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相遇好幸运——香港科技大学商业分析项目申请总结

指南者学员投稿

申请经验分享

学员背景:H同学

本科:上海交通大学 会计学

GPA:83.9 雅思:7

录取院校

香港科技大学 商业分析

新加坡国立大学 经济学

华威大学 信息系统管理和数字化创新

写在前面的话

个人认为我拿到港科BA的offer大概运气比实力多吧,也许我的背景和实力不太具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以及可复制性,但还是希望读者能够从我最后貌似结果还不错的经验当中有所收获,也很高兴能够用这种形式记录和分享我申请的历程。

对于这段申请经历我想从选校(国家、地区以及学校)、硬件、软件、申请材料和面试这几个方面进行分享。

关于选校

其实自己在选择国家、地区以及学校的时候没有做太多的纠结,因为我始终抱着一个开放的态度,觉得世界各地的program感觉还不错的都不妨申请看看。关于选择项目,找项目这个过程,我的建议是大家在准备申请之前可以多看看,包括项目的课程设计、提供的就业服务以及类型、就业报告(一般美国加拿大比较多,新加坡香港英国不提供)、生活费等等等等,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觉得会影响到自己的因素都可以看看,觉得还不错的项目也不妨都申申看。

选定好自己想去的学校之后,如果有签中介的话,可以多和老师沟通,问问更加详细的情况,包括中介之前学生的录取情况以及就读反馈等,结合自己和中介的信息拉一张excel统计一下录取要求、重要时间节点以及自己关注的其他方面给自己做参考。

就我个人收集资料的情况来看,英国留学的优点在于留学时间成本低,名校多,英国的风景、历史文化以及伦敦腔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非常有吸引力,同时英国很看三维,所以对于一些三维优秀软实力比较欠缺的人来说英国学校可能比较友好。

新加坡申请的选择相对而言比较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商学院的项目基本上要求都比较高,对软件和硬件都有一定的要求。香港前三的商学院向来申请者众多,像港大金融以及近年来新火起来的商业分析的录取要求也随著录取者人数的增多而增高。

至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项目,可能很多人想留在国外工作,对于希望留在国外工作的同学来说,比起国内如何看待这些学校可能更应该关注当地该学校的地位,就业服务做的如何等等。

每个人可能考量的维度和需要的东西不一样,我最后没有申请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校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一个合格的GMAT成绩,所以也就不贡献申请费去充当分母了。对于各方面条件满足的同学来说,多申请一些学校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申请战线可能很长,最初和申请之后的想法可能有变化,如果最开始想不清楚的话不妨都申请看看,最后拿到offer后再一并决定。

关于三维

我觉得我是一个三维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优势甚至是劣势的申请者,我的背景里除了本科学校好一些以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均分不高、没有GMAT以及平均水平的雅思成绩(7)。

均分不高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我大学本科前两年课多又难的时候没有花太多时间学习,导致大三大四的分数都无法挽回大一大二的低gpa,但是好在我每一年的成绩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我想这一点可能也被招生官注意到了吧。所以想留学的同学也不必因为自己之前的低gpa而气馁,不断进步或者重修刷高平均分都是可以的,你的努力也许会被注意。另外,和你申请项目相关的专业课程分数一定要尽可能的高!

说到GMAT,我没有考出GMAT这一点尤为遗憾。我的雅思成绩在大三的时候就考出来了,申港新的话,差不多大四上学期的九月份十月份递交申请,所以我感觉时间应该是比较充裕的。

但是!我严重低估了GMAT对于我的难度,以及没有预料到在考GMAT过程中我遇到的一次又一次小概率事件,例如一个星期内考了3次GMAT,两次考到语文部分就断网了!!这种情况连工作人员都说没有遇到过而我却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结果就是消耗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随着申请DDL的逼近心态变得越来越急躁,到最后都没拿到一个理想的成绩,因此我在申请的过程中也没有递交GMAT成绩。

在考GMAT这件事上,我想我能给大家的经验就是早准备以及模考分数和实际分数真的可能差很多这两条经验吧,当然我的小概率事件应该也很难遇到。另外,其实很多学校GMAT和GRE都接受,再决定考哪个G之前可以自己多感受多思考。

说到语言考试,如前所说,我最初其实也没有想好一个确切的留学国家或者地区,在看了不同学校要求之后感觉雅思的应用范围更广,所以选择了考雅思。在后来申请过程看不同学校的profile时也发现,要求雅思成绩的学校可能对托福要求不高,要求托福成绩的学校可能对雅思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语言考试的时候可以综合自己想申请的学校、能力、时间等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

