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8年5月,人生的第一次独自旅行,目的地是新加坡。感谢朋友的帮助,让我在有限的3天时间内锁定最想去的地点并顺利完成打卡。
回来之后,恰好因为工作的缘故需要阅读新加坡的诸多政策案例,结合在狮城的实地见闻,似乎重新认识了那些美丽景观背后的成功制度和治理经验。
01.园中城市
抵达狮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类绿植花卉。沿着南部山脊一路穿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园中之城的美好。
南部山脊沿线的公园步道大多建于2002~2008年之间,旨在以公园、步道作为连接,吸引更多的人群休闲游览,激活南部山脊的城市活力。走完全程,感受颇好,其中最喜欢的是园艺花园(HortPark)和丛林小径(Forest Walk)。
• 园艺公园 HortPark,2008
后来查资料得知,HortPark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新加坡的中央苗圃,为公立公园提供植物幼苗培育,2008年作为公园正式开放。这么想来,这里也最适合作为回顾新加坡花园景致的起点。
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的一段话,无论欢乐和悲伤,花儿都是我们永恒的朋友
园艺中心(Hort Centre)的蝴蝶兰,很愿意与她成为好友
萌萌的稻草人,守护着周围的植物们
Hort Centre。其实也不是那么确定,看了维基百科上的公园介绍,Hort Centre是两层建筑,并作为游客中心,估摸著只有这一座建筑和这段描述比较像。记得穿过公园的时候,觉得这座建筑真是简单利落又那么端庄雅致
花团锦簇的花园标识。公园出入口很自然地与地面街道衔接,这个方向有亚历山大拱桥(Alexandra Arch)作为地上通道,延伸接入丛林小径(Forest Walk)
• 丛林小径和亚历山大拱桥 Forest Walk & Alexandra Arch,2008
丛林小径是南部山脊中我非常喜欢的一条步道。步道高度在3-18米之间,穿过布兰雅山公园(Telok Blangah Hill Park)的一片次生林。因为周围满是树冠,倒也不觉得太高。我从园艺公园出来经过亚历山大拱桥(Alexandra Arch)一端去的丛林小径,因此一并撰写。
亚历山大拱桥(Alexandra Arch)。亚历山大拱桥和丛林小径都是由LOOK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设于2008年
钢结构的丛林小径,穿梭于树冠之间。步道是由镂空的线条组成,线条之间比较密集,但借由其中的缝隙又可以窥见下方的景色
• 亨德森波浪桥 Henderson Waves ,2008
亨德森波浪桥由IJP和RSP联合设计,亦是于2008年落成。桥长274米,连接了花柏山公园(Faber Park)和直落布兰雅山公园(Telok Blangah Hill Park)。桥面距离桥下亨德森路(Henderson Road)大约36米,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
木质桥面。因为桥体跨过公路时,两边无遮挡,显得格外高,充分释放了本人恐高症的慌乱——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还略担心脚步落地会不会影响桥身稳定
在亨德森波浪桥奔跑过程中看到的建筑,挺漂亮,但不知道叫什么
森林之间看林外城市,分不清是城在园中,还是园在城中
02.活力中心
这几年,经常听到或看到中央活动区的概念。滨海湾则是让我切身体会中央活动区的模样和建设经验的地方。滨海湾紧邻原有的中央商务区,是非常成功的城市新中心或中央活力区的建设案例。
滨海湾花园大约是在1980年代启动规划,逐步将土地收储,于1992年基本完成环境修复和滨水空间建设,随即开展的是路网建设,直到2000年才出让了首宗经营性用地。2010年之后,随着金沙度假区(Marina Bay Sands)和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的建成、地铁站的开通,以及水幕电影、灯光秀、烟火表演等艺术活动的开展,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驻足。
• 新旧中心
站在滨海湾,可以看见鱼尾狮和原来的CBD。近来看过新加坡城市中心的建设经验,很是感慨新加坡在中央区域土地供应时候的克制和审慎,也敬佩这些楼宇经营管理者在建设和维护时候的用心和精明。此外,听闻市中心不仅有高档美食,也有人人可接受的大排档,遗憾的是没有前去体验。
鱼尾狮、海湾和建筑
金沙湾度假区,包括了商场、办公、酒店、赌场、歌剧院、艺术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多种物业在内,无边泳池是打卡圣地
• 路边小景
在城市各个角落多次看到了“DREAM”,虽然不知道具体代指什么,但总觉得传达出来梦想所承载的美好
红点设计博物馆,走在里面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句话是“设计改变生活”,里面的陈设大概就是最初设计灵感的样子
带着巨大风扇的休息区,热热的天气坐在里面很是舒心
• 滨海湾花园 Gardens by the Bay,2012
