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升级“园区经验”,为中国开发区造就发展新标杆

这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其之始,堪称万众瞩目。而今天,这里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之一。

先看综合实力。在最新的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第一;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中,位列第三;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位列第五。

再看人才集聚。目前,在77万总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占42%,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占13.2%,179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

启动建设至今,短短24年间,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唯一”,让苏州城外的一片水洼地成为如今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非凡园区”。

与此同时,以“亲商”为核心理念的“园区经验”也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不胫而走,成为苏州“三大法宝”之一。今天,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崭新发展坐标上,苏州工业园区正在谋划新的更大发展。作为苏州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园区经验”,其“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内核也在不断丰富。

改革创新成就“中国开发区标杆”

毫无疑问,园区的成功是整个中国改革创新“顶层设计”的完美成果。

1992年10月1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第一次来到苏州,对苏州的人杰地灵赞不绝口。当时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个短短的半天之行,悄然孕育了一颗两国政府合作的种子。次年5月,李光耀再次来到苏州考察,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苏州城东打造另一个“新加坡城”。这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协议明确:在苏州建设具有世界水准、类似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园区。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彼时,国家规划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也已嘹亮吹响。就在苏州,从“自费开发”起家的昆山开发区更以骄人的发展实力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序列,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小兄弟”要怎么干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园区人以十足的干劲投入建设中,以行为给出答案。曾担任过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的潘云官回忆:园区开发之初,他将近有一年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下班,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北京,经常是早上去,办完事情再乘夜班飞机赶回来。

可以说,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苏州工业园区就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在后来的发展道路上,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先后十多次专门发文,在体制创新等重大问题上给予园区直接指导和帮助,一系列精细周到的“顶层设计”,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改革优势。

园区没有辜负这份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更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把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演绎成一部发展全球化的“苏州大片”。7.4平方公里水面的金鸡湖,本是养殖鱼虾的一洼水面,如今已成为苏州的“经济湖”,开放式5A级景区的盛名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在其周边,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以金融、商贸为主要业态的CBD区域吸引了汇丰、渣打、大华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入驻;东方之门、苏州中心、圆融时代广场等各类商贸综合体鳞次栉比……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其中仅 92家世界500强企业就在这里投资了156个项目,在素以“外向型经济高地”名世的苏州堪称独此一家。

后来居上者创造的“园区经验”

园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让所有梦想“后来居上”的人都禁不住心潮澎湃。

在苏州各大板块中,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时间最短、工业基础最薄,但这位沉得住气的“小兄弟”最终在苏州各个板块的激烈竞争中实现了跨越赶超、后来居上。人们不仅要问:园区何以能?

“规划引领”堪称“园区经验”头一条。“无规划、不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园区上下形成了一个理念,有了规划,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多年来,园区历任领导一茬接着一茬干,保证了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手绘设计草图与现今实景照片的对比,常常让参观者流连驻足、赞叹不已——如果不加解释,你甚至会以为手绘是照着实景画的。

整体面貌与总规蓝图基本一致,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低风险的投资环境,也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

今年7月,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对外开放,致力于在阳澄湖畔打造苏州文化旅游新地标。这是国内首家以国产电影IP为基础打造的沉浸式电影主题公园,游客走进其中,仿佛“穿越”到真实的电影场景中,可享受360度浸入式实景娱乐体验。该项目有望每年为苏州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带来约300万游客。

阳澄湖半岛,就是园区建设之初在北部地区预留的“白地”。按照最初的规划,园区人花了20多年时间,在“白地”上建起了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包括华谊兄弟在内的一批高端精品项目悉数落地。

“亲商”也是“园区经验”中不得不提的重要内容。1995年7月,园区选派了一支26人团队前往新加坡接受短期经济管理培训。新方专家围绕“亲商”,向学习团讲述了为什么要亲商、怎样亲商、亲商的作用有多大。这条从新加坡借鉴而来的宝贵经验,在当时的中国完全是个新鲜概念,如今已在园区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成为园区人的“习惯”和“传统”。到2001年前后,就出现了大批国内外投资商“排队进园区”的盛况。

