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红星大奖》上,一位女艺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激动哽咽地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今天能有机会站在台上,要感谢很多人.....
就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成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它”褒贬“词性,网友、媒体、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让这一事件的热度超过《红星大奖》本身,而这位艺人的热度,也超过了当晚的大咖张柏芝、言承旭、吴谨言……
广告有网友“讥讽”她,在领奖时用贬义词,甚至调侃起了艺人整体的华文水平。
但也有网友站出来说,这个词有褒贬两种词性……网上更是出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梗。
形容红透宇宙的樟宜机场,用上了。
内阁人员变动,网友也用上了。
傅翀(chong)在早报《也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文中说,“这个褒贬用法之争引起很大的反响,有些人提议在这里应该使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才是褒义的名句,用来指‘取得成绩的不易’。这确实没错,但如果这名但如果这名得奖艺人真的是要表达这个意思,那她可能连’自谦‘的道理也不懂。“
新加坡眼一位读者认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只表示贬义,也可表示褒义,它有厚积薄发之意。这位女星在当时的情景下,要表达的应该是"因为有很多人在背后支持和帮助,才拿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奖项"。
广告加之,她当时上台领奖时的发言,并没有演讲稿,算是一种即兴性和随意性的口语表达,即便偶有口误也是正常的,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表达,谁能做到自己出口的言语字字精准,句句流畅;况且当时的场景,人很多,气氛热烈,上台的人因紧张而出现口误,也属正常。
这是一个颁奖晚会,并不是非常正式严肃的专业学者学术交流论坛之类的,对语言的严谨程度,精准度要求有那么高。
所以,基于以上多方面的考虑,完全没必要对该女星的这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严苛,口诛笔伐。
总而言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是一个中性词,是”褒“是”贬“,主要看前后语境。
严格来说《红星大奖》女艺人不存在“用错”,算是“用词不当”。
类似的用词,在发生在许多竞赛、投票、颁奖活动中。
很多主持人常说“究竟鹿死谁手”,但更多人认为用“花落谁家”更为恰当。
鹿死谁手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不知政权落在谁的手里。后也用来指不知谁能获胜,多用于指比赛的胜负。
广告后来,在很多场合,觉得“死”字不吉利,用更加喜庆的“花落谁家”更为恰当,但是其竞争激烈的氛围就不如前者。
上面这些,是针对是否具有褒贬词性的讨论,还有一些词,也因“约定俗成”,词意发了变化。
比如,感同身受,原意是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
后来,很多人将它理解成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因为“错误”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就约定俗成,认同了以上的词意。
还有一些是因为地域不同,约定俗成的字形也不同。
比如,中国大陆的”榴梿“用的是艹字头;而新加坡一直用的是木字旁的”榴梿“,可以戳(榴梿/梿的lián究竟怎么写?!新加坡人和中国人battle了起来)了解。
虽然有人悲观地说艺人的华文水平令人堪忧……但换个角度来看,网友对于华文用词的讨论如此激烈,也是一种好的状态。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