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

我国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广义的生命教育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绵延千载,生生不息。孔门弦歌施教,“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描绘的正是生命教育的唯美情景。狭义上的生命教育研究虽然稍晚,但仍然具备独特的自身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主要贯穿于公民教育之中,内容包括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爱国守法、热爱生命、尊重多元文化等。新加坡的主流文化源自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成功崛起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在精神层面确立起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文化价值观,这得益于新加坡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在新加坡社会被称为“八德”。由于文化之间的血脉相似性,我国与新加坡中小学在生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借鉴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成败利钝,对于推动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一、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实关涉

20世纪末,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教学课程。与之相比,大陆生命教育研究开展稍晚,但发展迅速,不论是理论研究抑或是实践探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在发展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

(一)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独特优势

与新加坡相比,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在研究思路、研究取向、研究格局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行以求知”是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独特的研究思路,学者们通过对欧美等国家及香港特区、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推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从实际出发构建并实施生命教育理论与课程的实践路径。在此指导下生命教育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成果,理论体系逐渐丰富。

其次,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取向。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萌生之初是为了缓解新加坡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隔阂,培养青少年热爱国家的公民意识。在我国,“立德树人”是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取向的出发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教育方针,为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以人为本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研究取向。

最后,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力求“民间化”的研究格局。长久以来,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研究格局“高位化”的现象,研究任务与课题项目大多被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把持,中小学教师与民间学者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较少。在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如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委会、中国生命教育研究院等生命教育学术组织积极参与,促使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和民间学者成为重要的研究主体,形成生命教育研究学术下移的趋势。

(二)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努力方向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学者们努力的过程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较于新加坡,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努力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由于我国狭义的生命教育概念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品”,在融入我国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彻底的改造,显得民族文化底色不足。第二,全面展开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社会各界一直在实践中努力推广中小学生命教育,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社情复杂的现实状况尚未寻找到一条易于普及的科学之路。第三,丰富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由于我国生命教育实践大多为一所或多所学校的试点实验,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条件去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第四,强化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力量。中小学校开展生命教育需要一大批优秀的高质量的种子教师,现有的师资条件在质与量上都需进行提升。第五,构建成熟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体系。虽然中小学生命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但在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融合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旨在培养生命化学生、建立生命化教师队伍、构建生命化校园。

(一)着重培养生命化学生

新加坡对如何培养生命化学生提出了小学生命化学生和中学生命化学生两种标准,各包含八个方面。从自我判断到依据道德与法律,从认识自己到相信自己,从学会分享到团队配合,从好奇与敏感到创新与探究,从欣赏自己到理解他人,从热爱学习到主导学习,从培养良好的习惯与意识到乐于接受体育运动与艺术,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生命化学生标准从小学阶段发展到中学阶段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渐发展的过程。小学阶段侧重于“引”,引出学生的天性,引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中学阶段偏向于“导”,导向合理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导向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积极建立高质量教师队伍

教师在新加坡隶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无论是社会地位或是经济待遇都十分优越。尊师重教的传统使教师这一职业在新加坡颇受尊敬,反过来也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作栋曾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吸引优秀的青年男女加入教育界的话,我们的未来几代人,就无法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我们的国家将需为此付出代价。”为了提高教师群体质量,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生命化教师培养标准,即注重追求教师的生命质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影响,通过互动用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去感染学生。新加坡生命教育希望教师具备“三心二意”,“三心”包括与学生交往的爱心、教学过程中的耐心、教学态度上的责任心,“二意”则是要有热爱创新的意愿和善于反思的意愿。

(三)努力构建生命化校园

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每所学校都应该是一所好学校,每所学校都应为每个孩子提供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其潜力的机会。“一个好的学校应关爱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优势,并激励他们学习和成长。一个好学校确保所有学生获得良好的读写能力和算术基础,并在性格、知识和批判能力方面进行全面发展。一个好学校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校体验,使他成为一个自信和终身学习者。一个好学校有会照顾学生和有能力的教师,他们的使命是用高质量的生命影响学生的生命。一个好的学校应得到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彼此共同努力,为孩子童年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三、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内蕴于公民道德教育、国民教育、健康教育及绿色教育之中。