滨海湾花园包括南花园、东花园和中花园三部分。由于自己到达时已徒步走过南部山脊、再从牛车水一路穿行走到这里,实在没有力气游览,只是随意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躺在擎天大树下等待灯光表演。
擎天大树,可以买票上去
夜幕来临,躺在巨木之下,仰头望着树枝之间的缤纷灯光,身心舒畅
03. 多元聚居
行走在狮城,最感慨的是不同文化的无缝衔接,不过由于不太懂印度文化和穆斯林文化,在小印度和甘榜格南停留的时间比较短。牛车水则是在麻溜吃喝之后,迅速赶往滨海湾。最深的印象反而是在乘车往返机场时候,通过聊天所知。
• 小印度
小印度是印度族群的聚集区,有着浓郁的印度风格。
小印度街边的“小黄车”
街角的人们。发现小印度里面很多人席地而坐或躺
偶遇小印度里的教堂
步行商业街,除了各种印度特产,还有很多买手机的店铺
印度教神庙,第一次看到,比较新奇
• 甘榜格兰
甘榜格兰是穆斯林的聚居区,大约是靠近市中心的缘故,周边写字楼很多。
高楼大厦和二层小楼的“碰撞”。图中的玻璃幕墙高楼群是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府联合开发的DUO(双景坊)
走在这里时候在想,这是骑楼还是回廊?
旅游小商品街
很喜欢的墙上涂鸦
马来皇宫兼马来传统文化馆
• 牛车水
牛车水是华人聚集区,明显感觉食物颇多,风格喜庆。
热闹的美食街
喜庆的红灯笼
04. 城市背后
狮城行走三天,在美丽环境之外,也慢慢感受到各种城市政策所产生的作用。比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智慧时代的城市安全,以及高等教育和科研政策。
• 居民的衣食住行
丛林小径旁边的组屋。组屋政策从上硕士的时候就开始作为案例在写,真正有感觉是听到一位阿姨说起,她自己便是住在组屋之中,因为家里人口增加又新买了一套,觉得价廉物美,居住品质很高
亨德森路(Henderson Road)。记得与送我去机场的大姐聊起新加坡交通,她说新加坡持有车辆的成本远超过车辆本身的价格,主要就是因为“拥车证”,每位司机只有持证才能上路。相对于限号,拥车证也许更加公平,无论买车先后都需要为车辆带来的负面影响支付成本
都市发展局(URA)楼下大排档。新加坡的大排档很多,居民区有,市中心也有,连URA楼下也有。想起一位大哥说的,市中心的白领也承担不了天天的高档美食,似乎觉得中央活动区开始接地气了
• 城市规划
URA规划展厅里面的沙盘。去的时候刚好碰上一位工作人员在介绍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这位老爷爷大约60~70岁左右,说着流利的中文,讲起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前世今生”。想起一位司机阿姨说的,他们那个年代所普遍经历的华文教育,以及现在孩子们普及的英文教育
20 Under 45,URA举办的第三届20名45岁以下建筑师评选。看着特别帅气,特别有范儿
青少年们关于城市空间的设计和畅想
不同族群代表诉说他们心中的城市与规划
• 城市安全
2017年在做城市安全方面的研究,新加坡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因为国家的特征,新加坡在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方面的投入颇多。最新的动向是基于City Mind平台所做的智慧时代安全管理。跟这里人聊起,也发现他们安全获得感很高,非常信任城市安全的响应速度和管理水平。
樟宜机场睡莲花园。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接机的大哥就普及了新加坡的安全程度之高。简单说起就是一旦犯罪全国通缉,各个出入口迅速响应。抓到之后刑罚颇重,极其有威慑力的鞭刑让人慎行
樟宜机场仙人掌花园。新加坡机场也是安全管理系统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最近听说深圳机场也请华为做了安全管理系统。两地感觉都是安检速度很快,检查相对较松,但其实都是外松内紧,科技含量高
• 教育科研
在新加坡全程蹭住朋友的宿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里面溜达的时候,觉得这里学术氛围很浓郁。回来之后的案例研究零星看到新加坡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的经验,也与这些高校研究基础有很大关系。
Utown Residence,萌萌的小菜园
Utown Residence,食堂与健身房
Utown Residence,自习室(Education resource center, ERC),漂亮的生活区
南部山脊看到的港区。在看新加坡城市中心建设经验时,也顺手找了裕廊工业园区发展经验,然后看到新加坡国企治理,特别强调政企之间的各司其职与专业管理,很清晰也很有效
作者
聂家荣,北京大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现任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辑、排版 / 陈程
图片 / 作者拍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