我自己考的是雅思,对于我来说雅思最难的应该是口语和写作,所以在这上面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听力和阅读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我个人认为如果口语和写作拿了多次5.5的话,有可能是英语表达的逻辑有问题,可以尝试着用更贴近英语母语者的逻辑来表达,总起句、连词和结束语时刻注意,减少语法错误。

以上便是我这个三维不怎么样的学姐分享的三维经历了。

关于软件

虽然我本科学的是会计学,但是学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信息系统等等都有涉及,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数据分析相关的case,这一点在文书当中有体现。另外我也在尼尔森、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华通明略等企业实习过,在实习过程中接触了一些量化的东西,这些也帮助我丰富了文书。

说到实习,我觉得实习收获的多少、思考了多少因人而异。可能从实际的工作内容上看,实习生的工作非常的琐碎,例如做PPT、excel数据整理、问卷测试、文件拆分等等等等,但是我觉得实习生学到多少并不完全由做了多少决定。

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有意识地去注意为什么要做这个处理、为什么老板要这么做以及自己有没有可能想到更优的办法,如果有了更好的想法可以和老板去沟通,虽然大多数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经验不足导致的,但是在这个不断沟通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运作以及自己视野上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在实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沟通,不管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是即将到来的申请季材料都有利无害。

就我申请时的面试经历来看,两个面试老师对我的两段实习都比较感兴趣,在面试的时候都问到了我两份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式,因此我建议想申请BA并且技术背景不太强的同学可以找一些数据相关的实习,比较对口的就是市场研究公司,尽量找big name,例如尼尔森、明略行等等,当然也可以找企业里面的和数据分析相关的岗位。

实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实习,一种是寒暑假实习,后者通常将实习生作为正式员工来储备和培养,因此难度较前者大。日常实习主要的申请渠道是一些实习群、实习公众号、专门的实习生招聘网站以及微博等等。

我的建议是实习最好是和自己想申请的研究生项目高度相关,不是看哪些企业需要实习生,而是看自己需要怎样的实习,自己想好要去哪个类型的企业然后直接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看看是否有招聘信息,一般来说,像尼尔森、明略行和kantar之类的市场研究公司实习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找不到的话,也可以尝试着找到HR的联系方式发邮件自荐或者是找人内推。

BA更关注的是数据分析能力,我很幸运在尼尔森的实习中老板愿意放手让我独立处理比较简单的部分,包括自己独立看数据,写报告等,所以积累了很多用数据讲故事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思考我也融入到了我的文书写作以及面试回答中,我想这应该算是我经历中的亮点吧。

申请材料准备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个人陈述、简历、推荐信等。准备文书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商科生应当表现出比较清晰的经过自己思考的职业规划,以及根据职业规划在自己的经历当中寻找支撑的材料(当然我自己也不是非常的明确,但是至少在准备文书材料的时候需要假装自己是清晰的,职业规划明确清晰应该是商学院非常喜欢的特质),职业规划、个人陈述内容以及项目的培养目标这三者应该是匹配的,如果这三者不匹配的话,那就适当的做一些调整。

同时在个人陈述的撰写过程中,叙述自己故事的同时还应该多增加一些自己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和指南者的文书老师合作的很开心。在PS的修改过程中,一直都是我提意见、老师修改补充再指出我对项目理解有误的地方、再次修改。在数次来来往往的修改之中,我自己也逐渐地明晰了整个申请方向。

我觉得个人陈述是唯一一条代表自己向招生官展示自己内在的途径,其他的简历和成绩单都只是冷冰冰地罗列,所以个人陈述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花了最多时间准备的材料,所以也是建议大家如果要找中介的话尽早去签,时间充裕的话能留给你准备材料的时间就越多越稳。

总的来说,指南者的文书老师是非常优秀靠谱的,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也要多做一些research,有自己更多思考才能有更优秀的文书材料。

关于面试

其实拿到港科面试之前,我已经拿到NUS录取准备去新加坡了,我本带着一颗佛系的心准备收香港的拒信。我很清楚我自己的背景,没有G,平均分、雅思以及实习都不突出,港科应该无望,于是我开始很开心地搜索新加坡的大房子准备租房。

某天很意外地收到了港科大让我更新材料的邮件,我觉得反正都没什么希望,不如更新一下试试看,这一更新,就给我发了面试邀请。拿到面试邀请后想来自己马上也要毕业答辩了,权当是给自己的答辩做一次模拟吧,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答应了。

