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青少年抑郁问题

《华汇》

是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筹划、

创办的中文杂志

本期的“你说我说”将聚焦

新加坡年轻人的抑郁问题

看看他们的看法

然后来发表你的观点吧~

本期的“你说我说”话题

韩国女团“少女时代”团长泰妍,不久前在社交媒体透露为抑郁症所苦。拍过多部微电影的新加坡年轻导演曹峻铭,也曾深陷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人,呈上升趋势。在新加坡,淡马锡关爱意愿团(T-Touch)在2018年度报告总结了几项数据,包括学院2010年的全国普查显示,新加坡每17人就有一人患抑郁症。资深青年辅导员李翊萍指出,16至25岁最易患上精神病。年轻人是否常有“被掏空”的感觉?他们倾向在社交媒体抒发情感,是否致使社交媒体上负面情绪泛滥,负面思考不断叠加?

广告

关于本期“你说我说”的话题,

他们是这样说的:

01

曹铭修

青年心理支援组织创办人

患忧郁症的年轻人日以增长,他们要不是在藉学生,要不是工作人士。我跟他们年龄相仿,自然也可以理解到他们所面对的压力。

对前者来说,压力一方面来自课业的压力,另方面来自男女感情的纠结;而对后者而言,主要是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鲜人,他们从校园到社会的环境转变,可能让部分年轻人一时适应不了。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对困扰,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就会越积越深,患上抑郁,甚至更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病。而问题的严重性是大多数忧郁症患者,不愿意寻求帮助,而是将问题藏在心里。

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社会上往往对抑郁症患者有误解或偏见,因此抑郁症病患不愿求助,担心被标签化,影响到前途。例如学生会担心奖学金不获批准;求职者担心被发现后,恐怕连第一关面试都很难通过;在职者担心可能被裁退等等。

因为上述原因,即便怀疑自己是得了抑郁症,也宁可上网搜寻资料,而不轻易寻找专业协助。一般来说,病患会先跟朋友说病情,再来是家人,最后才考虑专业治疗师。我成立的青年心理支援机构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年轻人支援年轻人的方式,给予病患适当开导,淡化他们的负面情绪。

广告

最近,我们正计划通过电邮做辅导。一来,电邮对年轻人来说,是最便利和最熟悉的沟通方式;二来,因为是匿名交流,他们比较容易卸下心防,坦然说出心里感受。

02

陈英华

诊所中医师

青少年抑郁的导因来自多方面,我就以遇过的个案来谈。

第一个是朋友的孩子。他到外国深造时发现选错科系,念到一半无法继续,只好回来。怎料回来后,女友不理他,父亲又整天骂他,更糟的是,他的两个兄长偏偏事业发展得不错,相比之下,他就更显得不济。因此,他整个人变得很郁闷,天天呆在家里不外出,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

原来也只不过是学业上受挫,后来加上感情的困扰、家庭与社会给予的种种压力,他的情绪也就变得很抑郁烦躁,开始埋怨起自己的母亲,甚至吃饭也不愿与家人同桌,而是自己出外吃。

在新加坡,一般遇上抑郁问题,还是非常抗拒接受心理辅导的,反倒是来看中医。抑郁的人一般是心理积累的负面因素太多,有没有适时得到舒缓,结果就像吹气球般越吹越大,终有一天超出饱和点就爆了。

另一个案例是从中国来的小学生,最近因为一直照料他的祖母去世了,年纪小小的他一时难以招架,开始茶饭不思,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做父母的便开始慌了。其实,这个时候,应该开解孩子,尽量说说生活中美好的事,燃起他对人生的希望。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孩一时的情绪而置之不理,因为将纠结埋在心里不解决,好比把一个炸弹绑在身上,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引爆而已。

