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说:象棋推广难,请不要拿“我”说事

最近一篇关于“去中国化”拯救国粹象棋的帖子在象棋圈里面传播开来,该文标题有些夺人眼球,内容其实主要是报道了最近的一次大赛,顺带介绍了最新版的世界象棋规则,其中涉及到了象棋国际化的话题,文章将象棋在海外举步维艰的原因归结到了“汉字”上面,大有“汉字不死,象棋必亡”的意思,并举例说新加坡和德国都采用了图案教学象棋的方式,结果在一个象棋群中遭到了德国象棋推广践行专家的质疑。

广告

首先申明,本人乃一棋坛小人物,无异于跟权威争论。但是,这种“去中国化”拯救象棋的思维实在不敢恭维,鄙人觉得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

象棋最大的特色亦或可以说是其表现形式的灵魂就是“汉字”,如果人类文明消失了,象棋、囯际象棋、围棋都意外地被下一个文明考古挖掘出土,恐怕只有象棋会引起下一个文明的研究兴趣,没有任何文字信息的东西估计就被当作一堆工艺品了。君不见,考古挖掘出文物的时候,如果能在其中发现文字信息,专家们即使不认识这些文字也都如获至宝,因为文字是传承文明最重要的载体。

象棋的国际化这个命题由来已久,为什么象棋出国举步维艰,而囯际象棋(不知是哪位居然给它起个囯际象棋的名字)反而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呢?其实跟历史有关,因为从清末始,中国遭遇了列强的侵略,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逐渐在民众的心理上烙下了西方列强的“洋玩意”似乎都高人一等的阴影,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囯际象棋在西方其实就是个普通民众的玩具游戏,然而到了中国,由于崇洋媚外的思维作祟,再加上被人为的冠以“国际”二字,一部分以此谋生的人开始用它“装X”,以为下了囯际象棋就高大上起来了,逐渐地看不起本土的象棋了,甚至在招生宣传的时候将凭空臆造的“国际”二字进行了特殊解读。

广告

而西方主流意识从清末开始骨子里是排斥中国的,连开发个游戏都以“红色XX”命名。象棋自然不受待见,我们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象棋推广前辈们甚至在海外遭遇了非常尴尬的处境。

至于围棋,说个不客气的话,中国围棋早就死掉了,现在大家在玩的都是日本围棋。中国围棋的显著特征是座子、还棋头、数子。结果日本将这三个一概抹去,以至于收单官成了无意义的棋,可以不用收,围棋也就成了一种单纯的比较大小多少的游戏,完全摒弃了中国古代那种将对手分割包围的战略思维。这里不展开,凡是对于还棋头有些了解的棋友都能明白这种差别。日本对围棋的技术改造,充其量是功过相抵。

当然,围棋从日本又回流的除去特殊的政治原因,当下更多的也是用来“装X”的成分居主。

再说回象棋吧,跟“海归”和“洋货”比似乎成了个爹不疼娘不爱的野孩子。

因为群众基础超级雄厚,“装X”自然是不灵的,要修炼成为顶尖高手更是难上加难!本来就不怎么受待见了,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也是不讲究啊!今天适逢某大赛棋手报到,笔者就听见报到处的接待小姑娘笑称某位象棋棋手象刚刚从工地上来的一样。说个实在话,笔者对于很多公开赛棋手的行为也是深恶痛绝,举个例子甚至有裤子拉链不拉坐在摄像头下下棋的。

广告

忽然想起小时候农村里的光景,穿着打扮整齐干净的亲戚来访,狗是不咬的,邋里邋遢的乞丐一进村,全村的狗都追着他们咬。

看来啊!象棋的形象树立得先从棋手的形象开始,尤其是放在网上直播的鱼龙混杂的公开赛。

至于象棋国际化的话题,不要拿“汉字”说事,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象棋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不能去掉它,反而要彰显它。

说外国人学起来难?首先得解决的问题是外国人为什么要学象棋呢?如果你只是把象棋当作一种技艺传授给外国人,自然是死路一条;但是如果你是把象棋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传授给外国人,那可能又是一番天地了。

至于如何教学,笔者引用一个经典的故事吧,故事来自于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雕英雄传》,马钰见到当时跟“江南七怪”学功夫的郭靖时,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教不得法,学无所成”。

各位在推广象棋的时候,教学中是否反思过,自己是马钰呢?还是“江南七怪”呢?

在这里,我替“汉字”说一句话,象棋推广难请不要拿“我”说事!

广告
  • 发表于 2019-08-06 02:33
  • 阅读 ( 395 )
  • 分类:新闻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郎瑾

43 篇文章

作家榜 »

  1. 不在不再 243 文章
  2. 政务服务 164 文章
  3. 段宗 141 文章
  4. 互联网+留学服务 102 文章
  5. 柳炎 66 文章
  6. 寇柔庆 64 文章
  7. 支洋 64 文章
  8. 屠俊 63 文章