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加坡国庆阅兵,才知道原来装甲部队这么牛

新加坡虽小,却是世界知名军事强国。

每年军事开支接近一百亿美元,在东南亚国家中排第一。人均军费接近1800美元,位列世界第三,仅排在美国和以色列之后!

除了强制兵役,新加坡海陆空军的装备都非常先进。尤其是拥有大量装甲车、坦克的机动部队(Mobile Column),是绝对的主力军。

广告

今天是新加坡54岁生日,在之前为期一个多月的庆典彩排期间,相信大家都在路上看到了不少机动部队的各种军车呼啸而过。

这可是时隔四年,机动部队重新参加国庆庆典啊!来来,让我们坐进坦克,以坦克兵的视角,看看今年的国庆阅兵。

今年是机动部队参加国庆庆典50周年纪念,所以有79种款式的各类装备集体亮相,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

而且,还有12款军车是第一次亮相,要特别点名的是这三款:装甲战车Hunter、备莱斯(Belrex)轮式装甲支援车、ASTER-30型地对空导弹系统。

装甲战车Hunter

Hunter是由新加坡国防科技局同陆军部队及新科工程联合研制的全新一代战车,今年6月才正式列入装甲部队行列。

广告

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为Hunter贴牌

Hunter是新加坡陆军第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平台,配备触摸屏控制装置。它也是首批拥有综合作战驾驶舱的装甲运兵车,允许车辆指挥官和炮手操作一套共同的控制装置。

Hunter的亮点

除了自动目标搜寻和跟踪系统外,猎人还给指挥官提供独立视野。在炮手与敌人交战时,指挥官可以搜索其他目标。因此,在提高作战能力的同时减少了参战人数。

Hunter车内信息化指挥平台

车外装有13个摄像头,机组人员可以360度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如果发现有遭受攻击的可能性,激光警报系统将发出早期警报。其他内置安全功能包括音频和视觉警报,以提醒战车人员车辆存在异常或危险。

广告

备莱斯Belrex

备莱斯(Belrex)轮式装甲支援车也是由新加坡自主开发制造的,于2016年正式入役。

它可运载重达4000公斤的装备,并备有7.62毫米口径机关枪,军人无需探出头,即可利用座舱内的操纵杆启动武器,从而减低伤亡。

备莱斯有10种配备了不同装置的车款,分别是工兵、医务、信号、物流行动与用途等,提升了军队的灵活度。

ASTER-30型地对空导弹系统

这是去年新加坡刚引入的地对空导弹系统,射程达70公里,比现役的鹰式系统的40公里多出将近一倍,使新加坡能在远距离,对付战斗机、无人侦察机等多种威胁。

广告

只需要3个人,便能操作这个巨无霸,而现役的鹰式系统则需要30人部署。目前,ASTER-30还在测试阶段。

当然,除了新款,还有一些大家熟悉的“面孔”。

最出名的莫过于2016年底被香港海关扣压了的那九辆“TERREX”装甲车。虽然最终兜兜转转新加坡还是要回来了,但也是real心累。一下子成了装甲车届的网红,许多人都争相拍照......

这款装甲车是新加坡科技动力公司和爱尔兰公司合作开发的,可以装下11个人,还配备了自动榴弹发射器和机枪 ,火力很强。

世界公认的当今性能最优秀和均衡的主战坦克之一的豹型2SG,也是新加坡装甲部队的“明星”,被称为“新加坡陆军的铁拳”。

豹型2SG改良了德国进口的豹型2A4主战坦克,配备独立发电机组,加挂附加装甲,炮塔液压装置改为电动,增加空调系统,以及新加坡研制的信息化系统等。

广告

其战斗全重55.15吨,乘员4人,坦克最大速度7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50千米。主要武器有120毫米滑膛炮门 ,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弹药基数42发。

今天没看到或是没看够国庆庆典的朋友们注意了,明天(8月10日),装甲部队将兵分四路,开进邻里社区!

超过60辆坦克、装甲车、军用、警察与民防装备等,将按照下图规划,开往5个活动庆祝地点。

中区–碧山环线地铁站对面的空地

东南区–芽笼士乃大厦(Wisma Geylang Serai)

东北区–榜鹅水滨坊(Waterway Point)旁空地

西北区–兀兰巴士转换站对面的空地

西南区–裕廊东地铁站旁空地

沿途也将增设九个观赏点,方便民众观看。游行完成到达活动庆祝地点后,大家还有机会与机动队伍近距离接触!欢迎大家多多拍照片发微博@新加坡眼!

广告

下午3点起,大家还能参与人民协会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并且在晚上8点后,欣赏烟花表演哦~

  • 发表于 2019-08-10 13:49
  • 阅读 ( 1168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龙飘星

42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