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IPO市场隐疾待治

1月23日,精密加工制造与供应商杰纬特科技(GVT)在新加坡交易所凯利板(Catalist)挂牌。这是2019开年以来,新加坡迎来的第一个首次公开售股(IPO)。

无独有偶,新加坡2018年的最后一个IPO——医疗科技公司Biolidics,同样,也是在凯利板挂牌。

事实上,新加坡凯利板IPO数量超过主板IPO的情况已经延续了四年,分水岭是2014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IPO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凯利板。

广告

凯利板

凯利板(Catalist),是新加坡交易所为成长型企业设立的保荐人监督上市平台。2007年11月推出,由新交所自动报价板转型而来,其愿景是为高增长企业提供高效资本市场的途径,帮助企业更快实现上市。

在凯利板上市的公司不限大小。申请上市的公司无须呈上招股书,但需呈上献议文件(Offer Document)。在凯利板的条例下,公司必须通过一个保荐机构才能挂牌,但它们无须符合任何财务方面的入门标准。

上市后,公司必须一直保留一个保荐机构,否则将被除牌。

有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是好消息,但是不少凯利板的IPO没有公开售股,即便有,供申购的数量也少。

有人开玩笑说,去自动提款机申购新股的人数,恐怕比到麦当劳排队买限量版Kitty猫玩具的人还少。

2007年推出的凯利板是由保荐机构(sponsor)协助监督的交易板,瞄准的是增长阶段公司。

由于增长型公司规模尚小,凡事讲究速度,在凯利板挂牌让公司决策人能够更快地做决定和采取企业行动,不必动辄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广告

不过细看之下,近年来凯利板的定位日趋模糊,它吸引了不少本地中小企业挂牌,严格来说,一些公司并非处于高增长阶段。

这些公司一般拥有多年的经营史,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决定通过上市以进一步打响品牌和融资扩张。

此外,随着新加坡交易所四年前推出主板最低交易价0.20元的要求,一些主板公司选择转战凯利板,凯利板因此出现了高增长公司和业务面对挑战的公司并存的现象。

企业治理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麦润田和国大学生赖君杨日前发表研究报告,建议新加坡交易所不要允许主板公司转到凯利板。

这主要因为从主板转到凯利板的多家公司的各方面表现都没有好转,恐怕影响凯利板的吸引力。

教授简介

麦润田 | Mak Yuen Teen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会计系 副教授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博士

研究领域:金融财会、公司治理、盈余管理、财务披露等

从交易所的角度来看,主板公司的水平参差不齐,太多的蚊股(指少于0.20元的股票)不利于主板的形象。此外,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大缩水后,要进行并购脱售愈发困难,数额不大的一项交易就得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广告

凯利板公司融资并购或脱售,相对灵活,同时也获得保荐机构监督。

随着市场环境的转变,一些挂牌公司的业务走下坡路。1980年代的硬盘业公司一度是市场宠儿,如今市值只剩当年的一小部分。

这个现象不局限于新加坡,科达、诺基亚、雅虎、JCPenny、博德斯(Borders)这些品牌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如果业务走下坡路,但公司仍愿意尽力扭转乾坤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他们的确应该获得多一次机会。

不过,对于投资界和有意上市的公司而言,凯利板的定位已不明确,它为高增长公司提供平台的初衷被淡化了。它是否还是那个要吸引高科技公司的平台呢?

除了打造凯利板,过去几年新交所也通过其他途径,大力吸引新兴科技公司前来上市,例如推出“两级投票制股份结构”(dual-class shares)。

新交所也和多个业者合作,如众筹募资公司Crowdonomic Media、普华永道(PwC)的创投中心、网上融资平台Capbridge等,支持起步公司的融资,希望有朝一日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后会选择在新交所上市。

至今,新交所吸引到的新兴科技公司仍屈指可数,去年的名单包括安易永投(Ayondo)和思腾控股(Synagie),但对大多数股民而言,这些公司名气小,导致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

广告

为了吸引新兴科技公司考虑来新加坡上市,政府不惜下“重金”。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前宣布将推出一项7500万元的新加坡资本市场津贴(Grant for Equity Market Singapore,简称GEMS),包括为来新上市的公司提供津贴,抵消部分上市费用。新兴科技领域的公司可获津贴顶限为100万元。

此外,政府也为证券行提供津贴,鼓励聘请更多股票分析师来分析中小市值股。

这两项举措相信是市面上非常少见的。

上市津贴对于原本就考虑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小企业来说,确实吸引人。有些公司上市发股只为融资几百万元,但在IPO上的花费就超过100万元。

问题是,这笔津贴对于正物色上市地点的公司有多大吸引力?

据市场人士透露,香港的上市费用可比本地高出一倍,一部分是因为香港的租金和专业人士的薪金较高。这也许说明,在公司考虑的诸多因素中,上市费用的考量比重并不高。

此外,上市津贴不包括上市后每年的交易所和专业人士费用。据悉,主板的一年挂牌费用为10万至20万元;凯利板的为3万至10万元,另加6万至10万元的保荐费用。

广告

有股民担忧,如果一家公司冲着津贴来上市,那这只股还值得买吗?

倒是第二项措施,即为分析师薪金提供部分津贴,长远下来可能会提振中小市值股的交易量和市值。

不过由于当局只提供一年至两年的津贴,本地中小市值股的分析报告会不会增加,还是未知数。

据了解,随着修订版“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导”(MiFID II)推出后,金融机构不可把交易服务和研究报告打包起来卖给基金和投资公司。这直接导致市场对研究报告的需求减少,使到一些分析师的饭碗不保。

分析师多倾向于分析大市值股,在卖方(sell-side)分析市场,大家宁可一起错,也不要独自对。若看过“The Big Shot”这部电影,就知道和市场唱反调会面对巨大压力。

中小市值股本身流动性低,可能长期被低估,分析师若看好它,但股价迟迟不起,恐怕会压力重重。

一家凯利板上市公司提及,屡次请分析师来了解公司转型计划,但就是没有人有兴趣写报告,即便是公司要付费请人写报告都难。

积极维权股东(activist investor)或许可扮演推动中小市值股的角色之一。

这类投资者购买上市公司的显著股权,通过行使股东权益影响公司的决策,例如呼吁公司派发多余现金为股息,甚至是提出发展策略来提升公司价值。

广告

由于关乎自身的资金,这些投资者势必会深入进行研究,并积极推动公司转变。

他们若能在本地股市中寻到“宝”,股民们相信会另眼看待本地股,进而推高估值,吸引企业考虑本地的IPO市场。

然而,这也不是短期内能解决问题的灵药,提振本地的IPO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转自联合早报2019-1-20,内容有修改

原题为“新加坡IPO市场隐疾待治?”

文:胡渊文

  • 发表于 2019-08-06 12:54
  • 阅读 ( 366 )
  • 分类:社会百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纪晴恒

37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4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2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