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的新加坡,教育也很融合

根据最近发布的新加坡人口统计,目前新加坡的居民人数与非居民人数大致比例为7:3。非居民指得是临时拘留新加坡工作和学习的人口,大多数是新加坡为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而从其他国家过来的临时工人。

新加坡的居民人口里,按每年的人口统计大约有15%的居民是持有永久居留证的,而剩下的85%才是新加坡籍的公民。这些永久居留证是移民新加坡的过渡阶段,自2009年移民政策改革以后,新加坡每年新颁发的永久居留证的数量基本是稳定在大约3万人左右,每年从永久居留转为新加坡籍的大约有2万人,而持有永久居留证的总人口也保持在50至60万人。

广告

根据对新加坡公民的整体统计,华人占据新加坡人口的绝大多数约76%,另外,新加坡也有15%的马来人,7%的印度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的人口。

在新加坡,既不会因为是华人而倍感亲切,也不会因为是其他种族的人而备受歧视,这与新加坡多民族融合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新加坡的公民意识

新加坡政府历来强调,新加坡不是华人的国家,不是马来人的国家,更不是印度人的国家,而是一个综合民族的国家,新加坡的公民认同的是对新加坡人的意识。每年7月21日是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日”,由政府组织各种宣传,提醒新加坡人不分种族、宗教、语言,共同为建设新加坡作贡献。而新加坡的国民信约也是这样写的:“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新加坡的假期

新加坡的公共假期也是十分多元化,虽然没有长假,但却照顾到多民族多信仰的主要节日。

2015年1月1日 新年:各民族传统假期

2015年2月19日至20日中国春节:华人的新年假期

2015年4月3日耶稣受难日:基督教的节日

2015年5月1日劳动节:全球纪念工人的社会与成就的节日

2015年6月1日卫塞节:佛教的节日

广告

2015年7月17日开斋节:伊斯兰教的节日

2015年8月9日国庆节:新加坡人纪念新加坡独立的节日

2015年9月24日哈芝节:伊斯兰教的节日

2015年11月10日屠妖节:印度教的节日

2015年12月25日圣诞节:基督教的节日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新加坡在住房制度上也是有所创新的,除了政府保障居民的住房以外,更重要的也在平衡种族间的比例,使其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新加坡大约86%的居民已住进政府修建的公共组屋中。按照法律规定,公共组屋社区要采取按族群比例分配的原则,新社区和每栋公寓种族的比例是:华人每一社区不得超过84%, 每一栋公寓不得超过全栋的87%;马来人每一社区最高额为22%,每栋公寓不超过全栋的25%;印度人和其他族人每一社区不得超过10%,每一栋公寓不得超过全栋的13%,严格防止社区的分化和族群的天然隔离。通过这种方式,各个种族的人们居住在一起,加强沟通,促进融合。

最后来说下新加坡的教育

新加坡一直是规定实行“双语”教育,英语是主要的语言,另外,各种族的人们还需要学习其种族的母语。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包括了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通过这样的教育,各种族既通过英语可以加强沟通,又通过各自不同的母语保持了其种族的传统和文化。

广告

不少特选学校也开办马来文特别课程、马来语会话课,让学生有机会多学一种语言,方便与其他社群沟通。

南洋女子中学校为中二学生安排马来文化课。每年庆祝农历新年时,南中会邀请阿裕尼回教学校的学生一起欢庆节日;开斋节时,对方则邀请南中学生到该校参加庆祝活动。校方也与种族和谐资源中心OnePeople.sg合作,邀请回教学校、工艺教育学院与校群学校的学生参加培训,提高跨种族和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意识。

圣公会中学是提供马来文特别课程的其中一所学校。所有中一中二学生也须修马来语会话。特别课程学生有机会到新山的学校,与当地学生一起上课,并且针对异族文化课题进行专题作业。

公立培群学校小四生吴家仪(10岁)去年与大智小学学生一起划龙舟,并参与马来文化交流活动。

新加坡本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吸引高素质的移民成为其壮大本国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移民占据的比例相对较高,新加坡的各种政策也是围绕着民族融合,共同发展新加坡而制定的。因此,在新加坡,虽然华人居多,但你所感受却处处是新加坡特色的文化—既有多民族的文化,也有新加坡特有的融洽。而教育则是融合的最基本,一切都从娃娃抓起!

数据来源:新加坡人口及人才署

微信公众号:略晓移民研究

广告

微信号:lxyimi

  • 发表于 2019-08-08 14:07
  • 阅读 ( 522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杨安泰

4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