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1 在新加坡听澳洲妈妈谈教育

Rachael 是乐乐同学Mac的妈妈,也是学校家委会的成员,我们在学校活动多有接触。却是第一次坐下来谈孩子教育的问题。

有点抱歉的是访谈全程英文,尽管乐妈事先准备了提纲,Rachael 为了照顾乐妈也将语速放慢了很多,但是聊著聊著就很随性了,有些词语翻译没把握的话就直接写原话了,望包涵。

Rachael 和乐乐妈妈

Q1(问题):请问你们来自哪儿?来新加坡多久了?为什么会来新加坡了?

A(回答):我们来自澳洲雪梨。(Racheal讲了一个非常长的故事,一并回答了乐妈很多问题)

我先生是保险行业,因为工作的关系被派遣到香港工作,2002年,又被派遣到北京,我们在北京住了两年。那个时候还没有Mac,但是那时候我就决定了,如果以后有孩子,一定要让她/他学习中文,因为中文自己学起来太难了!孩子从小学会容易很多!(嗯嗯,典型的己所不欲施与子啊)。

后来,我们去了首尔又回到了香港,Mac在澳洲出生,但一直在香港长大,2岁时就上中文早教课,3岁上的一个蒙特梭利双语学校,(Racheal强力吐槽)这个学校上课时一个老师说英文,一个老师说中文,结果英文为母语的孩子只听英文老师的,中文为母语的孩子只听中文老师的,一点效果都没有(哈哈哈,好欢乐)。然后我们上了一个Emotion school 是全中文的幼儿园3年。

到了Mac要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很难进入香港的澳洲国际学校,因为有太多澳洲人在香港了。需要考试,也很昂贵,我们提前三年排队也没排到。(她说的时候轻描淡写,根据乐妈在港深两地的经验,可以想像Rachael 当时的郁闷和窘迫了)

Q1-2:为什么不上香港的加拿大国际了?哈哈哈!

A:哈哈哈,你不知道香港的加拿大国际更难进吗?(上次看新闻说传说马化腾准备把孩子送入这个学校,事实还没有坐定,学校的家长们已经一片沸腾,弹冠相庆了)

Q2:为什么会选择CIS(新加坡加拿大国际学校)了?

A:在香港入学很难,正好Mac爸爸派遣到新加坡,我希望Mac能继续学习中文,在新加坡有中文的双语学校很少,只有CIS和HWA。CIS加东这边一个班人更少,然后我们选择了CIS。

Q2-2:为什么希望Mac一直学中文了?

A: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开发大脑。而且中国会越来越强大,Mac学过中文总比不学的强了。(也是,就冲Rachael 在香港这样折腾的劲儿,Mac也得好好学)

Q2-3:和澳洲的学校比,你觉得CIS怎么样?

A:额,CIS有点像澳洲的私校(Private school)(Rachael 花了一些时间给乐妈解释澳洲的学校系统,小结了说啊。。)

澳洲的学校主要有1)公办学校(Public school)这是免费免考试的,入学是按房子划片的,在好的地区,学校就好,这个地方的房价就贵(不就是我们的学区房吗),我们房子在的区域属于好学区(North Sydney public school);2)公办学校,也是免费的,但是要考试,叫Academic/Sports/Arts selective(其实就是我们的重点学校,但是它的考试是学术或体育或艺术类重点学校),这种学校一般是7年级(=初中)以上才有的。还有一种就是私校(Private school),也是需要面试的。

Rachael 问乐妈:你猜selective学校的考试谁最厉害?

乐妈:肯定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啦

R : Exactly(完全正确)

Q3:澳洲的私校是什么状况?哪种学校最好了?

A:私校一般都很贵或者是历史很长的教会学校,比如天主教。教会学校一般需要学生家庭有信仰。当然是public selective(和中国一样啊)

Q3-2:私校有多贵?为什么会选私校了?

