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椰浆饭和米暹的由来,淡马锡理工生朱宣澂和林尔卡芷怡走访裕华村熟食中心,访问多名摊贩搜集资料。义安理工生傅奂榕则担任“新加坡小贩文化巡回展”义工,为申遗行动宣传。
奔走熟食中心采访摊贩、研究本地美食了解由来,不少青年为我国小贩文化申遗行动尽一分力。
广告不少青年主动为我国小贩文化申遗行动尽一分力。朱宣澂(右起)和林尔卡芷怡去年就研究了椰浆饭和米暹的文化价值,傅奂榕则担任“新加坡小贩文化巡回展”义工。(特约伍书永摄)
淡马锡理工学院烹饪及餐饮承办管理课程的朱宣澂(18岁)和林尔卡芷怡(17岁)就是其中两名热心青年。两人是在去年11月通过专题作业,研究椰浆饭和米暹的文化价值。
朱宣澂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坦言,有关椰浆饭的文献一般以马来文书写,对研究带来挑战。因此她走访了裕华村熟食中心,亲自与摊贩对话搜集资料。
“一名女摊贩分享说,由于马来族群当年居住在沿海地带,因此以椰子为主要食材,才开创了椰浆饭。椰浆饭过去也用椰叶包裹,一包只要1元。”
林尔卡芷怡研究米暹时,则走访了勿洛一带的熟食中心四次,并在过程中结识了售卖娘惹米暹的30多岁华族老板。
“他说他是从一名峇峇那里学习这门手艺。小贩摊位一般由较年长摊贩经营,因此能够认识这么年轻又对美食有热忱的人,我觉得很开心。”
此外,还有青年担任“新加坡小贩文化巡回展”义工,为申遗行动宣传,义安理工学院商业与社会企业系课程学生傅奂榕(19岁)就是其中一人。
傅奂榕说:“我从巡回展中发现,其实有很多同龄人都支持小贩文化。我跟朋友也经常会到熟食中心吃夜宵,这都构成我们集体回忆的一部分。”
广告“新加坡小贩文化巡回展”是由国家文物局、国家环境局和全国商联总会携手推出,去年10月底打响第一炮后,目前在裕华村巴刹与熟食中心展出。
社区、文化及青年部长傅海燕昨早也走访该巴刹,呼吁摊贩和食客支持我国为小贩文化申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