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圈下的园区,足足有200个新加坡那么大

在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里,他用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国家,带领新加坡——这片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在30年间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而他本人也被外界尊称为“新加坡国父”。

他就是新加坡开国总理,中国人的老朋友——李光耀。

广告

对于苏州人而言,谈起李光耀,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苏州工业园区。

九十年代初,中国改革过程困难重重,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发出了改革开放,志在必行的明确信号。

1994年,李光耀带着“新加坡经验”访问苏州;十多年后,这里成为了中国新城市建设的样板。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的海外园区规模远远不止于此,算上将要建的,新加坡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飞地园区,足足有200个新加坡那么大!

有人戏言,如果中国有产业地产部,那么李光耀必然是这个职位的热门人选。从新加坡几十年的发展经验看,论起园区的理解,恐怕世上还真没几个人可以与李光耀相媲美。

视角

彼时,新加坡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仅被用作转口贸易港使用,低端的产业占据了全国的大量劳动力(75%),直接导致了新加坡经济结构单一畸形,工业水平严重滞后。

在几乎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条件下,李光耀突破常规,将整个新加坡定位成了全球产业视角下的大型产业园区,发展节奏同步全球:60年代以港口化工等产业为主;70至80年代以电子金融和旅游产业实现经济起飞;90年代房地产受挫,又迅速以IT产业补位突破....

安居

国内不少产业园区的空心化严重(要么产业空心,要么配套空心),即便是某些国家级的标杆园区,也曾经受到住宅和商业配套不足的困扰。

广告

而新加坡在居者有其屋方面独树一帜, 50年来大力建造推广组屋(类似于国内的保障房),而组屋制度为各族裔赋予了平等住房权。

今天,尽管新加坡人均GDP已经超过5.5万美元,但全国82%的人口仍旧居住在政府组屋里,俨然杜甫笔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现实版。

不同于国内保障房性质住房购买设置了多道门槛,新加坡的组屋是按照一户居民一套的原则出售,真正覆蓋了绝大部分人口,让所有人舒适安心地居住和生活,克服大城市病,为新加坡的产业发展和工作就业提供了十分关键的配套基础。

复制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719.1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福建下辖县级市晋江),却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投资建设了无数园区,其中不乏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苏州工业园等行业标杆。

60年代,新加坡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李光耀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在西部的裕廊划出了一片土地建立工业区(裕廊工业区)。

同时期,中国正处于“文革”中,许多投资者认为台湾和香港太靠近中国内地,纷纷转到新加坡来。

对此,李光耀说:“谁来我们都欢迎,但是一找到有增长潜能的大投资家就绝不放过,必定竭尽所能协助他开业。”

后来,受限于本国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新加坡开始利用飞地经济模式向海外复制工业园,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广告

截止2016年末,新加坡的“海外军团”累计超15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新加坡。

投行

产业投行在产业地产界比较流行,也是各大产业地产商追求的崇高境界。在新加坡,赫赫有名的淡马锡(国有全资)无疑是投行界的主角。

李光耀在1974年成立的淡马锡控股公司,其投资组合净值超3000亿新元(合15000亿人民币),全面控股新加坡的银行、报业等机构,规模比东南亚其他地区华人银行资本加起来还要大。

按照资产所在地划分,中国是除新加坡本土外淡马锡最大的投资目的地。控股包括中行、工行、建行、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在内的数家大型企业集团。

此外,新加坡还有一家更神秘的公司,就叫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控制的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甚至还持有盛大12%的股份。当时,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李光耀。

这两家银行加起来,能够掌控新加坡绝大部分的不动产、金融、媒体行业。所以新加坡的事,李家人在饭桌上就能决定。

务实

李光耀奉行实用主义,只要对新加坡的长远利益有好处的,他都会去做。

冷战时代,他内心不认同苏联,但却不搞一边倒,不跟着西方阵营孤立苏联、东欧阵营,苏、联东欧商船也能进出新加坡码头,进行正常贸易。在李光耀看来,生意往来,不分东西,能富民强国才是正路。

广告

新加坡经历了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型过程,在李光耀政府的主导下,新加坡对人力资本的发展给予充分的引导和支持,以满足对各个产业人才的前瞻性需求。

在李光耀出任总理时,7个身居国家最高职位的人当中,在新加坡出生的只有李光耀自己。也正因如此,李光耀在卸任总理之职后说:“我觉得我已经做到了我所能做到的,那就是网罗最能干、最坚强的人来领导新加坡。”李光耀的“人才思想”可见一斑。

除了对人才的重视外,新加坡还采取了重商政策,充分尊重外商经营意见,使新加坡成为外商在亚洲投资时必先考虑的国家之一。

招商

李光耀在招商上,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新加坡一开始尝试过开造纸厂、陶瓷厂、造船厂,甚至还有鱼钩厂,全部失败。

1967年李光耀访问马耳他,看见码头工人因为苏伊士运河关闭没工作,领着全薪打球,大为惊讶,一问,英国人因为该地的战略意义,给予全面支持。

李光耀当即决定,新加坡绝对不能走这样的依附道路。1968年,英军开始撤离新加坡,到1971年撤完,新加坡因此损失大笔好处费。

1968年前后,李光耀多次亲自去美国招商。凭著优秀的口才和准确的判断力,一些美国商人被他吸引了。

广告

包括通用公司在内的多家美国跨国公司入驻,为新加坡奠定了庞大的高科技电子工业的基础。电子工业解决了失业问题,把新加坡变成1980年代一个电子产品主要出口国。

规划

规划是新加坡在分享城市建设经验时最常提到的词汇,在全球城镇化浪潮汹涌的年代,城市规划已经成了新加坡向世界推荐自己的名片。

独立前的新加坡,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棚户区林立,连饮用水都要由马来西亚提供。

于是,在建国初期,李光耀便制定了百年规划,在发展总蓝图中重点提到:90%的居住人口可以在400米以内到达一片绿地。具体到学校、医院等分布的蓝图会进行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的重新探讨。

得益于这项百年规划,新加坡这个700余平方公里的小岛容纳了400多万人。其中80%的建筑是最近40年建的,但却与整个岛国风情融为一体,这就是规划技术。

  • 发表于 2019-08-08 06:45
  • 阅读 ( 421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汤义凡

39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