-08-06 03:46
  • 阅读 ( 395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韦琪

43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