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通说
填海造陆是新加坡增加土地面积的重要手段,这些年来,新加坡新增的土地,都是像精卫填海一样,一点点地造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岛国”新加坡不大,但你知道吗,它曾经更小!
多年来,新加坡从1819年的578 km²,到今天的719 km²,总土地面积实现了大约25%的增长,虽然好像还是没多大,但好歹增加了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相当于造出了一个苏州市呢!那么,新加坡是如何增加土地面积的呢?
广告十九世纪早期的开垦
土地面积的增加都归功于新加坡的填海工程。
最早的填海工程是由殖民地政府进行的,早在1822年,莱佛士就认为新港应该建在新加坡河的南岸(即今天的驳船码头)。
然而,在那个时候,南岸是一片被红树林覆蓋的沼泽地。于是挖来附近山上的泥土,用来填满低洼的地区。新加坡之前还是有不少小山丘的!后来几乎全被挖来填了海……
这是19世纪中后期的驳船码头:
图片来源NAS
在19世纪末,直落亚逸开始了填海计划,哥烈码头(Collyer Quay)的面积进一步扩大。
有了这个填海工程,天福宫(Thian Hock Keng)沿直落亚逸的那一面便不再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了。
直落亚逸开垦、福康宁和圣安德鲁大教堂。照片来源NAS
广告天福宫, 1990. 图片来源NAS.
天福宫原来竟然是在海边上,万事通也是第一次知道呢~
大部分在1965年以后回收
我们新加坡土地面积的增长大部分还是要归功于新加坡独立出来后的项目。
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要想实现商业和住宅目标,土地复垦被视为一个可行方案。
这是一张显示新加坡自1960年代以来土地面积增加的图表:
图片来源:Data.gov.sg
可以看出,基本上是稳步上升~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新加坡的土地是如何扩张的
广告红色区域显示了未来可能的填海计划,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这些计划得以实施,到了2030年,岛上原有的海岸线又会改变不少,新加坡的土地面积又会涨涨涨!
粉色区域表示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已经开垦了多少土地。粉色的部分包括新加坡榴梿艺术中心、马林百列、樟宜、西海岸和裕廊岛。也就是说,这些你爱逛的地方,之前可都是海啊!
图片来源:CIA Map Library 2011
1965年以后的填海工程
以下是首个建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马林百列(Marine Parade)组屋单位:
图片来源NAS
填海后在加冷盆地建的公寓:
广告1970年加冷盆地的景象。照片来源NAS。
下图是1975年浮尔顿酒店的景色,俯瞰著填海而成的土地也就是今天的滨海中心。
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安德逊桥(Anderson Bridge)和巴丹(Padang):
短短几十年后,在同样的地方,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景象却大不相同了:
这是滨海湾,在金沙和滨海湾花园建成之前的景象:
而今天美丽的滨海湾,已经成为了新加坡的地标~
广告这么多年来,新加坡稳重有健地通过填海复垦,扩大了25%的土地面积,为我们建造了繁华的商业区和数不清的住宅区,更保留了优越的绿化设施,因为新加坡的土地面积小,所以政府会更加谨慎地规划土地,用更加与时俱进,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新加坡的土地发展。
期待未来的新加坡更加华灯璀璨、美景如织!
通心粉们对新加坡填海造陆有什么看法?你期待新加坡未来怎样的变化?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