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无围墙“之外的幸福

来源:景观设计的小学徒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座花园城市,更重要的是这座国家城市的美丽与稳定,以其健全的制度来保障的。

在新加坡,80%的居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而这些组屋都是没有围墙的,这基本意味着在新加坡绝大部分的住宅是没有围墙的。

/作者简介/

王春能,新加坡知名事务所景观设计师、项目负责人,著有《没有围墙的住宅小区——新加坡案例分析》等书。

| 组屋——“无围墙“之外的幸福 |

根据新加坡2013年的调查统计数据,91.6%的居民对其住房整体表示满意,96.1%表示对组屋的配套设施表示满意(包括景观、体育、教育、商业、医疗等设施)。

那么大家普遍满意的没有围墙的住宅区是什么样子的呢,本文以新加坡的一个新的市镇榜鹅(Punggol) 为例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榜鹅镇总体规划图

为了让大家能对讨论的整体背景有一个概念,先介绍一下榜鹅镇一些有关的数据。榜鹅镇从1990年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在新加坡所有的新镇中被视为年轻的新镇(youngtown)。

根据2013年针对组屋居民的统计数字,在人口构成方面,87.2%的人口为55岁以下,户均人口为3.5人;有车的家庭比例为51.8%(全国为32.8%)。该地区住宅的平均容积率大约为3-3.4。

1/以住宅组团(Precincts)为单位的绿化建设

新加坡的组屋以precincts为绿化建设的单位,precincts是指几栋楼围合的范围,类似我们所说的组团。一个组团一般有10栋左右的楼围合而成,几个组团组成邻里社区(如下图)。组团的规划设计形式是从1990后开始推行的,目前也在逐渐对旧的住宅区进行相应的改造。

如图中的组团,没有围墙的住宅区并不是如大家想像的嘈杂混乱,也是人车分流,有公共活动空间和大面积绿地的。通常也设有主入口设计,增加组团的识别性和归属感,车辆直接进入多层停车楼。

(1)停车场被围合在楼间,停车场屋顶为花园

(2)地下停车场,多结合地形高差为半地下停车场,屋顶为花园

(3)单独一侧的停车楼,楼顶为屋顶花园

停车楼采用自然采光,地下停车场多通过侧方的采光天井进行采光,如下图。

2/组团案例

下面我们在榜鹅地区任选的一个组团为例,来看一下其景观效果。该组团住宅为17层楼高,停车方式为地下和单侧停车楼结合的方式。

人行入口

车行入口

地库入口

组团内公共绿地绿化鸟瞰

组团内公共绿地不受车行干扰,由风雨连廊连接各楼、连接轻轨站、超市和公共汽车站。主要的设施包括社区舞台、儿童活动场、羽毛球场、休息区和散步道。

与组团外车站、过街天桥的连接。

插一段,看下图社区,想想在国内什么样的楼盘能做到这样?

对了,就是房价甩周边几条街的、业界很多人欣赏的国际豪宅——仁恒河滨花园,在没有门卫围墙的情况下,风雨廊的作用是相同的,一查果然是新加坡设计的。

回到组屋。

休息区

草坪步道

羽毛球场

儿童活动场和足底按摩步道社区舞台

所有组屋的一层架空,架空层大部分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有休息区、学习角等,也有改为室内作为幼儿园和社区的辅导中心等使用。但大部分也主要作为遮风挡雨的通道联系彼此。

学习角,有社区图书馆的借书点、墙面可以做居民的艺术展示,是社区艺廊。

自行车停车场

居民休息娱乐区

3/组团外的社区配套

绿化配套

除了组团内的景观设施,在该组团尽头几个组团间空地,另有较大型的公共活动场地。提供包括儿童活动场、健身场、老年健身区、跑步道、活动草坪、小型足球场和羽毛球场供几个组团居民公用。另外也有社区的小菜园供老人种菜消闲等。

小型足球场

社区小菜园

健身场

休息区

老年人健身区

儿童活动场

跑步道

羽毛球场

商业配套

与很多城市不同,新加坡住宅下并不设底商,而是采用了分级配置的配套设施。在几个组团间,提供迷你商业中心,设置迷你超市、食阁、诊所、ATM机、学生补习中心、面包房等,这类小商业一般在步行5分钟内。

另外在新镇还会有稍大型的社区商业中心,一般服务半径约为1公里,内设银行、超市、诊所、餐馆、药店等居民常用小型店铺。在新镇的地铁站设有大型商业中心,包括电影院、小型百货商店等。

迷你商业中心

社区商业中心

榜鹅大型购物中心

教育及体育

在每个新镇设有配套综合社区活动中心,提供体育设施并为老少妇孺提供各种培训课程,像厨艺、瑜伽、书法绘画等。

另外教育方面采用多学区的方式,一个组团面对多所小学,前面案例的组团1公里内有四所小学,1公里内可以优先报名。

交通配套

在榜鹅镇由地铁连接市区,并采用LRT(轻轨)作为社区与地铁间的接驳工具,轻轨环绕主要的居民区,大部分居民可以步行2-3分钟到达轻轨站,轻轨目前是一节车厢,站台预留两节的设计,随着人口增多可以增加车厢。

4/社区管理

所有组屋由市镇理事会进行管理(Town Councils),负责维护组屋公共区域,包括公共绿地、楼廊、电梯等的卫生和维护,同时负责周期性的对墙体粉刷,对旧的电梯进行翻新,在老组屋区进行无障碍改造等。

