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苏芸若博士(33岁)接受《海峡时报星期刊》访问时说,斋堂的信仰源自中国,由于具争议性,因此被禁直到20世纪,这是信徒保持低调的原因。苏芸若花了5年时间深入研究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印尼的斋堂,上个月在亚洲研究所的一个研讨会上发表研究结果。
(新加坡15日讯)在新加坡小印度加富路(Cuff Road)19号的店屋,过去65年来是少为人知的斋堂,门面看似一般观音庙,屋后却是一群称为“斋姑”的女性的住所。
广告像这样的斋堂向来低调,自19世纪以来收留未婚、守寡、贫穷、受虐或举目无亲的女孩,以及信仰类似宗教的女性。
加福路观音宫斋堂位于小印度。(《海峡时报》)
新加坡现有约30所斋堂,随着社会变迁,斋堂或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走入历史。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苏芸若博士(33岁)接受《海峡时报星期刊》访问时说,斋堂的信仰源自中国,由于具争议性,因此被禁直到20世纪,这是信徒保持低调的原因。
苏芸若花了5年时间深入研究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印尼的斋堂,上个月在亚洲研究所的一个研讨会上发表研究结果。
这些斋堂女性信仰“先天大道”,包含儒家、道教与佛教思想,信仰方式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早期在新加坡,这些斋堂为独自来到狮城谋生的女性移民提供住宿和食物,服务一般会馆忽略的对象。
有些斋姑来自富有家庭,由于跟家人八字不合而被送到斋堂,一些斋姑则选择跟随观音脚步,梳起不嫁。
因为找不到继承人,不少斋堂已不复存在,场地交给和尚管理。
广告苏芸若说:“斋堂不久后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失。它可能成为被人遗忘的故事,在这个区域,曾经有女性说明其他女性,挺身而出担任前所未有的宗教领袖和庙宇管理人等自主角色。”
资料来源:《联合晚报》
延伸阅读:
55岁商人到居士林佛学班学佛五六年后感悟人生,捐200万建斋堂,让公众享用免费膳食,也帮助居士林加快修建大雄宝殿的进展。行善不欲人知的他今早受询时说:“人的幸福,是所得除以欲望。欲望越小,幸福越大。”
位于里峇峇利路一带金炎路的居士林,从二战时期就开始施粥,到后来设立斋堂,提供三餐加下午茶的免费素食,主要是为了照顾在经济上需要帮助的人。
居士林林长陈立发今早(3月22日)受访时透露,自2013年前决定修建耗资6000万的大雄宝殿和17号行政楼以来,林友与信众捐献的建筑基金,至今共累积约5000万元,目前资金缺口约为1000万元。
《联合早报》1月报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开放建设中的大雄宝殿精美设施供林友与公众供养,筹募修建大殿与行政楼的资金仍缺1500万元。
广告陈立发说,过后居士林筹募到500万的捐款,其中一名佛学班的学生以个人名义捐赠了200万元。
陈立发表示,低调的善心人是一名企业家,过去五六年来,每周都会来居士林上由释延续法师带领的“净土教理班”佛学班。
据了解,他上了一年后,就感悟到过去打拼多年,忽略了家人和健康。
不愿具名的55岁商人今早受询时只说:“人的幸福,是所得除以欲望。欲望越小,幸福越大。”
居士林在本地弘扬佛法,他希望这笔捐款能帮助大雄宝殿更快落成,让更多信众受益。
陈立发则说,这笔捐款将主要帮助加快新斋堂的一些工程,让平日为公众提供免费膳食的斋堂尽快迁至新大楼地下层(B1)更宽阔与舒适的空间。
据日前报导,新斋堂将考虑采用自动化设备,以免除年长人士用餐后洗碗碟的不便,并确保水源的控制与卫生条件更为改善等。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