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岛国,面积700平方公里,国家就是一个城市。中医药在新加坡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人群基础,新加坡现有中医医疗部门包括中医院,中医诊所,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堂约一千多家。虽然中医师、中药师目前尚无医师或药师的法定地位,但只发符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医药法令”即可在商业部门注册后执行中医中药业。据统计,每年到中医药门诊就诊的人次占新加坡全部门诊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新加坡全国共有三千多名中医,以使用针灸为主。近年,新加坡与中国内地中医药界开展了广泛合作,如新加坡中医学院于2001年开始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5年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2006年起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办7年制中医学士学位课程;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系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中医课程等。为提升教师阵容,很多学院还以长期或短期的方式,从中国内地聘请多位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大大提高了当地中医药的教学水准。聘请的专家授课内容涵盖中医﹑中药﹑护理﹑针灸﹑药膳,以及兽医等,涉及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这种灵活的办学方式,很适合新加坡的国情与市场的需求。
广告新加坡的人口中,70%是华人,中医药的文化传统在新加坡有深厚的影响,中医药的使用在这里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特别是中老年华人大多对中医药有所依赖。新加坡比较潮湿,苦于腰腿痛的病人很多,他们喜欢找中医扎针灸﹑吃汤药。在当地,中药店﹑杂货店﹑大超市出售的凉茶和很多甜品都是以中草药为原材料制作的,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暑除湿。在日常保健方面,当地人喜欢用枸杞、党参、山药、黄芪、地黄、白术、茯苓、西洋参、雪蛤、燕窝、三七等滋补品;八珍汤、四君子汤等补益剂也很畅销。
新加坡现有华人200 多万,因此具有稳定的国内中药市场。又因其地处世界商贸中心,国际交流频繁,而成为活跃的中药转口贸易中心。
新加坡各大中城市均有数十家中药店以及数家中 药批发贸易公司,由此可见中药贸易的兴旺发达。该国药占有较大的国内国际中药市场,中药贸易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国中药店多为家庭药房,店面不大,但老板大多精通中药、懂得中医,店内设有制药小作坊,外聘坐堂医,因此当地居民偶感时邪或身罹小恙则径去中药店,稍作咨询即取药服用。
广告药店计量不用公制,中国旧制老秤更为常用,医生处方标明钱、两即可。药店主人取药认真,计费时弃去尾数零头,以赢得病人好感,争取老主顾、回头客、当地流行食疗,自配药膳。无病也去中药房,选购参、芪、杞子、冬虫夏草等补药加入家禽野味,煲汤常饮,可健体强身。
公元14 世纪,华人就在新加坡种植与销售中草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也从东南亚带回乳香、没药、血竭、檀香、丁香、胡椒等药材,可见该国的中草药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1862年,侨商刘金榜创办中药店“万山饯”,进行小量的中药粗加工。1926年胡文虎创办中药厂,名为永安堂,生产万金油、轻快水之类中成药。1930年该国中药店200家,批发货钱11家,1958年新加波中医师公会举办的“中国医药展览”已有地产草药100余种;70年代已有中药店700多家,80年代后期,中药店达1000余家,月前新加坡有数十家小的中药加工厂,但多数中药饮片与中成药来源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
新加坡90年代中期从中国进口中药材占中国中药材出口量的12%,占东南亚地区进口中国药材总量的65%。1993年,新加坡向中国出口中药材7吨,金额为170万美元,平均单价是我出口药材价格的80倍。
广告2004 年中国和新加坡医药贸易达5。4亿美元,其中对新加坡出口2.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6%。西药原料药和医疗器械占了60%以上,农药的出口也达到14% 的份额,同比增长43%,医药敷料出口大幅下降,中药材的出口也有小幅下降,提取物出口略有增长。而中国中药的整体对新加坡出口比重很小。
新加坡有中医药店、诊所1000余家,建有多家社团、研究机构,如“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 “中药工会”、“中药出入口商公会”、“新加坡中医师工会”、“中华医药”、“针灸研究院”等。但中医师、中药师在新加坡无法定地位,只可进行商业注册开私人诊所。值得重视的是,新加坡是东南亚第一个向中国出口中成药的国家。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