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共住房风光不再

2019-08-06 03:16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一直是这个国家引以为豪的存在,低廉的价格加上政府的补贴,让许多新加坡居民年纪轻轻就变身为“有房一族”。相关数据显示,新加坡居民住房拥有率超过90%,其中约有80%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当地公共住房中,可见其吸引力之大。

然而,颇受新加坡人喜爱的公共住房却在最近走上了贬值之路,反观私人房产,价格仍在不断走高。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新加坡公共住房或将风光不再。

住房政策暗藏危机

广告

如今众人眼中风景秀丽、高楼林立的新加坡,在上世纪60年代,却是一个拥有大量贫民窟、棚户区的“问题岛”。据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估计,在1966年,新加坡约25万人居住在郊区或者市中心环境恶劣的房屋内,30万人居住在棚户区。

为解决住房问题,当时的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除了清理贫民窟和闲置房屋,建造廉价的公共住房外,还通过设置公积金、提供政府补贴等方式,逐步完成了居民安置。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经济不断发展,公共住房的价值也开始提升,逐渐具备了投资功能。不少人选择出售小面积房产,换取大面积的公共住宅。据资产管理公司执行董事尼古拉斯估计,新加坡人拥有的公共住宅总价值高达3470亿美元。

现如今,公共住房不断贬值,高效政策背后的危机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引发最多争议的,就是公共住房的产权期限问题。

新加坡公共住宅的产权期限一般为99年,一旦屋契到期,房屋价值也将清零,房产土地重归政府所有。由于部分组屋建造于上个世纪,房屋距离产权到期只剩四十年左右。为了在屋契到期后依然有房可住,部分业主选择进行产权延期。然而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住宅区80%以上的业主都愿意支付屋契延长费用,补缴地价时,房屋的使用年限才可能增加。

广告

对此,居住在屋龄“55岁”公共住房中的梁军表示:“几年前买房时,公共住房房价较高,有升值空间,但现在房价不断下跌,选择延长屋契或者房屋翻修,很可能造成新的财产损失。”

购买新房难上加难

当旧有房屋出现问题,购买新房成了新加坡居民面前的选项之一。

由于公共住房价格不稳,尚不明朗的房屋市场让人望而却步。加之新加坡住房政策只允许每户家庭拥有一套公共住房,若希望更换全新房屋,则需要考虑当地的转售政策。一旦公共住房的屋契年限少于30年,或者购屋者的年龄和剩余屋契的年限相加不满80年,购房者就不能动用公积金来买房。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公共住房出售难度。

买不成公共住房,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私人住宅。

然而,在过去的三个月中,私人房产价格上涨了3.4%,与公共住房之间形成了13.8%的价格差,这也是十年来的最高差值。对此,瑞士信贷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公有住房和私人公寓之间的性价比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

此外,为了避免新建房屋面积过小,新加坡政府对公寓内的房屋数量也进行了限制。当可出售的房屋减少时,开发商可能会通过提价,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广告

咨询公司负责人克里斯汀也表示认同:“地产商提价的可能性还在不断增加,除了房屋建造量引发的提价,土地购买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开发商重新考虑房屋定价问题。”

新加坡居民Jun就深深感受到了房价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与妻子在2013年结婚,婚后花费70万新元购买了一套老旧公共住房,随后又对房屋进行了一次翻修。如今,这对夫妇可以选择出售公共住宅,改买私人公寓,然而资金上的拮据、高额的房价以及随之而来新的贷款压力,使得“改换住宅”变得愈发艰难。

新策能否解困仍待观察

对于当前的住房问题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焦虑情绪,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当地国庆群众大会上回应称:“在产权年限方面,政府也无法随意更改。产权期限定在99年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希望能循环利用土地,确保有足够公共住房提供给未来的新加坡人。”

针对房屋老旧等其它问题,新加坡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新的行动,包括对建造30年、60至70年两个阶段的公共住房进行整修,避免房屋因年限问题而变回破旧的贫民窟。

广告

对于屋契年限小于30年的房屋,政府部门表示,公寓业主们可以进行投票,选择是否让政府提前收回公共住房。政府收回房屋后,将对房屋状况、地段等进行核算,给予相应赔偿。如果不同意政府提前收回,业主需在产权到期后归还房屋,政府将寻找新的公共住房并安排入住。而房屋所有者仍要为新的公共住房买单。

对此,瑞士信贷提出了质疑:“目前,新加坡可查的、最古老的公共住房,大约在50年前建成。也就是说,投票回收房屋计划在未来20年内不会实施。这项计划也无法适用于新加坡所有公共住房,大多数业主仍需在房屋到期后,将住宅归还给政府。”

瑞士信贷对于计划实施程度的担忧不无道理。1995年,新加坡政府曾推出公共住房重建计划,房屋被纳入重建计划后,政府将会按照当时的市价给予赔偿,业主还能收获全新房屋的使用权,但自推行以来仅有4%的房屋被选中重建,整个计划更像是一张遥不可及的“巨型彩票”。

房产咨询人士表示:“新加坡政府需要防止公共住房价格的过度下跌,减少居民损失。这就像是在走钢索,稍不注意就可能酿成大错,引发严峻的政治问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