(一)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基础教育领域具备完整的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道德教育借鉴了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小学阶段公民道德教育主要依托《好公民》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小学生注意个人卫生、懂得关心和尊重伙伴、明白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的重要性。中学阶段公民道德教育使用《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内容主要包括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品格、热爱自己的国家以及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国民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普及国家意识教育,从而让青少年具备国家认同感和生命归属感。由于国民中华人占绝大多数,新加坡国民教育便以儒学价值观为主要载体,向青少年普及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在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国民教育主张个人应以国家为重,强调社会责任。国民教育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热爱国家的意识,也使他们生活中能够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新加坡通过国民教育把国家属性赋予个体之中,让青少年知道新加坡赋予了自己生活的全部,让青少年明白自己是一个鲜明的新加坡人,这加强了青少年对自身生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健康教育

新加坡中小学健康教育在推进过程中提出了整体健康框架,允许学校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等关键领域。整体健康框架基于三个指导原则:第一,总体健康原则,包括学生的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第二,包容性原则,主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知识,并培养能够健康生活的技能和态度;第三,优质辅导原则,通过专业发展来培养教师的能力,聘请合格和能胜任的教育者有效地开展整体健康指导。

(四)绿色教育

新加坡绿色教育体现出明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青少年生命成长提供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绿色教育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禁止青少年铺张浪费,主张青少年具备资源危机意识,鼓励青少年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多与周围的环境、自然接触。新加坡对于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主要包括严厉的环境保护法、严苛的执法手段以及全面而深入的环保宣传。中小学都把环境保护纳入课程体系,并成立校园环境保护协会,让学生身体力行保护生活环境。

四、实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借鉴与思考

新加坡作为华人居多的亚洲国家,在社会文化习俗方面与我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对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生命教育的健康开展提供借鉴。

(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

新加坡非常重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入挖掘,吸收了大量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并加以创新,使之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为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儒道释三家生命观虽然各异其趣,实则殊途同归。三家都把宇宙看成充溢着生命的整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各自理解的人生大道,都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提升,它们共同构成了国人生命安顿、成长的精神家园。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统摄下,系统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旗帜鲜明、持之以恒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课堂,使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二)突出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

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坚持课堂化。他们把中小学校当作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把课堂教学当作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也应将生命教育牢牢扎根于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之中,落实到各学段、各科目的日常教学之中。为此应着力建构生命课堂,把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置到润泽师生的生命上,不断吐故纳新地转换教学理念,并由每一名教育当事人在教学实践中从我改起、从现在改起、从能够改变的地方改起,逐步将生命课堂从理想带进现实,真正请“离场”的生命重新“返场”。使“每一堂教学都充满生命的活力,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生命的感动,每一名教师都充满生命的激情,每一所学校都充满生命的气象”。

(三)加强中小学的生命体验隐性课程建设

新加坡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多姿多彩的隐性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同时也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增强关怀和责任意识。例如,他们制订青少年服务社会计划,让青少年身体力行地去帮助别人;鼓励青少年积极加入志愿者服务团体,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防灾演习,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灾难来临时保护自己的生命。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教育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我们也应该树立“大生命教育”意识,在突出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不忽视第二课堂、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任何环节,从小处着手,建立起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大课堂,构建“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的生命教育大环境。

(四)加强生命教育师资培训

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之所以一以贯之、坚持不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特别重视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培训。我们也应重视将生命教育作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定期开展生命教育专项轮训,为中小学教师搭建生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增强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生命教育之中。

(五)构建全方位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

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与其他学段教育、社会教育彼此衔接,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也应下大力气建立生命教育的完整“坐标系”。尤其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形式多样性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生命教育的整体性,推动基础教育的整体跃升;在发挥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动性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合力推进生命教育的机制;在突出生命教育特色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生命教育的标准化,及时出台全国及地方性的生命教育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在丰富生命教育内容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生命教育的系统性,把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串联起来,构建以社区作框架、学校是主体、家庭为基础的全方位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

  • 发表于 2019-07-15 17:21
  • 阅读 ( 457 )
  • 分类:留学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平澜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4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2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