A:$50,000/年这样子。如果不能上public selective, 就选私校了,至少私校是可以开除学生的,公立学校是义务教育,不可以开除差的学生,而且能上私校的至少说明家庭还是重视教育的(啊啊啊,势利啊势利)

(Rachael 秀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网站 www.myschool.edu.au 这是一个澳洲择校网站,在上面能查到每个学校的大致信息。师生比,学生数量。

很快,乐妈就被一个ICSEA (翻译过来叫社区社会教育优势指数)指数吸引了。比如这个柱形图显示了这所学校North Sydney Boys high school(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公立男校,是academic selective)的家庭的经济水平分布,数据显示这个学校75%家庭收入是属于澳洲的前25%。 Rachael跟乐妈解释说这个数据图是根据家长们的税单制定的,目的是给政府在给各个学校拨款参考用,如果学校低收入家庭多,拨款就会多。)

ICSEA 图

乐妈:在中国妈妈眼里,这就是赤裸裸的择校KPI啊!

R: 哈哈,是的。我们也认为一般家庭背景好的孩子成绩相对也会好。

Q4:在澳洲,孩子们有很多作业吗?压力大吗?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期望了?也都希望自己孩子考第一吗?

A:我们和中国不太一样。中国人的视野是直直的,窄窄的,只有高分。我们觉得skill(技巧),confidents(自信),emotional intelligent(情商)这些更重要。我希望Mac能成为一个decent(正派)的人,友善,诚实,努力,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的pathway(路)最好的分数如果能兼有最好,但并不是必要的(她用的是necessary)。

我能够理解中国妈妈的压力,因为在中国竞争太激烈了。澳洲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是人口只有2500万,和一个上海差不多。除了中部的沙漠,澳洲人口主要聚集在东西南海岸的几个大城市。

在澳洲,即使是中层,也可以有房有车,生活的很好。我们澳洲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Lucky country”(幸运国家),没有战争,没有内乱,空气清新。底层工作(low level job)也可以有房子(house)不是公寓(apartment)哦。

乐妈:嗯嗯,澳洲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移民的国家之一,哈哈!

R:但是现在和我小时候有点不一样了。

乐妈:怎么了?

R:现在澳洲也变得压力越来越大了。更多的移民(R没有特指,乐妈感觉她说的是天朝子民啊)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比如我们的孩子并不太看重学术的学习,然后看到别人的孩子“哇!原来可以这么厉害!”我们也有压力了。

(刚才的择校指南里面还有一项Language background other than English是非英语母语学生比例,可以看到刚才的男校里面有92%都是外国人,就是说他们的好学校学位都被非澳洲人给占了)

学校外国人比例图

乐妈:那澳洲妈妈会迎头赶上吗?(乐妈觉得Mac学中文的经历很鸡血啊)

A: 如果我的孩子每天晚上花四个小时做数学题,第二天早上他脑子里全部都是数学题,也可以得高分。但是我更看重的是social skill, confident, thinking out of box(突破思维?中文怎么翻译恰当了??)。

乐妈:哈哈,那你可以让Mac做一个小时英文,一个小时数学,一个小时Madarin(中文)嘛!

R: 哈哈哈!在澳洲有很多中国人,第一、二代的移民会很拼,到了第三代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差不多,也是很随性。

Q5:其实我们也很明白沟通啊、自信啊、情商啊的重要性,不过不对中小学生,一般都是要求大学生和工作的人。问题是我们好像没有去考虑过中小学不要求,这些能力怎么到了大学一下就应该全部拥有了?(就像大学毕业前都不准恋爱,一毕业就要求孩子结婚)你们是怎样培养这些能力的了?

A: 我们不会做那么多作业。我们给孩子留出free time(自由时间)和同伴玩或自己玩,没有technical(她的意思是没有电视,ipad这些电子产品)。在澳洲他们放了学就出去玩,吃饭的时候招呼一声就回来。这样对想像力,创造性好,还可以培养各种能力。

如果孩子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占据,她/他会觉得遵循指令是应该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乐妈同意,自己做了很多年的乖学生,工作后稍微休闲一下都觉得很有罪恶感)。

Q5-2:不做作业行吗?成绩差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你们不想上常青藤吗?

A:其实这是一个dilimma(进退两难)啦。所以我也需要在学业和free time做balance(衡量),什么是值得的就看你自己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她的原话是 what value &how important you think)

  • 发表于 2019-07-15 05:54
  • 阅读 ( 412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米容

37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4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2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