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孩子已经偷偷有了好几个前任,新加坡老师如何破

引 言

没来新加坡之前,我印象中它是一个保守的亚洲国家。但后来到坡教书,真真见识了这里强大的性教育课程。全年级一百来号男生一组,一百来号女生一组,一起学习“两性课程”。有些劲爆图片,瞬间引爆全场……两性知识丰富,但新加坡的性侵非常少。这也让人思考:该如何给青春期孩子做好引导?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教育?

作者:Wong Sir和韦老师是一对夫妻,曾在新加坡中学执教,现居澳洲。

对每一个家长来说,早恋是一个绕不掉的坎,也是一大隐忧。

我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母亲大人每天叮嘱的便是不许谈恋爱啊!好像身边很多大人都觉得“早恋毁终生”。

但做教师之后,我明白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总会面临生理的一些变化,这是无法逃避的一个事实。何况现在的社会环境,早恋已经司空见惯,中学生可能都已经有好几个前任了……

01

身边开明的家长会进行引导,帮孩子渡过这一时期;但更多的亚洲父母却觉得,性与两性关系始终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不知道该怎么谈。

回避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更高了,还有堕胎、未婚先育等等各种社会问题……新加坡教育部门看到这个现象,特地给小学五年级到高中的学生开设了性教育课程。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讲“性”这一回事需要讲那么长时间吗?其实我切身了解实践下来,是非常必要的。

先说说新加坡的性教育涵盖了哪些层面?其中包含了五大主题:

1)Human Development 个人发展。例如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自我形象。

2)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例如怎样和异性交流、交往。

3)Sexual Health 性健康。例如如何避免性病和未婚先孕等,并提倡婚后性行为。

4)Sexual Behaviour 性行为及其后果。

5)Culture, Society and Law 社会文化民风和法律。例如社会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合法年龄等。

孩子的学习分年龄段进行:初一的学生刚进入发育期,面对身体变化,有的孩子会感觉自己长得没别人好看,有自卑的情绪,这时的课程侧重帮学生勇敢面对自我、建立自信;

到了高年级,青少年有的开始恋爱了,这时候的引导侧重谈异性关系、如何处理分手、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何迈向婚姻等话题;还会帮助那些认为毕业就等于分手的情侣,做一些规划。

这样一来,新加坡的性教育不单单是“性教育”(sex education),而是“性方面的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从生理问题,一直到心理与社会层面,并启发学生思考一些人生的重大问题。

02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新加坡的性教育有五点可取之处:

第一,教育者在讨论话题时,态度是相对中立的,不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教。

比如说婚前性行为,虽然敏感,但我们的立场既不鼓励,但也不会简单强制说不可以,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在教导过程中,老师更多是通过各种案例,把问题呈现清楚,再把选择的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权衡利弊。

例如,少女未婚先孕但男女双方都没有经济能力抚养小孩,堕胎又对女生身体伤害很大,该怎么办呢?家庭和周围的人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小情侣面临什么样的人生压力?如果当初没有发生性行为,生活会有多么不同?

最终引导孩子们看到问题,理性思考和权衡。

第二,不强制,给予学生和家庭选择的权力。

既然是涉及到“个体”、“文化”的问题,新加坡政府不强求每个学生都上这个课程。有些家长可能觉得这是很私密的事,由自己说比较合适;又或者是宗教的原因,不清楚学校教的东西是否跟家里信仰的宗教一致,所以选择不上。

开课之前,学校就会征求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不过绝大部分的家长都愿意让孩子上这门课,课程大纲是由新加坡教育部统一制订的。

第三,对教育者的安排考量。

学校在某些话题上,会安排男老师教男生,女老师教女生,就好像爸爸和青春期的儿子谈论某些性话题,妈妈需要回避,避免尴尬。同时,对于某些话题,学校连老师是否已婚也会考虑在内,因为学生可能会问到老师的婚姻经验、性经验。老师与孩子们平等的探讨,需要他/她本身的人生阅历。这样一来,教学才不是说教,而是成年人和孩子们平等的探讨人生必经问题。

第四,隐私保护特别重要。

上课时,师生会分享自身的经历。为了确保孩子们在讨论个人问题时不会受到伤害,特别是二度伤害,教育部规定老师和学生们,都必须保证对上课时讲的东西保密。遇到难以启齿的问题,老师会准备一个信封,让学生把字条放进去,通过私密空间传递给老师。

第五,所有教授性教育课程的老师,都必须接受教育部的培训。

教育部要求老师有充足的准备应付各种突发场面。没有充分确认老师的理解,是不允许教这个课程的。例如,对老师的要求包括:如果学生说了他被性侵的事情,老师该如何处理?如果血气方刚的学生谈到性时,群情汹涌,老师该如何把握?