在组屋楼下设有公告栏,张贴走廊清刷时间表,同时公布清洁工照片等,使居民知情。组屋居民需要按月缴纳杂费,用于清洁等的服务费用。同时还有居民委员会(Residents’ committee)来负责邻里和谐,负责组织社区活动。

如果你觉得以上只是人性化了不够高大上,那么下面的案例估计会改变你的看法。

新加坡摩天组屋:达士岭

“The[email protected]摩天组屋”从2004年开始向公众预售,尽管其地点优越、设计精巧,但政府为其定价仍与一般组屋售价相近。有意购买该组屋项目的新加坡公民,需要提前递交申请,最终购买者由建屋发展局通过抽签产生。经过多次发售,到2009年最后一批组屋发售时,其价格已经比最初发售时提高了50%,为每套45万至65万元新币,但这一价格仍在多数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只有周边私人住宅的三成左右。2009年12月13日,第一批居民领到了钥匙。

七个塔楼的1848个公寓单位,50层摩天组屋一、二层为停车场。七座楼的停车场连为一体。三层是幼儿园、活动室、音美陶艺舞蹈室、会议室等。

[email protected]是新加坡政府所推出的第一批50层楼高的公共国宅社区(也就是组屋),顶楼有两座天桥连接7栋高楼也是世界第一,顶楼有两层的空中花员,除了当地居民,观光客只要花5块新币,一样可以享受登高望远的快感,远眺新加坡码头,欣赏美丽的夜景。

以下是内部情况。

每层楼左右各三户,共六户,有三个电梯、两个逃生楼梯,一个垃圾箱。

高层组屋内电梯,为了节省管理费和能源,一般只会在部分楼层停,比如1、5、10……层,住户可以在邻近的楼层停,然后步行一到两层回家。

外出穿的鞋不进屋,均放在门口,不会有人拿走,看来安全系数比较高。门口有储藏室。

各家的门都是防火的,很重。高层最大的问题是火灾和逃生,新加坡考虑的周到。有了防火门,即使有人家着火,也不会影响其他人家,再说还有逃生楼梯、灭火器。当然何时都安全第一。

洗衣晾衣间,外加放空调外机的非裸露空间。

在社区室内活动的老年人(这里叫民众俱乐部)。得知每周五上午10点跳一小时交谊舞,每人需象征性交1元新币。

在室外晨练的老年人,除了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确切地说他们都是新加坡公民。

是不是有点太高大上了,那时光倒流一下,看看40年前建造至今仍在使用的旧组屋,基本属于组屋第一代。

新加坡第一代租屋

新加坡的新旧组屋区别如何?一般来说新组屋设计得更合理、更漂亮。但即使旧组屋,也建得非常有章法,住宅区里功能同样完善,以人为本体现在实处。组屋群之间有回廊连接,下雨淋不着、刮风吹不着。

上下图:一纵排红色的很像阳台的地方是晾衣专设区,40多年前就考虑到了美观实用。上海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楼横七竖八的晾衣杆几乎成了沪上一景,要多扎眼有多扎眼。

每个倒梯形护栏是各家养花的小空间

上下图;近距离拍了晾衣服设施,对面楼的养花空间给环境增添了美感。房顶宽宽的红色遮雨棚考虑的也很周到滴。

第一代旧组屋,每层是一条长长的开放式公共走廊,分别住着五、六户人家,楼两边各有一个电梯,互不影响,走廊显得安静又干净。

这栋楼是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外加一个储藏室,约60多平方米。现在最小的组屋也都在三室一厅两卫一厨了。

回廊无处不在

所有的组屋都有供残疾人、推童车的专用道,建造的一点不嫌麻烦。

| 后记|

一、只有羡慕的份

在过去的40年当中,新加坡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李光耀所执政的这个城市国家,也一度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

1978年11月,邓 小平访问新加坡时,与李光耀单独闭门谈了3个小时。这以后邓对新加坡的经验赞不绝口,并对高层领导多次谈到要向新加坡学习。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被总结为“新加坡模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热衷于学习的对象。

有趣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以及公积金制度,保障房与商品房双轨制的建立,也是在新加坡的组屋与商品房双轨制以及公积金制度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

“我曾经访问过新加坡新参加工作的工人和业务员,他们可以轻松买下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组屋,房价比与收入还不到4倍,买到房子后,每月仅用公积金就可以偿还贷款。虽然新加坡工资也不高,但是他们在住房上却很潇洒。”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回国后,他成为公积金制度的热衷宣传者,然而,中国房价却日渐高企,北上深直奔某些人说的八十万大关,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子,公积金在最需要起作用的这些人身上起不到作用,这是最大遗憾。

回顾17年来中国学习新加坡“组屋”制度所取得的成绩,包宗华评价称“非常差劲”。

一心模仿新加坡组屋而造出的中国经济适用房,近年来却面临着“为枳”的尴尬局面。

二、人性化社区实践

无论如何,当人们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对邻里的信任感、对社区的归属感,那么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的归属和热爱也就尽在不言中,东方文化与现代政治制度,就在新加坡做了这样一次耐人寻味的交集。

可喜的是在政策发布之前的一两年里,很多开发商的有识之士已经在人性化的社区的实践上多多少少借鉴了组屋的经验,也许这才是大到中国、小到中国设计师要走的未来之路。

注:文章来自景观设计的小学徒(ID:laxxt2013),仅用于交流学习,感谢悉心编辑。

考察推荐

4月“看见.新加坡

景观.建筑.室内 精品项目考察

新加坡知名事务所WOHA、戴水道等

设计师项目现场讲解交流

仅剩最后席位!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发表于 2019-07-14 01:53
  • 阅读 ( 1580 )
  • 分类:房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幸颖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4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2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