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主义的新加坡,是怎样让人感到绝望的

日本政府在七十年代承受不住社会舆论的压力,在公共教育上转向了宽松主义,由此酿成“宽松世代,平成废宅”,并最终形成了“格差社会”,将一亿恒久中产之梦彻底打碎。

但在东亚却有一个国家将精英教育主义践行到了登峰造极。

这个国家便是新加坡。

新加坡虽然地处东南亚,然而却依然继承了东北亚儒家文化圈重视教育的习俗,就算是在建国初期的困难时代,新加坡政府也一力扶持教育,每年投入经费高达六千万新元,而在七十年成为亚洲四小龙崛起以来,更是不惜重金投资教育——在1979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已经高达13亿新元,同时从此还规定必须划拨公共财政预算的4%作为教育经费支出。

而到了2017年,新加坡教育经费支出更高达129亿新元(约合93亿美金),占到了新加坡公共支出的17%,但新加坡全国却仅有43万中小学生,八万大学生和研究生。

在如此高的教育支出之下,新加坡虽然名义上不是免费教育,但其实还胜过免费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具有新加坡公民身份的学生每个月仅仅只需要缴纳13-33新元的学杂费。而反观非新加坡公民,哪怕是拿到永久居民身份的外国人也十倍于此,而最高的国际留学生则更需要缴纳每月高达606.5-1300新元的学杂费用。

新加坡还为每个公民开设了教育基金账户,每个学龄公民都能根据中、小学的不同,能获得每年二百或者二百四十新元的教育基金,这笔款项不仅能拿来支付支付课外拓展活动(CCA)的相关费用,甚至还能用于出国交流的花费。

在新加坡,一个学生公民出国进行交流学习,政府将会补贴因为交流所产生费用的60-80%,而剩下所需要的费用也可以从教育基金的账户里支用,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个新加坡人都有机会在青少年时期出国游学,而其家庭所需要支出的费用,在跟随学校成团的情况下,哪怕去往欧美七日行,最低也仅需四百多新元。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加坡政府考虑到低收入人家可能缺乏为子女配备较好电脑的能力,所以只需要学生做12个小时的义工,就免费提供一台“畅玩吃鸡”(需要自行配独立显卡)的台式电脑——而一台高端笔记本也只需要支付667新元。

但就像日本之所以在七十年代转向“宽松教育”是基于日本产业升级,密集劳动产业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一样,已经不再需要填鸭教育下的流水线“工程师红利”。新加坡虽然经济腾飞有依赖于接受了部分日本欧美的转移产业,但在七十年代末期,地狭人稠的新加坡政府也考虑到了产业升级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稍晚于日本也开始效仿欧美推进素质教育,此即课外拓展活动(CCA)——以求新加坡学子不仅能够无碍进入全球大学名校,并且在升级后的经济结构里,于高端产业上能够自主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新加坡中小学如今也跟日本一样,只上半天课程,一般下午一点就放学,将时间留给CCA,而新加坡人在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要参与到CCA的课程之中,每个人至少选取一门兴趣课程。

但不同的是,日本还全面取消了大学之前政府组织的全国性分流考试,而新加坡却反其道而行,年年考,月月校,甚至就连CCA也有诸多评级,以至于分流考试就如一道道天罗地网,将新加坡学生细细栓选。

一般新加坡人主动选择的CCA项目主要是体育类和艺术类,因为这两类的评级成绩或者夺冠拿奖可以直接作为欧美大学录取的参考标准。而为了让自己国家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新加坡政府也不惜巨资进行大力投入。

(CCA:书法课)

以一个学生组成的“交响乐团”为例,开设这个CCA项目的学校在招徕学生的时候,不会过分考虑对方是否有音乐基础——如果有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那就从头学起。更不需要学生购买相关乐器,因为获得政府拨款的学校会提前购买价值数千到数万不等的优良乐器以供学生使用。

甚至在新加坡排名较高的学校,还会不吝重金聘请名师教练去为学生提供辅助。

而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想竭尽一切条件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以求学校的CCA社团能在全国取得一个较好的名次。

新加坡是一个教育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家,一切教育经费的拨款都是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在如今新加坡,若一个CCA社团发展不尽如人意,那么等待这个社团的后果就是“最后一届”,当然对于学校而言,如果没有一个CCA社团拿得出手,同时升学状况也不优良的话,就可能随时面对被并校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小学或者普通中学都会着力发展几个主力CCA社团,以求强社存校。但由于经费的倾斜,新加坡名校拥有更多的经费,不仅能开设一般的CCA课程,甚至还开设有“帆船”“攀岩”“高尔夫”乃至于“开飞机”等超级CCA课程!

