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保安说:“他们(上层人)不把我们当人来看待,我们被像‘奴隶’一样被对待。”
一个不到11岁的小女孩说:“如果你有最贵的东西,你就是班上最受欢迎的人,比如Smiggle”。
男孩匿名写道:“我曾经骗每个人,我的妈妈是女商人,其实她是啤酒妹。我不是故意欺骗,因为从小到大,我听到了很多羞辱她的言论......”
普通源流的学生说:“我很少跟直通车计划的学生玩,他们认为我们非常愚蠢,所以他们也很少跟我们讲话”。
外劳、保洁人员、女佣等匿名写下心声,他们表示自己对于上层人来说是“无形的”,甚至已经强迫自己不去在乎这件事情.......
亚洲新闻台拍摄的纪录片《不分阶级》播出后,网友们炸了锅。新加坡阶层的真实分化有这么大吗?
通讯及新闻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的普杰立,也参与了节目的调查。他试图深入了解新加坡的社会分化。
新加坡统计局显示,在2015年,平均个人收入在2500新币左右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
如果你的收入在2500新币加减20%的范围内,都可以算作中层人士。
日常交往中,人们主要通过交往印象来判断阶层。节目中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让陌生人交谈中判断彼此层级。
其中,拥有标准的英文发音、穿衣精致、住在新加坡的公寓等变成了“高层次”人士的标签。
如果你操著一口标准的Singlish,穿衣邋遢低廉便很容易被当作“底层人士”对待。
年龄为18-74岁的受访者,谈及对上层阶级的三点印象是:可以流利精准地使用英语、做事前会提前规划、气场霸气自信。
对底层阶级的看法则是:友好善良、懂得关怀他人、爱使用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 躺枪)。
关于阶层带来的分化,受访者表示最直观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态度的不同。调查显示,91%的人认为“上等人”待人接物更加傲慢,35%的人认为“下等人”有这个问题。
其中一位先生表示,自己曾经做办公室全职和收银员兼职工作,他感到做收银员时,人们的态度明显差很多。
而安娣Pang则说自己小生意破产后,沦为困难户。她感受到了大家态度中的“看不起”,真的“有点伤心”。
开宝马的王小姐表示,当人们看到她的车时,总会说自己很“成功”,表示羡慕和夸奖。这让她感到评论很片面,内心充满空虚。
除此以外,阶层带来的社会分化还体现在住房、教育、人生态度等方面。
在市中心的一处公寓里,人们享受着泳池、高档商铺等不一样的设施,环境更加安静有序。
不远处的组屋里,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各家各户必须共享长廊、小孩子公共区域踢球,安哥安娣在组屋特有的椅子上聊天......
尽管公寓和组屋空间距离很近,居住环境分化却非常明显.....
问及可否将不同阶层人混住在一起,政策研究员表示很难做到,因为“他们的需求、优先选择、价值观不同”。
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社会阶层带来的分化似乎也正在影响着下一代的学校生活!在9-11岁的小孩眼里,学校的同学也存在“高下之分”。
富有家庭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零花钱,他们用更贵的文具,如Smigle品牌等。这都引起小伙伴的艳羡.......
学习成绩不高的孩子经常被恐吓,不好好学习,将来要去开垃圾车。将来做底层工作成了童年一大阴影。
长大后,不同源流的学生之间,“食物链”似乎更加明显。直通车计划学生和普通源流学生互相看不顺眼,拥有各自的社交圈。
“在我的学校,直通车计划学生认为自己很闪光,他们认为我们一无是处”,一位马来族“差生”这么说......
节目组访问这个“差生”家庭情况时,发现他的妈妈独自抚养两位孩子。
作为单亲妈妈,她只能给孩子买得起30新币的电视,并尽可能自己辅导孩子功课。因为经济困难,无法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资源。
访谈中的老师和社会调查人员,也表示阶层确实影响到教育的分化。
老师说,高收入家庭的小孩更容易进入本地不错的小学,得到其他优质教育资源。
社会研究员则表示,低收入家庭对小孩子教育的经济投入有限。尽管家庭中心等机构在想办法改变现状,他们的力量依旧很微弱。
除了天生的资源带来的不同以外,下层人和上层人的观念分化也相差巨大。
在关于“怎么去致富”的问题调查中,低层阶级认为排第一位的是人脉,随后是文凭与努力。上层阶级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工作努力和有能力,人脉排位最后一位。
一方面,穷人们确实过着非常令人同情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动力不足、懒惰等问题。
普杰立在纪录片结尾表示:“解决社会分化问题,对于我们新加坡人至关重要——没有人应该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
这样的纪录片播出后,网友们对于阶层是造成社会分化最大因素的观点,看法不一。
有的网友认为,按照能力拿不同的薪水是对个人努力的尊重。
也有人将分化原因归结到新加坡一直推行的精英政策。
更多的网友认识到底层人的不易,呼吁社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尊重。
面对这样一部有争议的纪录片,你赞同其中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