现在资讯科技发达,家长不清楚小孩在互联网上接触了什么样的信息。有些小孩人小鬼大,自以为懂了,其实一知半解,这样风险很高,需要成年人来引导。

03

我曾在课上教导初一的学生分清楚迷恋(infatuation)和真爱(love)。对12岁的小孩来说,大部分的恋爱其实是一种迷恋,算不上真爱。但身为家长或老师,你无法直接点破,跟孩子说,你现在喜欢谁谁谁,其实不是很认真的,过一阵子就会分了。这样一来孩子无法接受,不愿意再跟你坦诚沟通;二来会让他对异性关系缺乏合适的处理。

有一次我问学生们:谁现在有男女朋友?教室里一下子燃起了熊熊的八卦之火。在一片叽叽喳喳声中,有个小男生很自豪地举了手:我有!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有女朋友是很厉害的事,显得自己很受欢迎很有魅力。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我也饶有兴趣地问:“那你喜欢她什么呢?”

“我觉得她很可爱。”

我又问:“那你还了解她的哪些方面呢?”

结果孩子之间的了解并不深。在一片叽叽喳喳的讨论后,我给孩子们看了一张“人与人关系亲疏的尺度表”。

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程度的亲疏远近。一般的只是点头之交,这种关系体现在尺度表的最左边;感情好一点的人可称为好友;再好一点可称为挚友;如果是异性,或许就成为了男女朋友;只有最最亲密的人,才能成为你的终身伴侣,也就是在尺度表的最右边。所谓关系亲密,指的是彼此非常了解,无所不谈。因为,关系亲密的基础就是彼此能够信任对方,渴望了解对方。

大家不妨想一下,你现在看到一个男孩或女孩,长得很可爱或很英俊,你有一点动心,这就是真爱吗?”

孩子们又开始讨论起来,有一小部分学生举了手。

接下来的话题是:“到底让两人成为男女朋友的关键是什么?”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我也把他们的讨论结果写在了白板上:信任、爱、约会……

每当抛出这些问题,学生都会打开话闸子,说明孩子们开始关注和思考这些话题。性与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功课,通过一节课当然不能思考清楚,成年人花了一辈子,都还在学习呢!但青少年通过持续性的课程,可以对内心蠢蠢欲动的话题不再迷茫,能够坦诚的沟通,对自我更加自信,也渐渐懂得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避免受到太多伤害。

作为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中立和倾听,不论学生说什么,不要嘲笑、批评或立刻否定他的想法,否则孩子会关闭沟通的渠道,不愿意再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记得在讨论“什么是成为男女朋友的关键”这一话题时,也有学生回应说:发生了性关系就是男女朋友。我没有去责备这位学生,而是反问道:“两个人发生性关系,是否意味着两人之间是互相理解和信任对方呢?是否意味着除了欣赏对方的优点,也能接受对方的缺点呢?”

我没有直接否认他的答案,而是启发他思考如何开始一段亲密关系:信任和理解才是亲密关系的根本。

教了一段时间的性教育课程,我的一个心得是,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被“性”这个字所带来的心理暗示和联想给吓到,不允许谈论。既然两性交往和婚姻,是绝大多数人一生必经的大事,难道不应该系统的学习,做好准备吗?让孩子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异性朋友负责和尊重的方式,他们在面临生理和情感波动时,也可以理性正确的处理,而不是一个人冲动乱撞,还受到家长老师的指责(而不是帮助)。

编者的话

很多家长纠结如何面对孩子关于“性”方面的询问。我们这一代人,基本没接受过性教育,早恋也被禁止了。按理说严格限制的地方,出轨和性侵会少一点,但实际上……

有意思的是,跟孩子谈性的国家,未成年人的问题反而下降了。比如荷兰是全世界性教育领先的国家,幼儿园就开始性教育,却是未成年人怀孕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记得在一个纪录片里,荷兰的老师给幼儿园孩子上性教育课,她问孩子们:“如果你爱一个人,会如何表达呢?”

孩子们各抒己见,讨论的很有意思。

正在甜蜜中,老师突然问:“如果有一天你们分手了,你该怎么办?”

小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这时候一个男孩子举手说:“我会跟她当面解释,分手不能通过手机简讯或者电邮,那样会不尊重她。”

听到这个答案,真是心里一惊!有多少成年人都不懂得在关系中尊重对方、善始善终啊!

青春期时懵懵懂懂,不让谈论,只让学文化课;大学一毕业却要找到对象,赶紧结婚,婚前不能有性行为。曾有朋友一针见血的说:“这是对上床太尊重,对婚姻太不尊重啊!”

  • 发表于 2019-07-11 20:02
  • 阅读 ( 527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宇文腾

34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4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2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