以注重规划先行、突出先行先试、坚持开放创新、强化亲商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为主要内涵的“园区经验”,与“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并称为苏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成为苏州越来越亮的“金字招牌”。

园区经验在“走出去”中放大“苏州品牌”

园区有个“借鉴办”,全称是“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这在全国开发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对新方先进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的学习和借鉴,目的是形成“自己的一套”。

20多年来,通过对新加坡经验持续不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园区成功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美天鹅”的发展跨越,而“园区经验”也通过园区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走向四面八方,在中国大地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园区分期分批分专业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优秀专业人才赴新加坡学习培训。截至目前,园区派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的人员已有上万人次。而来园区参观、考察、取经的国内各界人士超过一万批,平均每年都在3万人以上。

从“借鉴”到“输出”,园区只用了短短10多年。2006年起,“园区经验”开始走出苏州。宿迁市政府从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归来后,全盘拷贝园区规划、开发、建设与管理等经验,并请园区派出干部和管理团队,启动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区。2009年,“园区经验”在南通落地,双方合作建起了苏通科技产业园。随着苏宿工业园区、天津中新生态城、南京生态科技园、广州知识城等一个个以园区为模板的项目先后投入建设,“园区经验”已成为苏州奉献给全国的发展智慧。

发展新时代,园区当有新作为!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这也是国务院继1994年批复开发建设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之后,第二次专门为园区发文。这也意味着,园区再度承担起全国开发区改革试验、开放创新的探路先锋重任,“园区经验”也必将由此创造新的内涵。

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提出实现三大目标:中国开发区升级版、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国际化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五大平台:更棒的开放合作示范平台,“微笑曲线”更深、动力更强的产业化升级示范平台,更开放更国际化的创新驱动示范平台,更精简更高效的行政体制改革示范平台,更生态宜居的城市综合治理示范平台。

围绕“三大目标、五个平台”,园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各项改革。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实施13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已有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部分经验在省市不同层面推广。

在高质量发展中升级“园区经验”

10月16日,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今后将致力于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双向通道”,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联盟由省科技厅倡议,由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等联合发起,省内43家企业成为首批会员。

立足全省的行业联盟落地园区并非偶然。据统计,目前,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600多家,覆蓋了工业、通信、信息技术、交通、教育、医疗、金融和生活消费等多个领域。一批企业获得亿元级融资,形成估值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一个区域选择什么样产业的布局,应该要考虑到5年至10年后的产业发展趋势。”10年前,园区以独到的眼光和“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成为国内首个把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如今,全球8个重点纳米产业区域中,园区赫然在列。

去年,园区再次抢先一步,在国内率先布局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积极引进国际优势项目,大力培育本土企业,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软硬件终端和服务业上的应用,并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发展,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在人工智能的风口到来之前,园区已经准备好了。

而在园区传统强项生物医药领域,以信达生物为代表,一批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崛起。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内集聚度最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综合竞争力位于国内第一梯队,产业处在爆发前夕。

园区必须在更高质量的发展上有所作为!这是园区开发建设以来始终不变的“初心”,也是园区的发展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发展核心战略,在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品牌不断上升。

目前,园区已逐步形成“2+3”特色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去年,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615亿元、350亿元、5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0%、36%。

技术创新靠企业,制度创新则更多地体现了园区管理层的发展理性。以“放管服”改革为例,园区今年已基本实现“2333”的行政审批速度,即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3个工作日,这样的效率不仅在省内、国内领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在全球也处于前列。同时,围绕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园区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叠加复制了50多项自贸区经验。

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园区将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目标,拿出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扎实硬招,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创新,朝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加速迈进,不断赋予“园区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本版撰稿 孟旭 本版图片由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宣传部提供

《新华日报》2018年10月23日第T17版

  • 发表于 2019-07-16 18:18
  • 阅读 ( 441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陶蓉

51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留服认证 165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8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