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多美歌地铁站附近、齐聚淡马锡旗下各慈善组织的淡马锡店屋昨日正式开幕,提供一站式共享服务。店屋内包括共享工作空间,让有意推动社会公益的组织使用。
新加坡国务资政尚达曼为淡马锡店屋主持了开幕仪式。店屋将和慈善总监合作,让为慈善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进驻,协助慈善组织更有效率的运作。这些咨询机构也将和其它公益组织合作,提出推动公益发展的创意点子。尚达曼强调了公益事业要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元素。
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说:“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立一种社会文化,想要行善的文化,并推动我们所相信的善举不断发展。无论是有关环境的可持续性,帮助弱势群体,还是纠正现实世界一些不对的事情。”
广告店屋,究竟是什么?
众所周知,新加坡组屋是极具代表性的坡式建筑,但是“店屋”这种建筑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实店屋也是代表着新加坡历史的“时光机”。
所谓的店屋就是一楼店铺、二三楼民居的洋房式建筑,是新加坡历史悠久并独具特色的房子,常常是窄长的设计和装潢,从街道的一头延伸到另一头。正面看起来相当狭小,屋内却别有洞天。
位于牛车水保留区内的老店屋
从1824年英国殖民地开始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在将近150年的历史中,店屋的建设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也是当时风靡的建筑风格,同样的,店屋的变迁也见证了新加坡的历史发展。
看着一座座古旧的组屋,
仿佛就是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发展史——早期的店屋
早期的店屋,因为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所以房子的结构和设计通常都朴实无华。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在这里经商的华人因为生意越来越好,因此富裕起来,原因在新加坡扎根安家立业。
广告生活变好了,自然愿意花钱装饰房子,这个时期的房子设计和装潢大量采用鎏金、木雕、剪贴艺术,外墙灰泥浮雕,极尽奢华!
另外,早期的新加坡移民主要是以来自中国广东、福建的华人为主,所以在店屋的建筑设计方面,有着传统华人建筑特点,同时又包含了南方的文化元素:
讲究中轴线和对称概念,正门上方有牌匾,旁边有卷轴,悬挂商号的灯笼,外墙上还嵌刻有勉励或吉祥的词语,非常有华族的特色。
店屋的设计元素,除了华族风格以外,还有马来族和西方的文化元素在里面,比如说马来风格的屋檐挡水板;西方的柯林斯立柱等。
可以说,店屋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华族、马来族和西方的文化元素,体现了新加坡多民族文化的特色。
发展史——20世纪的店屋
受17-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加坡店屋的外墙和窗户设计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在装饰上钟爱运用曲线、弧面,以突出物体的动感和线型流动的变化,强调艺术形式。
广告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店屋的设计风格又有了新的变化——洛可可风格,在设计中融入各种花卉,包括珊瑚、树叶、海草等,颜色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比较鲜艳的色彩,风格异常华丽。
华族特色与巴洛克风格的碰撞,融合出了全新的中华巴洛克风格。
新加坡的江夏平心阁就是中华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建筑,装饰元素大量采用了十二生肖、花、鸟、吉祥图案和日常休闲生活场景壁画,整体设计华贵富丽,正门两边的锡克教护卫壁画,更是彰显了屋主的富有和高贵的社会地位。
逐渐走向“没落”的店屋文化
随着新加坡独立,店屋也就成了旧时代的象征。此时的新加坡既缺乏资源,又没有军事保护,一时间处于随时被吞并的危险境地。因此前总理李光耀开始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用强力的手段推动发展,谋求岛国的生存空间。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造建筑!店屋成了落后的象征,被整栋整栋地拆除。政府以低价征收相关土地,为公共住屋计划做准备。
一座座高大的楼房取代了过往的店屋。民众们迫不及待地住进了干净、便利但样式单一的组屋,店屋变得日渐稀少。
广告也许是担心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彻底消失在新加坡,政府将中国城、小印度和甘榜格南划为历史保护区。在政府的强力政策下,店屋开始翻新。新型建筑材料替代了脆弱的木结构,现代化的排水和空调设施也被引入店屋。
如今,店屋得以保留,成为了吸引各国游客的观光地,继续担任著“见证者”的角色,陪伴这个国家一同成长。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