这就导致普通中小学在合并之中越来越弱,新开设的学校又缺乏足够的资源,使得名校始终屹立在新加坡教育金字塔的顶端。

而一般人家进入名校却并不容易,在购买优质学区房产、校友优先就读(拼爹妈或者拼兄姐)以外,就只能依靠层层筛选的分流考试进入。

在东亚,一般国家只会在升学上设立三次分流考试,甚至日韩最关键性的考试也不过是“高考”。然而作为东亚在精英教育上登峰造极的新加坡,却是从九岁开始就要每一个新加坡公民去面对了人生的抉择与考核。

如果一个新加坡普通学生没能在学前就进入名校就读话,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这个被称作为“高才选拔”(Gifted education program)的考试是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大考,成绩与智商优异者就能转而进入名校就读。

然而新加坡只有九所小学名校提供这一课程,所以能有幸入选高才班的新加坡学生也仅仅占到该学龄的1%。

但小学三年级开始的GEP考试仅仅只是一开始,从此新加坡每一年甚至每一月都会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一次考核都决定了学生的所在的班次、师资以及位置的前后。

(新加坡教育的层层分流)

而在小学六年级会进行第二次全国性的分流考试,也是普通人在小学生涯里最重要的考试——“升学考试”(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此次考试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一名学生,是否能进入新加坡TOP中学之中就读。

但普通小学可能整整一个年级能够升入TOP中学可能只有一个,运气好或者有两三个。而小学名校的TOP中学升学率却往往能达到98%。

TOP中学不仅意味着更好的师资力量,更好的投入,还拥有着政策性的倾斜——比如能够自主制定教学方案的“教学自治”,甚至还能花费不菲的价格去购买常青藤联盟、剑桥、牛津为学校定制的标准教学方案。

此外还有九所中学拥有着免去中考,直接参与高考的“直通车课程计划”(IP)——这意味着享受该计划的学生,能够免去一次次的分流考试,安心学习,去考取全球最顶级的大学。

但对于普通中学来说,TOP中学之间的交换试卷,请优秀教师编写“教纲精编”,这些正常操作,都是可望不可求的待遇。甚至有些普通中学因为生源素质太差,就连物理化这理科三门都无力开设,更何论IP、教学自治、定制教学这些特权?

(OECD国家组织的学力评测中,新加坡独占鳌头)

普通中学在师资薄弱,生源较差的情况下,普遍也只要求学生能够成绩及格即可,而带来的后果则是将大量的学生或者送入“理工学院”(相当于大专),或者送入技校,能上高中的都寥寥无几。

而最顶级的新加坡中学“莱佛士书院”(中高连校)却是美国迄今为止单校录取学生最多的中学。

学校的天差地别,也导致了新加坡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不落于人后,而不惜代价——在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到公共财政17%的当下,根据统计,新加坡家庭在单个孩子上的教育支出上竟然高达七万美金!

(全球人均教育支出名列前茅的十六个国家跟地区中,新加坡排名第三)

这些钱,除了其中的一万五千美金是用在大学教程以外,其他的五万五千美金大半都被新加坡父母投掷在了私塾教育上,甚至就连无力支撑高额教育支出的中低收入群体,在面对是否愿意为孩子教育举债的问题时,也有超过52%父母表示愿意借钱读书!

因为一旦在考试之中失利,成为中学普通源流里学术(NA)、技术(NT)二班的一员,基本上就宣告无缘高中,更何论改变人生的高考?

(莱佛士书院)

这两班里最幸运、最努力的人也不过是在中考之中升入“理工学院”,有机会成为学校里升入本科大学的5%,而最差的无疑是沦落到技工学校中,从此就与阶层跃迁无缘,运气不好的中产阶级子女甚至还会阶层下降到低收入群体之中。

从小学开始的普通、名校以及天才班,再到中学的“直通车”、TOP快捷班、普通快捷班、NA、NT,最后到高中、理工学院和技校,一次次的分流则是一次次的淘汰,新加坡人不是没有复读的机会,只是一旦落下一个“等级”,就意味着普通学生千百倍的努力,不过是名校甚至普通中学快捷班学生的起跑线。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主义虽然带来了大量优质人才,输入到高端产业之中,但带来的后果则是生育率因为教育成本的高企而节节下滑,若非大力引进外国移民,如今的新加坡社会或许早已土崩瓦解。

而日本虽然同样也只是虚有宽松之名,但日本政府并没有设置那么多分流考试,更何况由于少子化,日本大学早在千禧年初的录取率就超过了92%,这意味着哪怕一个从不进入私塾进修的“平成废宅”也能轻松进入大学,虽然文凭含金量不太够,但至少不存在学历上的硬性天花板,只要经济有结构性好转,仍有上升空间。

可新加坡学生,哪怕认真苦读,平时成绩良好,一旦考试发挥失常一次,可能就会再也没有机会——人生又能复读几次呢?而新加坡攸关学业的重要分流考试从GEP开始到高考,足足有六次!

所以,当你面前出现两个选择时,是成为有100%机会的“平成废宅”,还是只有1%机会的“狮城学霸”呢?

- END -

  • 发表于 2019-07-14 02:14
  • 阅读 ( 596 )
  • 分类:留学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国超

3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6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3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