广告

03

范少华

油画画家

作为一个画者,我平时采风的时候,除了特别留意其他人的外形之外,也研究人的精神面貌,试图从一些人不经意的小动作去了解这种行为的深层意义。近年来,我日益感觉到社会中一种焦虑浮躁的氛围。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富裕先进国家,社会上的竞争很大,讲究高效,无形中造成一种压力。但是人的性格各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适应,有的越战越勇,也有的可能慢中出细活,当有些人不能与社会同步,自觉不能达到社会的期待时,就会陷入情绪低潮,越积越深就难以自拔。

目前流行一种艺术治疗!就是让病患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例如音乐、戏剧等,以达到疗愈的目的。绘画,也是其中的一种。我有一名学生接受心理学院的邀请,每周到那里给患抑郁症的人上课,让他们通过绘画舒缓情绪上的忧郁。

我并不是治疗师,但从阅读的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绘画过程有一定的镇静安神功用。因为绘画需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将眼前的一切精确地复制。当绘者把眼里所看,心里所想描绘下来时,内心的情感也随之宣泄。最后,当看到自己完成的色彩缤纷的画作时,心情也自然会亮丽起来,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

04

黄仿

教育学院高级讲师

对于年轻人受抑郁困扰这一课题,我没做过相关统计,不清楚现在的情况跟10年前,或20年前有多少的改变。因此这里说的只是从我的个人感觉出发,没有太多科学性。

广告

长期情绪低落这个现象,可能是由于大脑器质性的改变,从而导致一个人的心境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可能是遗传,有可能是环境,不能一概而论。我想谈的是我观察到的社会环境问题。

人的情绪受到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影响,如家人、朋友和师长等。另外,当今社会的电子科技日新月异,也使得原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受到强烈冲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打车订餐等方式,都在改变;还有市面上不断涌现的新工作机会和不断被淘汰的昔日好工作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能快速接收新事物的年轻人,和对新事物很排斥,或者说是接受起来有困难的长辈们之间,会产生严重冲突。如果长辈们用原来的思路强势控制年轻人,当然会造成年轻人心情的压抑甚至抑郁。

另一个可能的导因,是相对滞后的社会期待跟年轻人天生个性之间的冲突。一个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需要在发展自己的独特天性跟学习达到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之间取得平衡。如果家庭或学校等地方对年轻人的要求过高,以至年轻人的天性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感受不到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做自己的愉悦感,便会导致他们陷入压抑或抑郁的情绪中。

我常常对家长们说:最好的家教,就是确保家里每天有一段愉悦的亲子时光。感受过人生欢愉的孩子,将来面对社会压力时,会有更大的韧性。

广告

05

张家珍

心灵工作室讲解员

抑郁症其实与持续的对自己评价过低,自我否定和无能为力有关。究其原因,与社会息息相关。我们的社会太过于按照工业生产的标准去框架自己,几岁读书,几岁补习,几岁结婚,几岁生子,在一连串看似非常科学,实际却是千篇一律的框架人的成长。当一些人达不到某些看似成功的标准时,或生活中出现某些无法控制或无能为力的情况时,他们就会陷入持续的抑郁之中,不能自拔。

现在年轻人面对的社会压力其实大过任何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多变性,传统与非传统的碰撞,还有新的科技与知识,都让他们更难用书上的知识去应对生活问题,也更难从长辈或朋友中得到更好的建议。

当他们碰到某种卡住的事,或某类事情持续出现时,他们的自我观点和评价就会降低,因而陷入某种负面情绪,不能自拔。最近就有报道说,有年轻人因寄出几十封求职信都不成功而感到灰心。这种看似无解的事情如果长期出现,一般都是诱发抑郁症的原因。

人生最怕的不是问题,而是面对问题无解。重要的是在抑郁症到来时,找到深层的答案,即:为什么抑郁?是什么情绪控制了你?这些情绪背后的信念又是什么?

对于新加坡青少年的抑郁问题

你有什么独到的经验和见解?

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观点

广告

《华汇》将选择其中代表性言论发表在杂志上

  • 发表于 2019-08-10 12:38
  • 阅读 ( 700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万澜

3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