因为面试时间安排在了早上10点多,我们学校校区比较小,没有图书馆自习室可供预约,我只能一大早起来去占一个空教室。在这里还要感谢一下我W姓室友帮我看门。

面试之前我花了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看了下以前的面经,我总结了一下可能问到的问题,并自己想了一些答案。从往年来看面试问题比较平常,一般也就问问比较general的问题,例如说why ba why hkust或者问问数据分析以及编程相关的经历,但是我也看到论坛上有帖子说在一些情况下面试官可能会问到概率统计分布或者是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因此我也翻出了我的笔记把这两个部分看了一下。

在面试的前一天指南者的老师帮我进行了模拟面试,对我的回答也提出了非常多有益的建议,那些建议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我的回答思路和逻辑。

面试当天早上,我一大早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开始玩电脑放松心情,越接近面试时间越紧张。刚开始接通的时候其实网络并不通畅,我完全没有听到两个老师的自我介绍,也没有听清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必太担忧,就像正常沟通一样,请老师复述一遍问题就好。

老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why ba,我很流畅地回答了,心想着就是很general的问题,第二第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我的实习经历展开的,老师也一直在问我实习过程中有没有使用什么程序语言,我也很诚实地回答了我只是用了excel,没有机会用到python。

总的来说我就一直本着实诚的心理去面的试,最后两个问题我的确没有马上回答出来,因此我也很诚实地说了let me think for a while,大概过了几秒钟我才继续回答他的问题。在面试结束我们双方都say goodbye 之后,我本以为是学校挂断,结果在我关掉skype开始和我室友开玩笑的时候,我的耳机里头忽然传来了教授的声音,他和我说:“You are still on.”我暴汗之后和教授道歉把skype给关了,我至今无法想像两位老师看到面试完的我的模样。后来查了一下faculty的资料,男老师应该就是BA的系主任...

总的来说,我觉得面试的问题主要强调数据分析、程式语言以及概率统计知识三个方面,除了一些general的问题,也可能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所以除了general的问题的准备,还需要复习一下概率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以及遇到窘事也不必太担心,始终保持自信的姿态。

面试完一周之后学校就给了offer,我一直觉得比起能力,我拿到offer更多的是幸运吧。

申请感想

申请留学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小步,不管最后是否拿到梦校的录取都没有关系,不同的路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哪条路的风景更好或者更适合自己,也许我们都不知道,至少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当然我还是觉得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要比较清楚的)。

当所有人都在冲着最热门的项目去的时候,自己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最火的那个项目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么,自己究竟是在盲从还是经过了思考作出的决定。

在申请路上,我收获了很多,比起offer以及申请经验,我最想分享的应该是我的心态变化吧。从最初我开始备考GMAT的时候觉得这考试应该不难,到后来一次次惨败试图转考GRE,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没有G可能没有学上,虽然指南者的老师一直有安慰我,但在那段时间里我疯狂地担心自己失学怎么办,于是开始思考plan BCDE,后来还补申请了几个比较容易的项目,为求心安。

后来拿到英国和新加坡的offer之后,觉得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至少有学上,心里也就坦然接受了,并且开始思考如果选择这条路,未来的去向可能会是怎么样,想到可能的职业去向以及发展,我还是很开心的,于是就开始潜心准备毕设、实习和玩。

后来港科大面试和offer的到来也没有让我太兴奋,因为仿佛自己想好的一切又被打乱了,仿佛要回到自己最初想的那条路上,但是经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自己的心态和思考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我想,在每个人的申请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担心自己考不出语言成绩、担心自己失学、担心自己拿不到梦校的录取,担心那些不幸的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在这个时候也不必逼迫自己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理解这些担忧存在的合理,接受它们,并且选择能让自己平静的思考方式。(这些具体的操作内容可以多看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

就我自己来说,我自己在一个星期内因为同样断网的问题考了3次GMAT(GMAC白送我两次),状态越来越差,始终考不出满意的成绩,我在想我会遇到小概率的不幸同样也会有一个小概率的幸运等着我吧。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不管那件幸运的事情是不是会到来,是不是关于我的申请,都无所谓,我只是寻找一种说服我自己静下心来不浮躁的方式。

以上就是老学姐作为过来人的经历分享了,希望正在申请或未来申请的你们收获满满~

  • 发表于 2019-07-16 17:14
  • 阅读 ( 451 )
  • 分类:留学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利贤致

56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